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宁波市推进工业强基工程现场会在北仑召开,会议通报了全市工业强基工程推进情况,并提出要谋划推进若干优势产业链培育工作。
宁波市副市长陈仲朝指出,工业强基工程是宁波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宁波“名都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破解我市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难题的重要途径,宁波有条件、有基础也有能力为国家工业基础能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宁波企业在越来越多领域取得话语权
据介绍,今年1-10月,宁波全市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共有规上工业企业166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305.6亿元,同比增长20%。塑料及合成树脂制造、合成纤维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规模位列前三。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德鹰精密、舜宇光电等7家“四基”企业入围国家制造业单向冠军示范及培育企业名单,雪龙集团等9家企业入围省“隐形冠军”示范及培育名单。
工业强基,核心是强,特别是要在关键环节、核心领域取得优势和话语权。这几年来,宁波企业不断深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等产业领域,在伺服电机、高端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稀土永磁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等细分领域培育形成比较优势,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涌现了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其中,中大力德机器人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设计制造工艺列入国家工信部2017年度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全市累计共有9个项目列入国家工业强基专项,获得国家专项资金2.36亿元。韵升股份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参与的“稀土永磁产业技术升级与集成创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已用于“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等国家重点工程。
强优势补短板培育六大产业链
尽管如此,短板与差距依然明显。据介绍,我市装备制造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端品牌整机产品依然不多,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原因主要是部分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或关键基础材料依赖进口,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难以达到为整机配套要求;先进基础工艺应用程度不高,共性技术缺失。
从全国来看,一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依然突出。例如,我国通用机械零部件产品寿命一般是外国同类产品的30%-60%,模具产品一般使用寿命比国外低30%-50%,导致不少整机企业只能花3倍的价格从国外进口。再如,我国高档工程机械进口的液压件和发动机占整机成本的30%-50%,利润的70%由外国产品占据。工业基础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瓶颈。
接下来,宁波打算通过三年的努力,在基础产品和基础工艺重点领域,培育以零部件、材料及工艺为牵引的6条产业链,强化示范作用,培育链式发展新优势。这6条产业链具体为:伺服电机产业链、减速器产业链、石墨烯产业链、高分子膜材料产业链、模具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产业链的培育,既能扩大上下游的产品配套能力,又能提高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水平。
中国宁波网讯 来自经信委的消息,今年1-11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148.8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高出去年全年155亿元,同比增长31.8%,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6.2个、9.9个百分点。同时,全市规上企业利税总额达到1905.8亿元,全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大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