浙江在线9月1日讯 今年以来相继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对宁波发展作了明确的战略定位,对此可以作如下解读:在城市规模上,宁波被定位为II型大城市,与绍兴、台州同列,表明宁波中心城区的人口集聚与资源集聚有待加强;在区位优势上,宁波不仅被定性为全国性交通枢纽,宁波舟山港更被誉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龙眼与“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在城市定位上,宁波虽为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惟一的非省会中心城市,但是从“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龙头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国际化水平”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宁波未来在与省会城市的竞争中将面临政策、资源与人才等方面的诸多劣势;而在产业前景上,宁波缺席《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十大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表明宁波在前沿技术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优势不强。
有鉴于此,市社科院不久前举办了“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城市群背景下的宁波发展策略”研讨会,来自上海社科院、市咨询委、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政府研究室、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市物流规划研究院、市城乡规划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宁波下一步如何直面区域间城市竞争的现实,趋利避害,主动作为,加快建设宁波都市圈、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间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决策参考。
一、谋划甬江科创大走廊,争创自主创新示范区
可参照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适时谋划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并将之作为核心区域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沿甬江一路向东,将和丰创意广场、高新区、北部高教园区、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开发区等产业功能区串联起来,未来可进一步延伸至保税区与梅山新区,形成资本、研发、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科创长廊。
交通上,加快建设甬江大道延伸段、三官堂大桥与东外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积极谋划沿甬江大道与江南路,过小港至北仑的地铁6号线建设,有序投入微公交,完善区域通勤网络;机制上,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全面推动区域内的人才交流与技术合作;政策上,全力支持宁波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充分发挥宁波工程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的专业优势,将北部高教园区打造成创新动力源;服务上,加快医院、学校、商业体的引进与布局优化,提升区域人才吸引力。
二、增强自身综合实力,提升城市集聚能力
都市圈建设,总体上依赖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与聚合能力,而不是行政规划本身。但与杭州、南京、合肥等省会中心城市相比,宁波都市圈建设的一个软肋在于各自为政、各取所需的县域经济特点。各县(市、区)在现有考核机制的激励下,都追求“大而全”的产业结构,却削弱了宁波作为一个整体的配套性与协调性。
因此,宁波应当以南京与杭州为参照,加快撤县(市)设区的进度与力度,提升市级统筹力、优化中心城格局、推动全域都市化,打造强有力的都市圈内核,从而增强宁波作为都市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而提升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与集聚力。
三、建立交通互联为先、人文交流为辅、经济合作为主的城市合作模式
未来在城市合作方式上,要突破传统“招商引资”的思维定式,以宁波商会、协会为纽带,有效发挥其在人文交流、产业对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全面交通互联为先、人文交流为辅、经济合作为主的全面合作模式。交通互联为先,应当加快甬金、甬舟、沪嘉甬等铁路的谋划与建设,并加快市域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并为周边城市预留衔接空间,建立圈外城市一小时高铁交通网、圈内城市一小时轨道交通网;人文交流为辅,应当通过科技、文化、教育、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增进城市间的亲近感与紧密性,进而为经济合作营造和谐氛围;经济合作为主,基于各个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区位优势,实现城市间的错位发展、协作共赢。
四、放低姿态、主动让利,有序推进宁波都市圈建设
作为宁波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宁波应当放低姿态、主动让利,通过交通互联、民生互通、产业互动等方式,推动与舟山、台州等圈内城市的合作,推进宁波都市圈建设。例如,通过公共交通、基础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系统对接与数据共享,通过民生领域的同城化来推动三地人才交流;以宁波都市圈的名义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合舟山、台州成立都市圈建设基金,有序推动宁波港口经济圈、舟山群岛新区与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资源整合与产业对接,促进三地在金融、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紧密合作;等等。
五、成立“宁波2050论坛”,开展战略问题研究
当前,宁波虽在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研究机构,但是相当数量的研究机构处于闭环运作、单线作战的状态。有鉴于此,建议由市社科联发起成立“宁波2050战略问题研究小组”,集合决策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部门的优势力量,开展宁波发展的战略问题研究,增强研究成果的系统性与配套性,服务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在此基础上,发起成立“宁波发展50人论坛”,定期就战略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及相关前瞻性、关键性问题开展研讨,聚焦专业视角、凝聚专家智慧,推动宁波长远的改革与发展事业。
六、打造多式联运集团公司,参与舟山江海联运建设
参与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无论是对于宁波港航物流服务中心建设,还是对于宁波都市圈建设,都有积极作用。对此,宁波应当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口岸监管一体化,重点推进自由贸易港区政策在宁波港区的全覆盖。与此同时,应当尽快组建多式联运集团公司,整合本地港口、航运、仓储、物流、口岸服务等资源,并与南京、武汉、重庆等地的相关企业展开战略合作,提供集航运、中转、分拨、报关等江海联运或海铁联运一条龙服务,并适时筹建多式联运监管中心,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七、强化“三区联动”,增强产业配套
作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与“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宁波未来应当在“三区联动”方面大胆探索,推动宁波产业的整体发展、协调发展。
鼓励保险企业探索提供面向中小跨境电商与制造业创新型企业的保险服务,以分别覆盖进出口环节与研发环节中的可能风险。例如汇率风险、毁损风险、市场风险等;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在当前进口为主的运作模式下,探索设立出口运营平台,积极推广宁波制造型企业的优秀产品;鼓励宁波制造型企业,与跨境电商展开仓储、运输、配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并为后者物流体系的智能化改造等方面提供成熟解决方案。
八、应用纺织行业新材料,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纺织业一直以来是宁波传统的优势产业,也是宁波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宁波纺织企业对纺织业发展潜力的认识不足,一些企业对纺织服装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纺织水平,未能充分认识到现代纺织业的高技术含量,未对纤维材料等具有广泛前景的新型材料在传统纺织行业的作用予以高度重视。
因此,宁波应当立足纺织服装产业基础,在强化编织、印染、设计等领域研究的同时,依托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宁波纺织材料研究院,大力推进高性能膜材料、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以及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放大纺织新材料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为“中国制造2025”在宁波的实现提供新的路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