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组织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截至2016年12月,我市共有依法登记的法人社会组织6647家,户籍人口每万人拥有法人社会组织数量11个,年增长率约7.4%。我市城乡基层还活跃着超过1.4万个经过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大部分是社区公益服务组织。
社会组织的快速成长,得益于遍布市、县两级并延伸到部分街道、社区的社会组织“孵化群”。市级的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海曙区的公益街“善集”、鄞州区的公益线上众筹平台“善园”以及各种类型的综合性、枢纽型公益类社会组织,将社会组织公益从一个个“盆景”变成一片片“风景”。
这条“公益服务链”,这个“公益生态圈”,每年吸收处于萌芽状态、社会急需的社会组织入“壳”,提供场地、资金、师资等支持,也提供能力培养等服务,并举办公益洽谈会,邀请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认领”社会组织推出的公益项目。同时,助力处于“成长期”的社会组织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和自我“造血”功能,让爱心循环生生不息。
来自市民政局的统计,2013年至今,仅市、县两级12个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就为340个项目募集到近1200万元资金。2012年至2016年的4年间,市区社会组织实施的公益项目,涵盖了老人、助残、社区便民、救灾防害、救贫济困、环境保护、支教助学、婚姻家庭等14个服务领域。其中,老人服务项目675个、社区发展项目520个、健康促进项目171个、救贫济困项目194个、青少年服务项目248个。
项目化的运作,催生了满园春色。2013年,宁波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启动了“三百对接”公益集市项目。其间,连续四年开展了“三百对接”公益集市活动,547家民营企业、284家社会组织认捐认领了358个公益项目,募集善款善物1700余万元,帮助基层群众实现“微心愿”6万个,20余万人次受益。也是2013年,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启动了“名医下乡直通车”项目,4年来,一批批的名医专家走进了33个偏远乡镇、764个边远行政村,直接服务群众8万余人次。
实施公益服务的社会组织,正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子涵志愿服务队”定期给高龄老人剪指甲;“绿丝带”志愿者双休日给边远地区老人拍照片;“芳燕红线联姻部”为大龄青年找对象;“宁静港湾”帮家庭修补裂缝;“春风就业服务队”为长期找不到工作的居民查找原因……一项项暖心服务,提升着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迅速壮大的社会组织成为政府的左膀右臂,做了很多政府不擅长做的事。“北斗心灵”生命关怀社的志愿者通过陪伴、探访、聊天、音乐治疗、心理辅导等方式,给临终者及家人抚慰和温暖,项目团队成立至今,服务数千人次,陪伴50余位临终者安详而有尊严地离开人世。百丈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孵化”的泽敏健康咨询中心,帮37名社区矫正人员改善了家庭关系,帮11名吸毒矫正人员再就业。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我市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时,上千家社会组织投入抢险,其中四明户外应急救援队自带冲锋舟转移220多名被困群众。
我市社会组织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在近两年我市的“道德模范”“最美宁波人”“宁波好人”的评选中,很多道德楷模都是从社会组织中脱颖而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