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采茶品茶感受春天的气息 茶山带着诗意绿透九龙湖
2017年04月07日 15:59:54 来源: 镇海新闻网 记者 陈饰 实习生 夏文珺 通讯员 李旭东

  “春风解恼诗人鼻,非花非叶自是香。”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句诗将茶的韵味描绘得淋漓尽致。

  宁波自汉时已有饮茶习俗,是我国最早的原始茶产地之一。唐朝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记有:茶之出“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编修《定海县志》记载:“出太白山高巅者,四月采,香如兰,此为上。”又据民国《镇海县志》记:“泰丘乡新路岙龙角山茶,近人以为最佳,灵峰山次之,塔峙城湾又次之,其余各山均有所产。瑞岩产茶既多,柴桥则有茶市,外洋邻省来此设庄购茶,其盛时销额可达二三十万缗。”

  春雨朦胧,杏花江南,茶山带着诗意绿透了九龙湖。这个镇共有1500亩茶园,蜿蜒着,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弥漫着轻盈且娇嫩的绿茵。

  正值江南好时节,就跟随记者踏上赏茶之旅,到九龙湖一行吧。

  采茶·赏茶场美景

  九龙湖镇秦山自然村,三面皆被群山环绕。此地海拔480多米,空气清新湿润,气候宜人。东面不足5公里处为风景秀丽的九龙湖,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周围几十里无工业、生活污染。这里生长的茶叶品质极高。

  九龙湖镇有龙殿、九龙等几大茶场。由于茶树种类不同、生长习性不同,采摘时节也不同。如乌牛早大约3月10日采摘,龙井绿茶3月28日采摘,白茶则在清明前后采摘。

  沿着小洞岙横溪水库边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行驶,两边矮矮的山头上是一大片茶园。放眼望去,上至山顶,下至谷底,整座山都是错落有致的茶梯。茶梯构筑的线条向山两边延展开去,像是写在这座山上的五线谱,姿态各异的茶树便是五线谱上的音符。

  60多名采茶女穿着鲜艳的衣服散落在茶园里劳作,宛如点缀其间的花蕊,她们身背竹篓,头戴一顶遮阳帽,十指翻飞。采茶是一门技术活,明代学者闻龙在《茶》中写到: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

  记者观察采茶女,看着她们左手握住茶树的枝干,右手快速摘茶芽。不一会,竹篓就被娇绿填满。采摘的时间长了,采茶女的双手被茶树浆水染成墨绿色,不过不要紧,回去用水一冲,加洗手液揉揉就能洗掉。

  采摘的要诀是,双指捏芽叶使其弯曲,自然断裂,长短大小匀齐一致,采摘下的茶叶以一芽一叶最佳。

  今年气候偏冷,春季姗姗来迟,影响了早茶产量,采摘时节相对推迟。江南地区种植茶树用黄泥土最为适宜,生长在黄色粗土上的茶树鲜叶中茶多酚、水分浸出物含量较高,泡成的茶水香气高、滋味浓、品质好。为了使采茶时间提前3―5天,茶农一般将茶树种在山坡的东南面,这样便能使茶树得到充分的光照。

  原籍镇海县的著名作曲家周大风有一首《采茶舞曲》唱响了半个多世纪。“一行一行又一行,摘下的青叶篓里装,千篓万篓千万篓呀,篓篓新茶放清香……”此刻,这歌与九龙湖的茶园美景相得益彰,仿佛置身一片绿色汪洋,鼻间是弥久不散的茶香。

  辛勤·采茶女生活

  包着头巾,戴着帽子,一张脸捂得严严实实。稍稍解开一下围巾,露出的脸膛又红又黑——这是天长日久风吹日晒留下的痕迹。茶山上,采茶女是最常见的作业工人。

  3月27日,60多名来自江苏新沂的采茶女在“茶工头”陪伴下,坐了12个小时的大巴,辗转到达九龙湖镇龙殿茶场。除了个别摘茶能手,还有部分第一次入行的采茶女。150亩的茶场就是她们的战场,每天熟练地摘下两三斤茶叶是她们的任务。

  1号,2号,3号,4号……来到茶场,这些采茶女被简单明确的称号代替,和她们有关系的就是两组数字:个人代号,个人日产量。比如1号摘了几斤,2号摘了几斤,到月底统一核算。

  51岁的刘丽是一名老资格的采茶女。正值春茶采摘季,她不愿赋闲在家,和同村姐妹带上被褥,搭伙到九龙湖采茶,赚些家用。

  茶山风景秀丽,背靠着小湖泊,微风吹过,阵阵茶香沁人。而对采茶女来说,长达数月的劳作期十分辛苦。“天气越来越热了,有时候太阳晒得满头满身的汗。到了4月,又闷又热,苦得很吶。”刘丽说。

  刘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种着一两亩稻田。平时种种庄稼,带带孙子,生活充实。现在孙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刘丽觉得日子清闲了,于是做起了采茶女。

  初到镇海,采茶女们流连于九龙湖秀美的风光。“新沂一带是大平原,这里的山山水水在我们那都没见过。”刘丽的姐妹孙英说,站在茶山上摘着摘着,就被边上的山水景色勾去了魂儿,贪看住了。

  采茶女的工作时间从早上6时到傍晚18时半,中午12时吃饭午休,13时继续上工。晴天必须出工,雨天看雨水的大小,若是微雨便穿上雨衣继续干活。

  采茶女的工资根据当天的采茶数量现结,记账。等茶期结束了统一发放。茶场发放的工资包括:茶工头的介绍费和采茶女的工资。一名熟练采茶女的工资为60元/公斤茶叶,一个上午就能赚到这个数。特别熟练的女工一天可以收取2.5公斤茶叶。

