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风景怡人。
四明秘境,大美不言。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全面统筹发展,使四明山形成生态、生活、生产“三合一”协调发展的良好状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四明山迎来了前所未有、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上周五,宁波市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四明振兴:新时代山区生态发展之路”论坛,邀请省农科院、浙江财经大学、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及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多名专家齐聚四明山,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共同探讨四明振兴之路。
发现四明
搭好博物大舞台
“探索四明山自然秘境12年,拍到过的野生鸟类已超过400种。唯有一种鸟,尽管已邂逅好多次,但每次相遇仍能让我心跳加速、激动不已。”说到这里,宁波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张海华眼睛亮亮的,满满的都是向往。“这不仅仅因为它可爱,更因为它的神秘,它的若即若离。”张海华念念不忘的“神秘鸟”就是鼎鼎大名的“短尾鸦雀”,属全球性易危鸟儿,2008年由张海华在四明山首次发现,开创浙江鸟类新纪录。
四明山深处的竹林里,几年前才在浙江境内首次发现的短尾鸦雀,成群结队,用又短又厚的嘴啃咬细竹枝;半山腰的密林中,罕见的野生动物豹猫移动发出的树枝摇晃声响清晰可闻;在崖壁上、在森林里,蓝翡翠、斑姬啄木鸟、红尾水鸲、雕鸮追逐打闹,在河谷、溪涧中,镇海林蛙、天台粗皮蛙慵懒地享受午后时光……
人迹罕至处,野花绵延不尽,金兰、大花无柱兰自在盛开;斑叶兰身段妖娆、曲线优美,远看如一串千纸鹤振翅欲飞,近看花葶上,每一朵洁白的小花,都像一只胖嘟嘟的雏鸟,呆萌可爱。
一张张摄自四明山的自然摄影作品,配上张海华生动的讲述,将人带入一个奇妙的生物世界,也让人得以从摄影美学的角度重新发现四明。
“众多的峡谷与溪流,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紧接着,张海华话锋一转,无比惋惜地感慨,事实上,跟历史上比,四明山的生物多样性已经大幅度退化了。
20世纪80年代初,四明山区的花木产业逐渐兴起,并迅速扩大,高峰时期面积达11.4万亩。区域内80%的农户从事花木行业,平均亩产近万元。全国近七成的樱花、红枫苗木出自四明山。然而,花木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度导致四明山区域毁林开垦现象蔓延。
花木产业带来的巨大收益背后,是水土流失、水源污染、自然景观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幸而,改变已经发生。
2013年以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严禁四明山区域毁林开垦、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决定》,采取“禁止”“修复”“保护”“转型”四措施,划定四明山约六成的林地为严禁开发区。自此,有序清退、生态修复开始成为四明山区的关键词。
“保护始于关心,关心始于了解。”张海华代表宁波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发声,建议对四明山生态进行调查摸底。比如宁波还有多少野生的石豆兰、铁皮石斛、中华水韭,有多少宁波角蟾这类神奇的全球新发现物种?他提出,利用调查掌握素材,运用新闻、出版、文创、生态旅游导赏,搭好博物大舞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在《沙乡年鉴》中,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曾发出这样的呐喊,“荒野不是无用的代名词。”而作为自然摄影家,张海华呼吁四明山未来“多一点荒野保育,少一点开发利用”。
通往绿色的路很长,但值得走,也必须走!
