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宁波文化发展凝心聚力 这5年走出哪些新路
2017年02月20日 08:16:53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崔小明 张昊

  巍巍四明山,粼粼三江水。7000年前,宁波人的祖先告别茹毛饮血的生活,在河姆渡耜耕火种,引领人类社会走向史前文明。

  文明的火种沿着历史的长河,穿越时光的隧道在四明大地迸发出绚烂的火焰。当俞复玲在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代表全国道德模范,祝福全国人民“新春快乐,大德大福”时,一座城市的文明气质和文化底蕴彰显无遗。

  文化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是精神与信仰、理想与信念的力量。五年来,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全面开展文明城市建设,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基本”的目标,汇聚上下同欲、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文明创建塑造城市精神

  从全身心服务社区居民的“小巷总理”俞复玲在2015年成为宁波第一位全国道德模范,到去年陈淑芳家庭获得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殊荣、五代守望灯塔的叶中央家庭获得“感动中国”提名,宁波人的道德光芒,辉映着文明城市创建的脚步,一次次点亮了城市的星空。正如俞复玲谦和的话语:“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归属于宁波市民集体,是‘爱心宁波·尚德甬城’社会风尚的集中体现。”

  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来自这座文明之城每一个人的文明实践,如涓涓细流汇聚成了2015年第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崇高荣誉。这荣誉的背后,是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顺应新形势、践行新理念,在更高层次上谋划创建全域化高水平文明城市,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明发展新路子,在朝着具有独特魅力、独特韵味、独特优势的东方文明之都的征程中,宁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文明是城市软实力最精确的“标尺”。如今在宁波的大小路口,每经过一条斑马线,迎面而来的公交车、出租车以及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会主动礼让,刻画出“宁波有礼”的优雅身影。“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文化积淀历久弥新,围绕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系列主题活动生根发芽,宁波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全面提升。

  文明为城市注入强大的价值力量。宁波好人、最美宁波人、道德模范评选……我市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这个根本,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公众道德教育和实践,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市民不断崇德向善。

  文明铺就宁波城市的精神底色。送粥奶奶陈杏娣在寒夜里为素不相识的人们送出热粥,“蓝精灵”志愿者在春运的车站为旅客守护回家的安全,四明救援队在台风暴雨中为遭遇困境的市民点亮希望……90多万志愿者让人们在这座城市处处体味到人文关怀,处处感受到踏实温暖。

  文明汇聚推动城市发展的力量。在城市,开展四周边两部位整治,在农村,启动文明示范线创建……五年来,我市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大力开展“品质社区”和“洁美村庄”评选,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乡风文明,为人民群众营造出一个个更加舒适美丽、文明和谐的温馨家园。

  思想建设集结前行脚步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过去五年间,我市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重大主题宣传,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点赞宁波新气象,描绘宁波新进步,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凝聚起团结一心、励精图治的力量。

  点亮精神的火炬、吹响前行的号角。我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切实加强对理论、舆论、文化、网络等阵地的管理,牢牢抓好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意识形态主体责任落实,壮大了主流思想文化的“根据地”,画出了共同理想的“同心圆”。

  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宣讲,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对宁波发展方位和路线的决策部署带进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心坎。市委以宁波论坛报告会、专题学习会等形式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市委中心组去年被评为全省优秀中心组,受到省委表彰。依托全市基层党校、文化礼堂、微型党课等阵地和载体,我市还创新开展基层宣讲“百千万”工程,仅去年就组织市委常委、各级领导干部、党员深入基层开展各类宣讲近万场次,受教育党员群众达90万人次。

  一个个专题研究的课题,打开了理论新视野,激发出思想新活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宁波的实践、“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宁波“一圈三中心”建设等重大选题,产生了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宁波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快马加鞭,有效推进。

  从“相加”到“相融”,宁波的主流媒体用融合优势赢得跨越发展,宁波日报全新改版、甬派新闻客户端用户超过150万,宁波广电集团高清频道开播,“点看宁波”APP正式上线,媒体融合发展渐入佳境。

  《十三五宁波号扬帆起航》《开往春天的地铁》《纪念建党95周年》等,数十篇时政新闻被“甬派”APP制作成H5作品,刷爆了甬城微信朋友圈;“因手术体力不支坐地吸氧的丁医生”和“北大和哈佛父亲写给儿子的信”,更是获评“浙江好故事”,后者还被全国4000多家公众号转发,总点击量达千万级……“甬派”自2015年7月上线以来在宁波持续形成亮点,

