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之中的北仑区大碶街道共同村。(舒乐摄)
前不久,全市首份绿色发展报告《北仑区绿色发展报告(2016)》通过专家评审并向公众发布,这是北仑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对临港重工业绿色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当前,“绿色发展指数”成为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参照国家标准,融入经济产业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力、临港重工业和循环经济等“北仑元素”,北仑区量身定制一套衡量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资源能源、重点行业能源产出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公众环境满意度八大方面3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经过量化评价,近五年北仑“绿色发展指数”呈逐年增长的良好趋势。
谋划产业转型,建设森林北仑,打造秀美山川,推进城市全域化,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跨步迈入“后工业时代”的北仑,正努力实现华丽转身。
绿色发展,释放“生态红利”
前不久,北仑电厂三家7台机组和台塑热电3台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而北仑电厂1号机组改造工程顺利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标志着北仑大火电机组全线迈入“超低排放”时代。经过初步测算,北仑火电行业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500吨,氮氧化物排放13000吨,烟尘排放3000吨。
传统临港工业最大的特点是“大”,但是“大生产、大消耗、大排放、大废弃”的增长模式一度给北仑区域带来了电荒、水荒等问题,亮起了“红灯”。
作为国内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之一,北仑如何守护“绿水青山”,再造“金山银山”?北仑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积极引入绿色发展模式,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临港产业改造和传统产业提升,全力推动发展与生态互促共赢。
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北仑不断加快产业转型,淘汰落后产能。早在2014年底,北仑率先完成了一轮化工、铸造、印染、电镀等十大重污染行业的整治工作,涉及企业215家。数据显示,通过整治,北仑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减少983.5万吨、1032.9吨、244.8吨,基本实现了行业结构优化、企业节水减污的整治目标。
与此同时,北仑积极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和园区循环化改造,优化集中供热管网及热源点布局,扩大光伏、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应用规模。目前北仑全区可再生能源项目合计装机容量131兆瓦,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约3亿度,累计建成环保在线监控系统141套、刷卡排污系统72套。
经过不断探索,北仑逐渐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并创造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这一循环经济的“北仑模式”,逐步释放“生态红利”。北仑区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以“水循环”为例,北仑制订中心城区再生水专项规划,通过建设再生水厂,构建“区域水循环”,将废水经过再生以后循环利用。
“用绿色发展理念倒逼技术革新,增强发展活力,这是谋划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精髓所在。”北仑区主要领导表示。
全面发力,换回蓝天白云
在GDP快速增长、临港大工业优化发展的北仑,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开始回归。
通过“五气共治”“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两路两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北仑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六大体系建设,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从北仑中心城区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行驶近半小时,一个秀美的小山村——大碶街道共同村展现在眼前。
溪水清澈,鱼儿潜游。“全村有277户村民,绝大多数生活污水纳管处理,污水横流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村主任陈国明说。
早在2011年,北仑率先开始治水,累计投入近50亿元,大力实施内河水质综合治理。2014年省委做出“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决策后,北仑主动调整进入新常态,打出了一套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组合拳。
如今,北仑污水处理率和管网覆盖率名列浙江省前茅,“五水共治”两次捧得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在全市第一个通过“剿灭劣Ⅴ类水”现场验收,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跨境河流水质考核优秀……
全面打响“治气”保卫战,换回更多蓝天白云。关停枫林垃圾焚烧厂,建成光大环保能源项目;淘汰183台重污染燃料锅炉和11978辆黄标车,基本完成火电、热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改造后燃煤机组达到天然气排放标准;全力推进企业有机废气整治,台化塑胶、台化兴业、逸盛石化等近百家企业投入5亿多元治理挥发性有机物……近年来,北仑空气质量稳中有升,连年优于宁波市总体水平。
数据显示,去年,北仑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8.5%,比2015年提高5.4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污染物削减比例分别达16.2%、14.8%、7.44%和8.31%,全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9%。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