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年前,作为周公宅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人员,项才德需要徒步半小时,再乘坐电梯下到125米深的坝底,经过一段室内外温差将近15℃的潮湿廊道,用手工操作采集数据。而现在,他只需通过智能水库管理系统,就可实时收集数据并加以核实。这不仅减少了人工误差,也大大提高了水库安全高效的运行能力。
水库是否安全运行,并充分发挥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效益,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市市域内共建有大小水库421座,绝对数量不少,但呈两大特点。有关水利专家分析,一是我市水库分布不均衡,二是单个水库规模普遍不大,这对防洪来说,都是不利因素。近年来,局地强降雨呈多发易发态势且离散性大,水库“单兵作战”,往往“力不能支”,加强水库安保工作、全力保供水成为重中之重。而在全国范围内,水库管理方面往往以传统粗放为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库总体效益的发挥。
借力“互联网+”,我市综合运用传感、无线网络、在线监测分析等技术,用信息化推进智慧水库建设,构建智慧水库系统,为水库防洪供水安装了“千里眼”。周公宅水库管理局局长潘仁友认为,智慧水库不仅在水库供水水质上发挥着作用,同样在多雨季节防御汛情上起到了科学调度水库库容的功能。
三分建,七分管。从2014年起,我市启动实施水库的标准化管理,以智慧水库为抓手,提升水库科学防御洪水能力和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真正让城乡居民喝上了优质的水库水。今年,水利部门将水库管理智能化列入“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专项予以推进,水库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宁波经验”更是得到水利部的充分肯定。
“水库管理的创新在于体制的创新,着力点主要在精细化和现代化建设。”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全力推进大中型水库管理单位“两化两创”工作,目前全市6座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两化”试点工作已经完成,6座大型水库已全部成功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5座中型水库分别成功创建省级水管单位。同时,推进小型水库管养分离,积极培育专业化的水库养护公司,实行专业化、区域化的小型水库管护模式,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开展试点,推动小型水库区域化管理、专业化养护进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