  正逐步成为党委政府的新“喉舌”、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阵地、网上舆论引导的新渠道、服务人民群众的新平台。

  新闻舆论社会舆论并驾齐驱、党心民心同频共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点亮长江经济带龙眼”、“知行合一、重走阳明路”等跨媒体采访行动凝聚发展能量,讲好宁波故事。五年来,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刊播宣传宁波的报道2.6万多篇(条),宁波实践、宁波经验、宁波典型,一次次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舞台精彩亮相。

  文化建设涵养城市气质

  物质富裕后,丰富的文化生活成了城乡居民的共同追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十五分钟文化圈”,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服务,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

  2013年我市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各级党委克服重重困难,从组织领导、建设规划、载体设计、活动组织、制度保障、绩效考核等一件一件抓落实,一任接着一任干。至今,已在全市150多个乡镇(街道)建成828家文化礼堂,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位列全省前茅。

  全市各级政府每年投入亿元资金,采用政府购买、市场运作、群众点单的方式送文化下乡,每年送文化下乡超过5000场,送电影下乡25000多场,送戏下乡6000多场。在送文化下乡的同时,我市积极育文化于民,五年培育基层业余文艺团队6600多支。2016年8月,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直击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蓬勃的向上力量。

  芝兰玉树生于庭阶。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涌现出音乐剧《告诉海》、歌剧《红帮裁缝》、甬剧《宁波大哥》、越剧《烟雨青瓷》、姚剧《王阳明》、舞蹈《竹儿青青》、电视剧《向东是大海》等一批文艺精品。7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7件作品获得全国“群星奖”,40余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国家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政府奖。

  2016年底,《宁波市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宁波市文艺人才培养扶持办法》《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扶持奖励办法》三个“重量级”文件相继出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些文件站在宁波历史发展的新方位,为宁波文艺发展累基砌阶,立梁支柱。

  2016年,首批10位各门类顶尖文艺人才在宁波设大师工作室,新成立文艺家工作室17家,评选出文化创新团队20个,一批影视名导名编在宁波成立影视公司。

  五年来,我市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激情四溢,承办了第五、六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每年举办海外宁波文化周,《十里红妆·女儿梦》成功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商演,全市60多个团组赴2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引进国际性展览50多场次、海外演出200多场次。

  2016年,宁波获评“东亚文化之都”。一年中,宁波以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影视之城建设为抓手,设计了“春夏秋冬”四个篇章,举办了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中日韩艺术节、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推出了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经贸等领域100多项文化活动,向世界展现了宁波的文化气质、文化氛围、文化实力。

  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根,看护好“老底子”,一座城市才能行得远,走得稳。近年来,我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更新理念,夯实基础,完善机制,文化遗产事业已成为全市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2014年6月23日,绵延11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宁波首次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行列。

  2015年10月,中国四大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16年9月,我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取得重要进展,天童寺、保国寺、永丰库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正式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名单。

  截至目前,我市有各级文保单位(点)1600余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0余处;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90余项,其中国家级20余项,遗产资源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前列。

  金银彩绣、泥金彩漆、骨木镶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保护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的非遗保护模式在全国推广。

  文创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实力

  发展文创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市站在战略的高度谋篇布局,为文化产业发展架起“四梁八柱”。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先后编制发布了《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宁波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

  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政策支持,还需资金的撬动。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3年的每年5000万元提高到2016年的2亿元。大力扶持文创产业园区的发展。2016年7月,出台《宁波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及管理办法》,32家市级文创产业园区最高获得300万元的补助。组建首期规模为10亿元的文化产业基金。大项目、大产业、大平台带动作用明显。2013年,投资30亿元的宁波文化广场建成投入使用。投资2.49亿元的宁波图书馆新馆2016年10月顺利结顶,奥体中心一期工程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将于今年建成。象山影视城发展迅速,投资30亿元的宁波方特东方神画已在2016年4月16日开园营业。

  在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等的组合作用下,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GDP增速,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

  2016年,全市引进各类文化企业1200余家,总注册资金达50亿元,引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30余个,总投资超过200亿元。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签约及意向签约金额63亿元。文创港完成总体概念规划和科创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音乐港成功引进北大青鸟音乐等一批重要投资主体和项目。

  爆竹声中除旧岁,雄鸡唱响天下晓。第十三次党代会来临之际,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将立足新方位,展望新目标,肩扛新使命,昂扬新精神,努力为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而接续奋斗。

标签: 宁波;发展;文化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