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宁波小升初培训市场疯狂 家长:痛并快乐着
2016年11月23日 10:10:08 来源: 现代金报 记者 章萍 薛曹盛

  浙江在线11月23日讯 昨天,媒体报道了《小升初培训班,为何这么疯狂?》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不少家长打进热线参与了讨论。

  说起疯狂的培训班,很多家长的心情是:痛并快乐着。还有读者感慨,培训市场的疯狂,其实是中国的家长在带领孩子以短跑的方式跑马拉松,结局如何大家都很迷茫。

  昨天,我们也聆听了几位过来人的想法,而他们的亲身经历,也许可以对沉浸在里面的家长和孩子有所启发。

  他是虎爸,他把儿子送进“四大名校”

  现在却说“那时候我们太功利了”

  从事外贸行业的施先生仔仔细细读了这篇报道,心里五味杂陈。因为几年前,他也陪儿子康康经历过类似疯狂的奥数培训。

  6年前,康康(化名)读四年级,在班级里成绩名列前茅,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对他寄予厚望。

  “孩子从小念书不错,基本上每次考试都是全校前几名,那会儿我们就想报‘四大名校’。”施先生直言,从孩子四年级开始,全家就制订了冲刺宁波“名校”的目标。

  施先生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一直扮演着“虎爸”的角色,丝毫不敢放松。“我早就打听过了,进‘四大名校’都要进行选拔性考试。那些都是拓展类的题,如果没有参加奥数培训,想都别想了,那些题压根儿解不了。”

  他说,奥数培训几乎成了进“名校”的必经之路。

  “那时候,找好的奥数老师都要开后门、托关系,不是想培训就能培训的。培训前要进行摸底考试,幸好孩子发挥不错,挺顺利就进去了。”那时候,康康在知名奥数培训老师那里上课,一节课有四五十人一起上,相当火爆。

  “这个退休教师在业内知名度相当高,毫不夸张地说,在她那里上课的孩子,10个有9个都是奔着‘四大名校’去的。”现在回想起来,施先生认为,那时候家长的心态其实很功利,就是把奥数培训作为进入“名校”的敲门砖。

  有没有参加过奥数培训,有差别吗?

  “有没有培训过显而易见。”施先生说,有些孩子平日里成绩和他儿子不相上下,但他们没有上过奥数培训,结果在选拔考试中,这些孩子的分数只有个位数。而那一次“名校”选拔考试,康康的成绩接近90分。“有些家长以为只要平时成绩不错,得过三好学生,应付那些选拔考试就够了,其实远远不够,这些选拔考试的题目都是拓展类的试题,大多是奥数题,如果孩子没有进行专项培训,根本无从下手。”

  上初中以后,康康就没有再参加知名老师的奥数班,只是偶尔参加学校的集训,主要是应付奥数竞赛。

  “当时学校里组织参加过奥数的竞赛,经常需要集中进行训练。参加过几次,后来孩子觉得累了,就放弃了。”施先生说,孩子上初中以后,课业负担加重,周末还要参加集训应付奥数竞赛,这种“锦上添花”的事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对付奥数竞赛,需要题海战术,要掌握各种解题思路,不刷题是不可能的。

  除了奥数培训,康康每周还要参加英语培训、小提琴、围棋等兴趣培训,孩子简直不堪重负。初二那年,康康和施先生说,“太累了,我不想学奥数了。”

  回头来看,当年的付出是值得的

  英语和数学现在都派上了用场

  今年,周燕(化名)的孩子顺利考上了“四大名校”之一。现在回想起那段疯狂的日子,她说,对孩子来说,其实收获的不只是名校这么简单。

  “让孩子明白要想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去付出。”周女士说,其实孩子低年级时参加培训不多,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主要是为了练习口语,为将来出国留学做准备。上五年级以后,孩子成绩不错,综合各方意见,全家人走上了冲刺名校的备考之路。“孩子成绩不错,就想冲一冲。定下了目标,疯狂的培训就开始了。”

  六年级一整年,孩子参加了三门课的培训,分别是奥数、语文和英语。

  “那段时间,孩子累,家长跟着受累,但这样的付出回过头来看是值得的。”周女士注意到,在培训机构,很多成绩优异的孩子都相当上进,一个个都是学霸,而且学习相当刻苦。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女儿会吸收到正面能量。

  “但是,考上以后,我们就没有这么疯狂去培训了。在特定的阶段做特别的努力,这我赞成,但不希望孩子继续投入这样疯狂的培训,还是希望孩子轻松面对学习。”周女士说,现在很多家长把培训看得太重,投入了太多的精力,这样就有些过了。

  那么,之前的培训对现在的学习有帮助吗?

  周女士说:“帮助是肯定的,比方说英语这个对比太明显了,女儿现在的英语在班级里肯定是比较好的。还有数学,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我和她爸爸都望尘莫及,现在女儿依然在坚持学,虽然不像以前,但还是每周一次,以后即使不参加竞赛,对高中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后悔让儿子踉跄进“名校”

  三年来,儿子一点也不快乐

  小张已经高一了,今年九月入的学,在宁波一所非常普通的高中读书。

  小学六年级毕业,他也是风光人物,因为经过努力,他进入了“四大名校”之一。

  “我们和很多家庭一样,为他付出了心血,陪读那是肯定的,奥数英语语文,一个不落。”小张爸爸在电话那头告诉记者,“我们夫妻两个基本没有双休,所有的重心都是儿子。暑假我们要上班,就拜托给老人接送。”

  “当时,他成绩其实还不错,所以我们想,冲刺一下‘四大名校’。”小张就这样坚持了两年,他参加了几场“小升初”的考试,被其中一所学校录取。

  “录取后,我们都很高兴,特别是家里老人,还张罗着摆酒庆祝了。”之后,小张就这样“踉踉跄跄”地被送进学校。

  进去之后,小张父亲发现儿子不对劲了。第一次期中考试,后面20位,期末考试,又掉了六位。第二学期更糟糕,狠狠地被甩在了后十位。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他还能跟上。为了他能跟上,我们又在双休日给他报了很多培训班,数学的,科学的。初二开始,他就完全不行了,一直徘徊在后五位左右。”小张父亲说,“最关键是,原本自信的他开始有点忧郁起来,整天愁眉苦脸的,连最爱的篮球都不愿意打了。”

  熬过了三年,今年中考,小张的成绩并不如意,最后被一所很一般的普通高中录取。

  “说真的,真的挺没面子的,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亲戚朋友,我的儿子可是‘四大名校’毕业的啊,怎么去一个普通高中了?”小张父亲说,“当时我们还动用了一切关系,想让儿子去外地一所好一点的高中读书。”

  “后来,一位好友的话点醒了我,到底是大人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快乐重要。他要我问问儿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就这样,父子两人有了第一次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话,“儿子坦承他的同学实在是太优秀了,脑袋瓜太好使了。老师说一个题,还没有等说完,台下的同学好像都会了,而他却不会。所以这三年他不快乐,感觉永远是配角,没有成功的喜悦。”

  那个时候,小张父亲心想,如果当初不是自己的执念,让儿子在对口初中学习,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今年,小张父亲接受了这个现实,没有把孩子送到外地。现在,小张在这所学校收放自如,重拾了自信。

标签: 小升初;培训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112336734964242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