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象山爵溪针织企业倒了一大半?权威调查彻底颠覆你的看法
2017年07月19日 17:58:31 来源: 中国象山客户端

  象山爵溪,中国最大的针织品出口基地之一。

  风雨兼程走过30年辉煌历程的爵溪针织业,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下,如今遭遇一系列现实困境:人口红利日趋薄弱,用工难、用工贵问题愈演愈烈,外贸单子减少,资金链维持成本高……

  如何让针织服装这一传统优势产业逆势突围、重振雄风,闯出转型升级新路,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爵溪亟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爵溪街道不到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400多家针织企业。

  这些针织企业究竟生存处境如何?真如外界传言倒闭了一大半吗?

近日,记者来到象山爵溪街道,多数企业主坚定地表示:“针织不是夕阳产业!”

  每天7点前到厂,下午最后一个离厂——宁波华雷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旭平,是爵溪企业界出了名的“老黄牛”。

  23年前以两万元投入起家的华雷公司,去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今年4月,张旭平和其他6位老资历的针织企业主获评“爵溪创业坚守人物奖”。

  宁波森丹服饰有限公司创办于1985年,总经理杨志文说:“我在服装行业坚守了32年,做实业让人心里感觉踏实。”

  成立于1994年的宁波名苑针织服饰有限公司是象山县较早通过欧洲BSCI审核的一家外向型针织企业,产品畅销欧美、日韩、澳洲等国家和地区。

  董事长郁会青说:“曾有人让我去开发房地产,但我没有动心。我认为做企业要有长远眼光,摒弃浮躁的心态,专心致志做强做大主业。”

  “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伴随的服装产业永远是朝阳产业,它不仅是技术性产业,也是知识性产业,更是时尚性产业。”宁波恒大针织公司董事长郑建范说。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爵溪已涌现了四代企业家。

郑建范是第三代企业家的代表性人物。

  近年来,他连续在南非、美国开办多家服装专卖场,并投入2亿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使“恒大”成为国内一流的印染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郑建范是爵溪第一个读完MBA课程的企业家。

  目前,象山爵溪针织工业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形成了集纺纱、织布、漂染、印花、后整理、绣花、制衣为一体的高度国际化的针织服装先进制造业基地。

  通过制定扶持措施引导,政府不断向企业传递“坚守主业,转型升级”的观念。

  去年起,象山爵溪街道专门设立“转型提升贡献奖”,对引进先进设备、经营自有品牌、开展电子商务、自主设计产品以及面料开发等成效显著的针织企业给予数额不等的奖励补助。

  巨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干国富说:“只要有人穿衣服,针织行业就不会是夕阳产业。现在的阵痛和洗牌,会促进更多企业进步。”

  2012年至2016年,巨鹰集团针织产业销售产值保持年均12%的增长。

  从数据看,爵溪针织业并未出现产业萎缩或企业大规模倒闭。

  除了少数依靠大厂订单维持生产的小针织企业因为利润微薄而暂时歇业外,爵溪的许多规模针织企业生产呈现饱和状态。

  今年上半年,爵溪规模以上针织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31亿元,同比增长7.6%;实现利润1340万元,同比增长了12.9%。

  “面对困难,信心不能丢”“面对诱惑,主业不能丢”。爵溪的企业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把主业做专做精做实,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什么是坚守主业?

  用张旭平的话说,就是“20多年只为做好一件T恤、一套休闲装。”

  用工难、招工难,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爵溪针织企业的的问题。

  以甬南针织公司为例,该公司成衣车间共900多个车位,长期工只有200多个,大量使用“加班工”成为常态;

  在另一家国内销售业绩不俗的针织企业——荣佳制衣公司,用工缺口高达30%……

  “熟练工正在老去,外来务工人员不再乐于远走他乡,企业工薪投入逐年提高,年轻一代不愿意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系列变化,倒逼爵溪针织业转型升级,摆脱人力依赖。”象山爵溪街道经济发展科负责人表示。

  除了劳务资源紧张、人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激增等因素也影响着企业发展。

  (樊亚芬/摄)

