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为老年人做美食。 (郑颖 摄)
近日,记者在海曙古林镇古林村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看到,占地2200平方米的中心内,设有厨房、餐厅、洗浴室、休息室、图书室、娱乐大厅、影视厅、乒乓室、舞蹈室、洗衣房、健身康复室等,老人们中午一起吃饭,下午一起听戏,晚上一起跳舞。“有志愿者时常上门来洗脚、按摩,还有老人毛遂自荐报名成为志愿者,为其他老人服务。这是我们正在探索的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海曙区民政局副局长吴鹤立介绍,区划调整后,海曙将进一步统筹融合养老资源,逐步统一城乡养老设施标准。
从“吃”入手,解决一日三餐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老人物质上有了保障,空闲时间增多,精神生活匮乏的矛盾立刻凸显。很多老人搬把椅子从早坐到晚,非常空虚。”说起建区域性居家养老中心的初衷,古林村党支部书记虞瑜君说,古林村有600多位老年人,老龄化高达33%。
如何让老人走出家门并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虞瑜君想到在居家养老中心内办“老人食堂”,先从“吃”入手,解决老人一日三餐的问题。“很多老人尤其是独居、高龄老人,为了省钱,经常吃一个菜甚至剩菜饭,还有的老人不会用煤气灶,存在安全隐患。”
就这样,居家养老中心里设置了“老人食堂”,一餐7元,2菜加1汤1饭,有荤有素。“很感谢企业家的爱心捐助和上级的支持,中心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后便成立了‘林基金’。”虞瑜君说,目前,“林基金”有200多万元爱心捐款,老人每餐只需3元钱,就能吃好吃饱。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能享受送菜到家的服务。
其乐融融,乐享个性化服务
“现在,我的精神状态很好,子女不用操心。”说起自己现在每天的生活,今年72岁的独居老人张师傅非常满意。早上7点,他来到照料中心,和老友们一起打太极拳,吃了早饭后去棋牌室和棋友们下棋。9点,志愿者上门服务,为他理了发。11点左右,他到餐厅点了自己喜欢吃的饭菜。和其他老人边吃边聊。下午,中心有戏剧演出,张师傅午休后,正好起来看戏,吃些点心,再准备回家。
虞瑜君说,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走出家门,不少老人主动当起了志愿者。今年65岁的郑如菊喜欢热闹,之前一直在家里带小孩,现在她不仅在照料中心找到了可以一起跳舞的姐妹,还当起了志愿者,成为村里广场舞负责人,还经常上门服务其他老人。
现在,照料中心内集结了生活服务队、红娘队、舞蹈队、腰鼓队,中心还与社会上的爱心组织合作,每月开展4次以上大型集体活动,为老人提供义诊、理发、洗脚等服务。“我们还会根据老人需求,举办乒乓球赛、美食节等活动,让老人能走出原本封闭的生活环境。”
对齐标准,统筹城乡居家养老融合发展
虞瑜君告诉记者,照料中心运行了半年多,也存在服务内容有待提升和突破等问题。对此,吴鹤立表示,海曙已关注到城乡养老工作的统筹和居家养老的融合发展,启动了全区养老工作培训,实现服务规范一体化。同时,逐步统一设施标准,在软件、活动、生活需求上,让农村老人可以向城市人看齐。
此外,今年海曙还将开放养老市场,实现社会化运营。“引入社会资本,是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古林村成立民办非企业是一种探索,其他养老服务中心可以借鉴。”吴鹤立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