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嫂柯美丽(左)和小姑杨爱玉(右)。
前不久,记者在象山采访时遇到几位吃货,她们热心推荐一家有20多年历史的“老太婆串串”。
“这家串串店的前身是两位阿姨经营的路边小吃摊,吃客们都亲昵地称之为老太婆串串。这个和现在流行的麻辣串不是一回事。在丹城,40岁以下的人多数吃过。”朋友解释道。
油炸“串串”吊足胃口
“老太婆串串”如今已开出两家小店。老店位于象山起春路,新店则开在丹城新城区步新路美食街上。
在步新路美食街,记者找到了新店,抬头一看,店名为“老太婆小吃”。店堂面积不大,前店后厨,简简单单摆放了五六张长桌。厨房内,对虾、米馒头、饺子、年糕、肉串、花菜、豆腐干等食材一应俱全,而炊具只有一口油炸用的锅。长桌上放了一大盆腌制好的鸡脯肉。
几个年轻顾客正在店里享用串串。串串看上去分量较足,鸡翅膀、米馒头、土豆都很饱满。“这家店的串串外焦里嫩,油炸火候掌握得非常好,酱也很好吃,随便什么食材沾点酱就有滋有味……”一名90后美女说,她们是这里的常客了。
记者点了花菜、米馒头、鸡脯肉、香蕉等口碑较好的单品。老板把这些串串在油锅里轻轻一滚就捞了出来。把这四个串串都沾上调味酱,口味顿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寡淡的花菜生动了,而甜蜜的香蕉口味也变得丰富,略带酸味的米馒头更是香鲜可口,尤其是鸡脯肉色泽鲜亮、外焦里嫩,让人看着直吞口水。
推车卖串串卖出名气
这家新店由俞俊杰、金妲夫妇打理。说起“老太婆串串”的来历很有意思,原来金妲的妈妈杨爱玉(今年67岁)和舅妈柯美丽(今年70岁)20多年前,姑嫂联手推着小车卖串串,一不小心走红一方。
上世纪90年代初,嫂嫂柯美丽和小姑杨爱玉在丹城起春路和建设路交叉口推着小车卖串串,每天光顾小摊的多是放学后肚子饿了嘴馋的中小学生。
推车上放个小锅,摆一排米馒头、鸡脯肉等简单食材,现炸现卖,然后涂点酱料,嘴馋的小吃客就呼啦呼啦围过来。
姑嫂俩朴实能干、为人和气,串串美味可口,名气渐渐在小吃客嘴里传开。随着一批批小吃客的长大,串串摊的粉丝也逐渐增多。
金妲笑称,“老太婆串串”实际上是吃客们给起的,大家口口相传,就被叫开了,名声越来越大。两姑嫂毕竟上了岁数,长期户外站着做买卖实在辛苦,就开起了店,卖的依旧是串串。
起春路那家老店就是最早摆推车的位置,至今已经开了20多年。
“晚上的生意比白天更为闹猛,晚上9点后排队是很正常的事,很多吃客都是从小吃到大。”金妲说,现在还常常有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来解馋。
生意越来越忙,两位老人也渐渐退出一线,让子女一起来经营,并在新城区步新街上开了这家新店。两家店的生意一样红火。
独创杨家酱成镇店之宝
如今,两家店主要由“串串二代”在打理,俞俊杰负责店里的食材采购。他说,串串都是当天早上购买的新鲜食材,油每天一换。至于这家店如此叫好的原因,他们夫妇认为,还要归功于镇店之宝——由老太太亲自调制的“杨家酱”(已经注册)。
俞俊杰说,丈母娘调制杨家酱,文火熬煮,需要不停搅拌,每小锅要花一两个小时,因为两家店酱料用量大,一次要做好几锅。为了保证新鲜,酱品都是隔天做一次,非常辛苦。
至于具体配方,他们夫妇都说不清楚,只是根据指令把七七八八的一堆食材买齐。这些都是菜场可以买到的寻常食材,其中豆瓣酱必不可少,因为每次都要购买很多,至于别的配料压根就没用心琢磨过。“夜宵生意做到下半夜,调酱的事情都让老太太操心了。”俞俊杰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