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和麻糍的习俗。这两种点心不仅是清明时节象山餐桌上的时令美食,也是游子们思念的故乡滋味,春天味道。
每到清明前后,人们扫墓祭祖,应令尝新,都少不了青团和麻糍。在“阿敏点心年糕制作工坊”,这几天来预订、购买麻糍、青团的人比往常翻了几番。每天凌晨四五点,刚出炉的点心就被一抢而空。店主人阿敏和几个员工每日里揉粉、拌馅、包团,忙得马不停蹄。“这几天每天正常的供应量是10笼左右的青团,麻糍一天要捣7、8臼,遇上有红白喜事需要预订的,青团一天就要做两三千个,麻糍捣十几臼还不够。”
青团和麻糍这两种点心都是用春天特有的野菜——蓬蒿(石浦一带叫做“青”)当佐料做成的。蓬蒿经过择洗、汆熟,用双手挤压掉多余水份,便可以用来制作麻糍或青团。
青团又叫青衣、清明果。蓬蒿团、米粉和水揉至粉团软而面,摘下一团,用手心和大拇指搓出碗状,再舀入馅料,封口搓圆,一只碧绿可爱的青团便做好了。经过大火蒸熟后,一只只青团热气腾腾,莹润圆绿,看上去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青团一般有两种口味,甜的采用豆沙馅,糯米混合蓬蒿的清香,加上红豆沙的香甜,入口绵软;咸的用料就丰富多了,笋丁、萝卜、咸菜、蛋皮、香干、黄豆等,吃在嘴里清香滑糯,鲜咸可口。刚一出炉,就被等在一旁的顾客抢售一空。
麻糍的做法相对费工夫。古老的制作工艺是将蒸好的米粉和汆好的蓬蒿团放进石臼,再以人力用捣杵将两者混合,使其均匀、软糯。经过捣杵的重力塑造,麻糍团变得细腻粉绿。两人合力抬到洒了一层松花的木板上,用轮辊(一种木质圆筒状工具)擀成厚薄均匀的块状,再切成大小、长度相等的长条状,三等分一折,就是麻糍成品了。
刚捣好的麻糍总是最受欢迎。直接撕一块吃在嘴里是满口软糯,清香四溢,嚼劲十足。蘸点黄糖或黄豆粉更是一种绝妙滋味。冷冻后的麻糍切成小块,油锅一炸,外酥里糯,成了象山点心的一大特色。
清明前后做青团、吃麻糍,仿佛成了象山人过清明的一种仪式。这种仪式感,一代一代传承着,是每一个象山人融入骨子的故乡情怀。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