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内蒙古盐碱地披上宁波定制“绿装”
2017年06月07日 08:44:18 来源: 宁波日报

  六月初的内蒙古炎热干燥,向人们展示着高原特有的“热情”。乌拉特前旗先锋镇红旗村村民刘二保已经习惯这样的天气,这两天吃完中饭,他便会和其他村民一起前往附近宁波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60亩试验田收割苜蓿草。这些苜蓿草是“太极环保”工作人员在2015年对土地改良后种植的。两年来,试验田上的苜蓿草一共收割了8次。

  很难想象,两年前普通作物难以生长的白花花盐碱地,如今苜蓿草生长茂盛,披上了“绿装”。刘二保说,让土地“脱胎换骨”的是一种神奇的“肥料”。“你看,同样一片盐碱地,就隔了一道田埂,这边经过肥料改良土地上的苜蓿草,绿油油一片,足有半米高;另一边是没改良过的,种下去快一个月的玉米苗依旧稀稀疏疏。”

  钢铁厂渣料让盐碱地焕发“青春”

  刘二保所说的神奇“肥料”是一种脱硫副产物,由包钢庆华煤化工有限公司使用钢渣法脱硫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产出。这些苜蓿草地是“太极环保”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一起合作的项目“DS循环经济技术——钢渣法脱硫副产物改造盐碱沙荒地示范项目”。

  简而言之,这项技术是利用工业废渣作为吸收剂进行高效脱硫,并将脱硫副产物制成“土壤改良剂”,用来改造盐碱地。“太极环保”总经理史跃展说:“盐碱地的土壤就像胶质体一样,把盐分一直吸收在里面。脱硫副产物进去后,通过自身的钙、铁等元素,把土壤中的钾、钠、镁等离子置换出来。置换后再浇上水就能够将盐分带出来。我们还采取一些措施确保地下和周边土地的盐分不返上或返过来。盐分降低,pH值调整,土地就适合种经济作物了。”

  钢铁厂产生的渣料,竟然能当肥料,让盐碱地焕发“青春”?红旗村村民感觉神奇。“全镇35万亩土地,其中10万亩是盐碱地”,先锋镇副镇长葛英说,以前村民们引来黄河水灌溉盐碱地,把地里的盐分稀释溶解后,再挖沟把盐水排出去。“不过引水耗时费力,每年都要用水浸,治标不治本。没想到钢铁厂里的渣料能解决这个难题。”

  试验田里长势喜人的苜蓿草,让路过的村民看着眼馋。一名村干部说,从这些土地改良情况来看,效果很明显。许多村民希望也能改造自家的盐碱地。“既然能种苜蓿,也就意味着能种葵花、玉米等经济作物,从而带动村里的经济效益!”

  “包钢庆华”两年减排二氧化硫0.7万吨

  在内蒙古包钢庆华煤化工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被村民称为神奇“肥料”的脱硫副产物,它们质地细腻,呈粉末状,搓起来像淋湿的土壤,透着潮气。

  脱硫副产物不仅是改良盐碱地的“宝贝”,也是钢铁厂节能减排的“法宝”。自2015年4月,“包钢庆华”公司年产210万吨焦化项目的3×75吨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的“太极环保”钢渣法脱硫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两年间减排二氧化硫0.7万吨,消耗钢渣2.92万吨,另外这个环保系统平均一天节省电费1万多元。

  “钢渣是炼钢产生的固废,含有大量矿物元素,吸附二氧化硫之后成了酸性物质,是很好的土壤改良剂。”“包钢庆华”副总工程师李国鹏讲解说,监测显示,像这段时间注入二氧化硫浓度大约是2000至2500毫克每立方米,处理后排出的浓度在60—70毫克每立方米,脱硫率可以达到97%。

  与寻常的石灰石脱硫法相比,“太极环保”的钢渣法脱硫真正实现了对废物资源的再利用。“石灰石要开采加工,成本高,且脱硫后形成大量废石膏,存放占地方。而钢渣法脱硫,副产物则用来改造盐碱地。”李国鹏说,目前,整个包钢正在逐步推广应用钢渣法脱硫的工艺,争取提升钢渣的利用效率。

  打造跨越工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平衡发展。”这是“太极环保”董事长史汉祥的循环治污理念。最近,他发明的燃煤锅炉烟气同步除尘脱硫及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荣获中国循环经济专利奖三等奖。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身为慈溪铜材厂厂长的史汉祥,看到二氧化硫的严重污染,开始琢磨治理方法。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试验,史汉祥带领他的科技团队在2001年成功研制出“二氧化硫烟气治理技术”。2003年,该技术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随后在宁波实践,其中宁波众贸杭州湾热电有限公司经过脱硫改造后,每年减少50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杭州湾新区十塘150亩盐碱地得到改良。目前,该技术已被应用于唐山德龙钢铁、华菱湘钢等国内企业。

  在史汉祥看来,循环经济产业链要真正循环起来,必须实现技术与商业上的“双轮驱动”。“在包钢庆华安装脱硫装置仅仅是太极环保与包钢强强联合在内蒙古打造循环经济的一个支点。根据双方战略规划,公司将通过5年时间,在内蒙古的焦化、化工、电力、钢铁等行业实现钢渣法脱硫全覆盖,一方面消化内蒙古钢铁等行业多年积累的钢渣等固废;另一方面将脱硫副产物用于当地盐碱沙荒地改造,提升当地畜牧业发展。”他说,“我坚信这个技术能造福子孙后代,有利于国家发展。”

标签: 盐碱地;苜蓿草;土壤改良;包钢;生长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