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常照村的红旗渠清澈见底
走在奉化大堰镇常照村中,必定会被一条穿村而过的水渠所吸引,水流湍急,清澈见底,偶然几尾顽皮的小鱼来回游动,村民们在渠道上放了许多盆栽,红花绿叶清水搭配白墙黑瓦的民房,非常有诗意。
曾经村民弯腰在门前水渠里洗衣的场景现在已经很少见到,在村委会的引导下,文明自觉已被写入村规,并被村民践行。
保护水源地,劝导不在河里洗衣
常照村位于奉化区大堰镇东部,村子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古时称“常诏”,因当时宋高宗赵构赐封“江南第一村”而得名。常照村区域面积3.28平方公里,土地440亩,山林3259亩。该村村容整洁,民风淳朴。记者在村子里看到,每隔数十米就设有一处垃圾分类箱,村道上几乎看不见生活垃圾。
不过,村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贯穿村子的一条水渠,村民告诉记者,水渠名叫红旗渠,引自村旁的县溪,贯穿整个常照村后再流回县溪中,算得上是县溪的一个支流。
曾经的红旗渠是村民洗衣淘米的地方,而过去洗衣用的草木灰、胰子等自然洗涤剂,对于水质的影响不算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合成的肥皂、洗衣粉逐渐代替了前者,被家家户户所使用,日积月累,富含化学成分的洗衣废水流进水源地,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容小觑。
“村委会很早就意识到洗衣对水质的影响,我们村干部很多工作都是围绕着引导村民保护水源地,劝导大家不在河里洗衣来开展的。”常照村党支部书记汪鑫对记者说,“红旗渠和县溪一样都是村子的母亲河,如今保护好母亲河已成为每一位村民的共识。”
记者在村子河道附近转了一圈,没有看见有人在河里洗衣,一位姓李的阿姨告诉记者,现在村民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改观,“河里洗衣服对水质有影响,而且蹲河边太累了,还不如在家洗来得舒服。”
村规源于家训,快板演绎深入人心
在村口,记者看到了好几块宣传标语牌,“常照村民约村治(执行版)”和数块“福星训辞(民约宣传版)”。
在“常照村民约村治”里,把民风、家风、店风、村风、党风都作了具体约定,其中在民风约定里有了这么几句话:“洗衣洗物要人走物走,不得在溪边乱丢白色垃圾等;垃圾要扔进桶里,不得向溪坑乱倒乱扔;养鱼护水要人人管,不得毒鱼电鱼网鱼……养鱼治水一辈子,守住甬江源头水……”
汪鑫说河边洗衣是村民多年来的习惯,尽管目前已经鲜有人在河道洗衣,但难免还是有人贪图便利,想要一下子杜绝是很难的,村委会就在村规民约的修订中引导村民逐渐改变原先的习惯。
民约村治共有44条,想要逐一记住很难,但“福星训辞”相比之下就要精简许多,而且用方言念起来朗朗上口。
“弄堂弄面家家扫,门面形象做得好,溪坑水清路面光,阿拉常照顶清爽……”通俗易懂的话语配合快板唱出来,韵味十足。汪鑫说这简短几句话其实主要就是劝导村民河边不洗衣。
要想实现溪坑水清,就得每一位村民用实际行动来爱护河道。
今年67岁的汪茂定是常照村一位普通村民,提起村里的民约村治,他能用快板演绎出来。
他告诉记者,民约村治是上一届村委会修订的,由村干部、村民大家集思广益编写的。
汪茂定说,民约村治是基于汪氏家训整编而得,因为村里以姓汪的人家居多。
据汪氏家谱记载,从唐代开始,汪家先祖就来到江南。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汪氏的家训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几乎每个村民的脑子,汪茂定说以前要是违反了家训可是要“家法伺候”的,而现在的民约村治就是在家训的精神基础上提升改编的,而如今能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可和过去的家训是分不开的。
记者看到,每块宣传标语牌上还写有“背诵合格得30时间币,能背能演得80时间币”,汪鑫解释,村里有个“时间银行”,村民不光背诵有时间币奖励,执行到位也有奖励,积攒一定数额的时间币可到“时间银行”兑换一些小礼品。
将建集中浣洗台,彻底杜绝老习惯
2011年10月,村里建起了污水处理工程。该工程为宁波市首批世行贷款新农村建设项目,总投资60余万元,共铺设管网1617米,接污农户116户,接污率达到80%以上。
汪鑫介绍,在没有排污管前,村子里苍蝇蚊子到处飞,现在每户下水管统一纳入污水处理系统后,村子的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不仅蚊虫少了,臭味也没了。目前,常照村正选址拟建2-3处集中浣洗台,到时洗衣水也一并纳入污水管网中,彻底杜绝河道洗衣的老习惯,“稳步发展生态旅游,继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让老百姓真正享受青山绿水带来的美丽经济。”汪鑫对今后的发展信心满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