  每到午休或下班,采茶女们三三两两,背着竹篓装上“工作成果”排队称重。称重前,女工把茶叶倒在竹匾上挑拣坏叶。老板计算工钱并记录,在本子上写上一些暗语。这些暗语关乎采茶女的熟练程度、茶叶质量等,一一回馈给茶工头。

  交茶的现场热闹之极,采茶女们或是挤在电子秤周围盯着上面数值的跳动,或是和老板争执两句,为自己多争一点利益。

  18时,记者跟着采茶女回到龙殿茶场,她们住在茶场大通铺里。20人一间,拥挤、热闹。老板已经准备好了简单伙食,不外土豆、豆腐、青菜之类。采茶女们抓紧时间吃饭、洗漱。她们没有娱乐活动,唠家常成了每天睡前的必备节目。“我们这些女工都睡得挺早的,为的是第二天早起上工。”55岁的赵英说,有时候想家了,就站到走廊上,用手机跟家人视频通话。

  这批采茶女将在茶场工作50天,直到春茶采摘季结束。

  制茶·展现代工艺

  因采访需要,茶场老板特意开起了机器,展示了一番制茶过程。

  茶山上的嫩芽,必须经过加工方能泡茶饮用。现代化制茶工艺逐渐脱离了传统繁复的工序,分为筛选,摊青,杀青,理条,烘干,压扁,辉锅这七个步骤。

  茶场负责加工制茶的叶师傅从手工炒茶做到机器制茶,经验相当丰富。他介绍,刚摘来的茶要经过筛选,去掉残破、碎、虫、冻伤叶和无芽叶,还有茶叶根部的“小耳朵”也一并筛去,这种工作由采茶女完成。

  接下来就是摊青,把茶叶摊放在纱布上,下面用风机进行风干,去除茶叶中多余的水分。这个过程大约持续2小时。制茶工作间里有两台大型理条机,分别进行杀青和理条两个工序。

  叶师傅拿起风干好的茶芽,慢慢倒入升降机。嫩绿色的茶芽随着纽带传送到理条机内。“3分钟后炉内温度升到300℃,再过1分钟茶叶会慢慢杀青出炉,进入振动槽,接着通过振动和一旁鼓风机的风力再次将废叶过滤掉。”叶师傅用簸箩接住刚刚杀青完毕的茶叶,记者见到此时的茶叶颜色转为暗绿,叶质柔软,略卷成条,青气散失。

  接着如法炮制再把茶叶放入第二台理条机理条,依靠往复振动和热力作用,使其逐渐成直条。二次理条的茶叶再放入烘干机烘干剩余水分,通过升降机将茶叶运至炉内。一头通过煤气管道点火用鼓风机将热量吹进烘炉,在100℃高温下,20分钟后烘干完毕,立刻进行压扁。

  这个季节,茶场制作的是绿茶。在制茶工艺中,绿茶需要压扁,白茶则不需要。压扁需要使用一台转速较小的微型理条机,把茶叶平铺,上面放着包着布条的铜棍。理条机内铜棍滚动,将茶叶压为扁平。此时,整个房间里已是阵阵茶香扑鼻。

  “有时完成以上六个步骤,茶叶中还是带有些许水分,我会进行第七个步骤——辉锅,辉炒20分钟必干。”叶师傅说,这就要靠制茶师的功力了。

  今年,龙殿茶场预计可以收龙井绿茶250公斤,白茶500公斤。它们在市场上有不同的价格,龙井绿茶1500元/公斤,白茶3000元/公斤,最为昂贵的黄金芽则可卖到7000元/公斤。

  坐在制茶室门口,叶师傅拿着最普通的玻璃杯为我们冲泡了前两日烘焙的绿茶。一股沸水注入,片片茶芽舒展身姿,上下漂浮。配上九龙湖的溪水,这茶,好香!浅尝一口,口舌生津。

  品茶·静心洗浮华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核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其中承载的思想内涵。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古人云:“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当茶逐渐上升为文化的载体,并成为一种时尚消遣时,对于茶艺的追求也越加精细。

  招宝山街道南大街有一家上品堂茶苑,开业5年。老板肖先生自号肖茶,痴迷茶道。

  肖茶说,宁波人饮茶有着悠久的传统。茶以叶为形、以水为质、以韵为性、以静为仪。茶如人,万叶不同,百味不同,有如针,有如枝,有清新,有浓郁,品茶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

  “品茶如品心,当人心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品味大自然的奇妙。”肖茶一面演示茶道,一面说着自己的感悟。

  泡茶前,用开水将茶具清洗一遍,些许茶叶放入盖碗,凑到鼻间闻闻茶香。然后,将水烧至一定温度倒入盖碗冲泡,盖上瓷盖让茶味慢慢渗透发散。接着,将分茶器放置于公杯口,把盖碗里的茶水缓缓倒下,如此便能茶水分离,既没有茶沫也能使茶水透明澄净。最后便可倒一小杯香茗,细细品味。

  目前在市场上,就茶具种类而言,从功能上分有茶杯、闻香杯、茶盘、茶船、壶垫等三十余种,从材质上分有陶瓷、紫砂、银质、玻璃等。而我们宁波人最传统的饮茶方式用玻璃杯直接开水冲泡。肖茶说,这种喝茶方式简便,却会产生茶沫,饮用时也会喝到茶叶。有条件的可以购买一套茶具,起码包括盖碗、公杯、分茶器等。

  目前,镇海上市的春茶芽头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品尝起来口感不错。不过,肖茶建议买来茶叶在家放置一段时间再喝。他说:“新茶寒气偏重,最好能放置氧化之后冲饮。”


标签: 采茶;茶山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