  “如果每年企业的利润不增加10%,五年之后就会被淘汰。”一位针织厂老板称,企业要赚10%的利润,只有三条路可走——裁员降薪、技术改造、产品提价。

  对于大多数针织企业而言,当前,裁员降薪和产品提价的空间都很有限,于是技改成了重要出路。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爵溪企业投身“机器换人”浪潮,以“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

  作为象山县针织行业较早尝试机器换人的甬南针织公司,如今已尝到了甜头。

  在该公司的裁剪车间,记者看到一批批裁片源源不断地从数控裁剪机被运送到缝制车间。

  “电脑自动裁剪的使用使整个裁剪过程一气呵成,完全避免了手工裁剪造成的误差。”成衣中心生产总监吴兴建说。

  自2013年起,甬南陆续投入近3000万元,引进数控裁剪机、漂染裁边机、自动排料机等设备,对多条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累计节省人力1300余人,每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

  “赶潮”机器换人,智能制造渐成企业“标配”。

  在荣佳制衣公司的缝合车间,智能吊挂生产流水线上连着一台电脑,通过“信息中心”指挥调度流水线上的“半成品”,自动送到每个工人面前。

  车间负责人说,只要提前设定好工序,流水线就会自动把待加工的半成品准确无误送到面前,且根据每个人的工作完成量,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省去了以往交货、领货、清点货品的时间。

  通过“机器换人”,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大为提高。

  如今,在恒大针织斥资亿元打造的智能印染车间,几乎看不到人在操作,从意大利、德国引进的系列染整设备使整个坯布染色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

  “以前染色绝对是个苦活,一个车间要13人,现在只需要3个人;用工减少了四分之三,染色一次成功率却提升了5%。”郑建范说。

  “实施机器换人不只是为了解决用工难,也是工业制造自动化、精密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和产品品质提高的必然要求。”荣佳制衣公司总经理周荣栋说。

  “机器换人”技改后生产的抗污面料、防皱面料等高档面料,成了国内外著名品牌服装的抢手货。

  “现在我们产品在国内很少有企业能仿制,因为走的是高端路线,竞争对手也少。”

  此外,对于部分企业来说,通过“机器换人”来提高产能,也是开拓市场、获取订单的有力保障与前提。

  “国外客户要看你是否具备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如果不具备,在订单上面就会有很大限制,技术改造对我们的市场开拓起了很大作用。”谊胜针织公司董事长陈胜认为。

  谊胜每年要做300至400万件服装,全自动生产线给公司获取客户订单提供了有力支持。

  企业在“机器换人”的同时,对高级技术人才、设备维修维护人员的需求度也随之增高。

  在周荣栋看来,企业设备升级了,一线人才也要跟着升级,只有实现人的自动化与机器的自动化有效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益管理。

  事实上,加大“机器换人”的相关综合配套也成为了部分企业对政府的进一步期待。

  “尤其是要增强人才储备,不仅仅是引进高层次人才,更要留得住他们。”

  如果用微笑曲线理论来解析服装业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的设计和品牌营销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而位于最底端的制造环节利润最薄弱。

  爵溪虽然拥有众多针织服装企业,但是大部分企业都处于微笑曲线底端。

  为了帮助企业突破瓶颈补齐短板,近年来,爵溪街道积极实施“补链”工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使产业价值链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向价值“微笑曲线”利润最高的两端延伸。

  作为爵溪街道重点打造的“三大中心”之一,谊胜针织服装创意设计中心除拥有一支由韩国设计师领衔的设计团队,还在“时尚之都”杭州成立了研发设计分中心;

  巨鹰和恒大担纲的面料研发中心与东华大学、天津大学及中国针织行业协会都建立了相当密切的“产学研”关系,每年量产3000吨中高档面料。

  “外行人总以为针织行业没有技术含量,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技术创新。”陈胜说,作为快时尚女装生产企业,必须紧跟国际时尚潮流,掌握未来服装流行趋向。

  “宁愿放弃优秀款的后续销售机会,也要保持上新的频率与节奏,坚持创新的速度与频率。”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谊胜90%的订单来自“阿玛尼”、“优衣库”、“太平鸟”等国内外大牌服装企业,业内叫做“品牌单”,附加值比较高;靠拼价格取胜的“低价单”只占10%。