“四明振兴:新时代山区生态发展之路”论坛现场。(单玉紫枫 摄)
统筹四明
做好山水大文章
四明山在宁波涉及余姚、奉化、海曙三个地区,既是山区、老区,也是我市相对欠发达地区,一半以上乡镇街道属于宁波“16+3”欠发达区域,涉及202个村,近30万人口。
“早在2010年,我市就制定《四明山区域发展规划纲要》,并出台产业、城镇、基础设施等5个系列专项规划,指明发展方向,拉开了保护开发建设四明山的大幕。”市政府咨询委统筹城乡部部长戴国华一开口就道出了四明统筹发展的“前世”。
为更好地适应四明山区域的发展变化,2015年起,我市对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2015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市级相关部门分别牵头制订出台了四明山区域旅游发展、环境保护、下山移民、森林美化等4个实施细则。
为切实加强统筹管理力度,2015年,我市成立了市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市级24个相关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市发改委设立四明山区域办,由一名副局级领导担任专职副主任,办公室成员由市级相关部门抽调,集中办公。
余姚、奉化、海曙一市两区也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设立区域办。基本形成市县两级统筹协调、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
规划先行、政策完善、组织保障,四明一张蓝图绘到底,合力推进山区振兴。
振兴四明
文旅生态大合唱
古庙、古桥、古民居……四明山下,白云桥上,青山在望,绿水潺潺,脚下,蓝绿色的晓鹿大溪,澄澈见底,令人心醉;抬头,村落俨然,白云悠悠。不远处的汀步上,几名游客手持相机,将这烟迷绿水的乡愁,凝成了一幅水墨。
视线拉远,夜幕降临,梦回溪口。在溪口看夜戏,有个人人皆知的好去处,溪口武山庙古戏台。一出戏,一座庙,一方景。灯光一打,现代的LED大屏化为幕布,扮相精美的演员,出将入相,次第登场,采茶舞曲、弥勒文化……古戏台上,一幅幅四明风情画卷在徐徐展开。自2014年12月28日正式推出以来,武山庙戏演出已近千场。本是为溪口旅游搭的一台大戏,如今已成为一道共享的文化大餐。
当全域旅游的号角吹响,四明大地早已先行一步,变“旅游+”为“+旅游”,让成果惠及全体居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农村发展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省政府咨询委研究员、省农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胡豹将着眼点放在“振兴”,他说,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域旅游是四明振兴一个重要解题思路。”他认为,四明山应率先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作用,依托山水人文资源独特优势,为四明旅游增光添彩。另外,严格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加强绿色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推动环境联防联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推进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人文魅力和水乡特色相融合的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胡豹提出了一套全域生态环境整治的“组合拳”,包括推出一批美丽乡村精品村、规划建设若干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塑造四明山区的文化品牌和人文精神,进而经营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并且植入创意元素,强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发展新动能。
“夯基础、育明珠、建绿廊、塑文化、拓钱景、思创意及抓改革。”胡豹建议“七剑下四明”促进四明山区全面振兴。
展望四明
高质量生态重构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文化创意实践中心主任唐武峰指出,“生态保护绝不等于发展停滞,而是寻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最大公约数。”
从悄然不语的绿水青山到叮当作响的“聚宝盆”,对于玩转“绿色经济”的宁波人来说,“绿水青山”的意义不仅在“守”,更在于“用”。
"这片石斛基地,就是源于四明山的一次偶然发现。"似乎是回应张海华的四明“发现”,香泉湾负责人姚国祥望着身后数万个玻璃瓶中的培育苗,感慨万千。2012年,他和朋友在余姚鹿亭乡上庄村登山时,无意中在峭壁上发现了一株野生石斛,开启了一次成功的跨界投资。
姚国祥在“仙草”的发现地投建了现在的香泉湾,除了树上移栽的数十万株铁皮石斛,还有约8万株育苗分别移栽在2000个木桩上,勾勒出一条靓丽的生态风景线。如今,四明山发现的种源最终回归四明,并以仿野生种植的方式繁衍生息。据了解,这里所产的仿野生铁皮石斛有效含量高于国家标准80%以上,并一次性通过了香港中医药标准SGS检测。
“四明山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但如果只打资源牌,或者单打独斗,不足以在市场上引起关注。我们需要抓住消费者的心,构建与消费者的关系链。这个关系链有多长,就能增加多少资源经济价值。”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唐武峰以“丽水山耕”等几个成熟品牌为例,建议四明山区域统一推广“四明山”品牌,共同打响“四明山”品牌。
“蓝蓝的天,清清的水,甜甜的空气,远远近近的山峰,岗峦叠嶂,天际线高低不同,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宁波的四明乡愁。”戴国华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和谐共生。新常态下,以生态发展为主题,谋划四明山区域新一轮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区域统筹的长远大计,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宁波行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