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遐迩的“教授村”塘溪镇、背山面海的千年古镇瞻岐镇、以东海小海鲜闻名的海边小镇咸祥镇、将被打造成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海上开放门户的梅山……这些耳熟能详的东部滨海小镇今后将华丽转身。
昨天,由宁波市规划局编制的《宁波市东部滨海片分区规划》在该局官网上进行批前公示,鄞州区的瞻岐、咸祥、塘溪及北仑区的春晓、梅山等8个地方被列入规划范围。
将承载宁波城市的“蓝色梦想”
根据《宁波市东部滨海片分区规划》,列入规划范围的包括北仑区的春晓、梅山、上阳、郭巨,鄞州区的瞻岐、咸祥、塘溪以及鄞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约468.69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至2030年。至2030年,东部滨海片规划城镇人口6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7.79平方公里,人均109平方米。
总面积468.69平方公里的土地,规划的功能定位是“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发展目标是,集中实施国家战略核心功能区域,浙江区域经济“蓝色引擎”,宁波产业转型、实现城市蓝色梦想的品质新城。
未来东部滨海片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高端资源集聚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宜居宜业的智慧生态新城区。
能“观山望湖通海”的生态城
东部滨海片处于象山港区域的入海口,是宁波城市海陆生态走廊上的重要节点,自然资源丰富。规划区背山面海,呈现带状片层状的空间格局;规划尊重并延续这一空间特质,充分利用山体、森林、湿地、河流水系以及海洋、群岛等多元自然生态要素,构建“山-城-海-岛”、“观山望湖通海”的生态格局。
规划的生态格局框架为“横向延展、纵向渗透;纵横织锦、蓝绿融合”总体框架。
横向延展重点打造三条平行延展的带状片层生态带,包括北部自然山体森林涵养生态带、中部城市湿地流域生态带、南部滨海休闲生态带。
纵向渗透主要利用河网水系、自然山体、绿化绿廊,打造若干从山到海的楔形生态绿廊,将山城海岛进行沟通融合,构建“自然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自然”生态新城。
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东部滨海片规划了生态保护红线约209.85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44.8%;其中一级管控区约23.7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5.1%;二级管控区面积186.15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39.7%。一级管控区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控制措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控,禁止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
产业布局个个与海洋有关
产业发展上,规划构建“三大基地、六个平台”;“三大基地”即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基地、滨海生态居住基地;“六个平台”即港航物流平台、海洋金融商贸商务平台、现代海洋制造平台、海洋科技研发(孵化)与创业平台、海洋教育培训与文化传播平台、滨海生态休闲平台。
空间结构上,规划形成“一轴两带、两心联动;生态缝合、组团镶嵌”的总体空间结构。
其中,一轴为:沿梅山湾、大嵩江流域,形成沿海湾公共服务发展轴;两带:即南部临港产业带、北部城市生态带;两心:梅山湾服务中心和大嵩江服务中心;并通过若干从山到海的纵向生态廊道及沿海中线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基底,镶嵌各个功能组团。
规划三条公交联系通道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443.46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6.54%。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布局在北仑片与鄞州片功能核心。
道路网规划上,鄞州、北仑区域两大商务区核心呈现放射状布局,组团内适应山水格局、产业布局等各成体系,整体形成“带状+放射”的道路网结构。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上,将规划三条大中运量公交联系通道,增强公共交通服务的层次性和可达性,同时加强滨海组团区和宁波中心城区、北仑城区之间的联系。1号通道为联系滨海组团与北仑城区,线路起于轨道一号线二期工程的中河路站,止于问津路,全长约32公里;2号通道为联系滨海组团与宁波中心城区,线路始于轨道一号线二期工程的宝幢站,止于乐海路,全长约21公里;3号通道为贯穿滨海组团联系宁波中心城区,线路始于规划轨道站点横溪站,途经塘溪镇、咸祥镇,止于太河南路。线路全长约40公里。
高速公路网规划形成“两纵一横”的总体布局。其中“两纵”为沈海高速并行线G15W3(甬台温复线)和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一横”是宁波舟山港梅山保税港区沈海高速连接线。
规划设置综合车场6处,其中有轨电车车辆基地2处,总占地面积11.7万平方米;规划公交首末站(公交枢纽站)15处,占地面积5.37万平方米。
历史建筑保护将与村庄建设规划结合
规划区内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鄞州区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为鄞州的童村;文保单位15个。
15个文保单位分布在塘溪、咸祥镇、瞻岐镇、白峰和梅山。其中,塘溪镇最多,共有7个省、区级文保单位。15个文保单位中省级文保单位5个,分别是鄞州区塘溪镇沙村沙氏故居、塘溪镇童村童夹岙自然村的童第周故居、塘溪镇上周村上周岙自然村梅溪东侧的周尧故居,北仑区白峰镇东门村总台山山顶的总台山烽火台,北仑区梅山乡梅中村的梅山盐场旧址。
规划指出,根据历史建筑普查,该区内历史建筑众多、分布较散,多集中在各个自然村中,因此,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村庄建设规划相结合,进一步落实其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