  在象山爵溪,更多的贴牌生产企业开始进行价值链升级。

  荣佳、甬南等企业从OEM(简单代工)发展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即能够为客户提供产品设计方案,进而制造生产客户品牌的产品。

  一件零售价为100元的针织服装,由象山企业自行设计,利润比原先OEM生产要翻一番。

  “提高创意设计水平是针织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陈胜建议,要花大力气“筑巢引凤”,引进更多设计师来象山发展;搭建时装设计发布、比赛交流平台;探索建立面料、服装、色彩的流行趋势发布,逐渐形成带动针织服装时尚的“象山风”。

  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建立自主品牌、成为OBM(原始品牌制造商)是所有代工企业追求的终极阶段。

  爵溪针织企业的创牌之路,且痛且行。

  去年的宁波国际服装节,创立多年的“巨鹰”“伟绅”双双获评“最具潜力服装品牌”,但离真正成功的品牌尚有距离。

  借鉴先行者的经验,爵溪针织企业自创品牌方兴未艾,如荣佳的“YOMS”、向荣的“SKEND”,通过电商等方式以较低成本、较快速度建立起销售渠道。

  尽管建立品牌的诱惑极大,但陈胜却表示,做企业要心无旁骛、“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我只专注为大品牌做代工,建立自主品牌还需要等待时机。”

  爵溪的一些企业家认为,未来的服装产业拼的更多的是品牌的知名度、设计的创新性。大品牌、设计新的服装厂家会在之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不应该一直处于价值链低端,自创品牌会很艰辛,投入也很大,但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最终出路。”巨鹰集团董事长陈照如是说。

  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网购服装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使得许多传统服装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了他们原本并不熟悉的电商领域,互联网正在成为爵溪针织企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打破传统销售模式,巨鹰在品牌服装企业中率先“触网”。

  面对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巨鹰于2011年建立宁波首个针织网购平台,尝试服装传统销售模式与电子商务完美对接,甬南也进驻该平台。

  为解决象山电商人才匮乏的问题,巨鹰把电子商务公司总部设在了上海。

  事实上,互联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爵溪许多针织企业都渴望向电商转型,却遇到重重阻碍。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爵溪针织企业试水电商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没有准备好产品,导致产品在网上没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布局电商前期需要大量投入,资金链问题制约了许多企业的发展。

  “每家服装企业都单独做电商成本太高,而且不专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淘工厂”模式能够帮助爵溪针织企业快速完成互联网化并释放巨大动能。

  与线下传统的服装工厂相比,淘工厂最大的优势在于小单定制。

  开展电子商务不到一年时间的华雷公司“少东家”张雷说,近期接到的6个订单中,其中三四个订单是200—300件的,从接单到确版再到生产交货,他们必须在7天内完成。

  “成为淘工厂不仅接订单更灵活了,直接与卖家接触也不用担心利润被压缩,也不存在拖欠货款等问题。”

  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以及电商崛起的冲击,不少传统服装加工企业都面临订单减少、经营困难的境况,但爵溪拥有一套成熟的产业链,依旧受到不少淘宝卖家的青睐。

  加入淘工厂,进而抱团成立“淘工厂集群”,似乎成为爵溪中小针织业寻求突围的重要渠道。

  “全网营销”是爵溪针织企业创新商业模式的新举措。

  去年5月,由瀚坤针纺品、云润制衣、名苑针织三家企业老板娘联合推出“体验馆+PC端+移动端”立体电商销售模式,整合了线下时装体验馆、淘宝网巾帼服装店和手机微商三个渠道,“抱团”销售时装产品,吸引了几十家县内外企业加盟。

拒绝也好,拥抱也罢,爵溪针织业,已经站在电商“风口”之上。

  爵溪街道正在以争创“国家级时尚针织特色小镇“为契机,计划将原有的针织品市场打造成华东最大的针织品集散中心。

  改造后的市场将设立针织产业创意中心、互联网创业空间等,吸引电子商务运营公司入驻,不断健全爵溪电商产业的生态圈。

标签: 针织企业;电商;象山;电子商务;爵溪街道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