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宁波如何立新改旧?科技争投赋能宁波未来的路径选择
2018年04月13日 08:31:02 来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记者 易鹤

宁波华辰机械公司技术人员在进行新型流浆箱唇口平整度检测。 (徐能 摄)

江丰电子的超高纯度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制备技术全球领先。(俞永均 摄)

  四条创新路径

  ◆组建专业“登山队”,实施重大研发计划,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重大标志性成果,催生新兴产业或引领产业升级。

  ◆建设高水平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登山”训练学校和训练基地。

  ◆按照创新生态理论重建一个创新生态,让各类创新主体在生态中试错。

  ◆投资国际“登山俱乐部”,借助"一带一路"东风,分享国际创新收益。

  未来5年至10年,决定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很可能不再是港口吞吐量、机场客运量、本外币存款额、GDP这些体现规模效应的大数据,而是一个听上去有点陌生的小数据——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小小一个R&D指标,真的那么重要吗?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它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前途。

  “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在国际上,R&D支出占GDP比重,正是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硬指标,其投入强度是观察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换句话说,没有高强度的创新投入,一个城市就不可能成为创新型城市、一个企业也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企业。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郑栅洁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创新实力不强,创新水平不高,一直是制约宁波发展的一个短板。究其原因,主要是科技投入常年处于较低水平。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宁波R&D支出占GDP比重仅为2.35%,而厦门、武汉、杭州、合肥、南京等城市均已超过3%,深圳超过4%,西安则是5%。

  知不足更要止不足。历史留给宁波的机会并不多,时间也很紧迫。能不能通过“六争攻坚”尽快把创新变为新一轮发展的主动力?立新改旧的机会究竟在哪里?依靠谁去争取机会?怎样组织创新?……作为新时代的答卷人,宁波只有认真回答好这一系列创新之问,创新实力才可能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高质量发展和“名城名都”建设才会有更坚实的支撑。

  科技创新3.0挑战已来

  如果用时间轴来标注近20年的宁波科技创新史,大致可以分出四个阶段:

  从1998年到2006年,是宁波科技创新的1.0时代。据不少老一代宁波企业家回忆,那个时期,科技创新的方式主要是跟踪模仿,主角是民营企业,一大批“星期六工程师”应运而生。

  2006年以后的10年,宁波相继跨过了科技创新2.0和2.5两个时代。在2.0时代,宁波创新最典型的标签是开始出现产品应用端创新企业。称重传感产业领域的弄潮儿——柯力传感正是崛起于此时。

  “产品创新是我们成为隐形冠军的助推器,也是我们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宁波柯力传感科技董事长柯建东说。

  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宁波企业开始向产品的“集成创新”要效益或在开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科技创新2.5时代随即到来。

  作为高端智能仪器研发与产业化的开拓者,闻路红带领的华仪宁创成立仅两年就转化了5款国际或国内首创的仪器新产品,涵盖高端前沿科学仪器、干细胞及转化医学等领域。还有从美国硅谷来甬科技创新创业的第一人、奥林科技创始合伙人陈震洲以及舜宇均是那个时期的新星。

  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改变了一切。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凭借外源带动、贴牌生产、外延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和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取得的辉煌难续,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成本优势不再,资本与技术向外转移的动力加大,继续跟随模仿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道路越走越窄。“留给甬企的选择不多。勇攀科技创新3.0时代高峰,靠自主创新,才能在未来市场争得一处体面的立足之地。”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政学博士后钱斌华说。

  换道超车的黄金五年

  从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数据看,R&D的投入主要靠制造业,占了绝对优势。

  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多位专家指出,宁波R&D常年处于较低水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不优,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据了解,去年,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6.7%,与苏州的50.8%差距甚大。从产业能级看,制造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不长、智能化程度偏低。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格局还没改变,全市各类开发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为226万元/亩,比浙江省平均水平低8.9%,比上海低22.1%。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当前,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垄断底层关键技术封堵我国后来者的创新之门。以传感器为例,最核心的技术在压力传感材料,目前依然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相关专利早已被抢注,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中国企业生产的传感器大部分利润被外国公司拿走。类似这样卖一个产品的利润还不如一个核心部件利润的例子在我国并不少见。

  虽然在传统产业领域难以实现超越,但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领域,换个车道情况就会不同。科大讯飞是最好的例子。这家中国本土企业通过“语音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正在制造一个无限可能的产业。而宁波上周刚刚签约的工业物联网项目也孕育着巨大的产业机会。多数业内专家预计,实现这种赶超的黄金期就在今后5年到10年。

  需要提醒的是,科技创新3.0的发展道路与科技创新2.0、1.0的发展道路截然不同,其发展道路与宁波传统的发展路径也截然不同。如果把科技创新3.0比作登山的话,那么此次要攀的高峰在云雾之中,也就是创新的方向是未知的,如同进入了“无人区”。山上也没有现成的道路,攀登要靠自己开路,且竞争对手是专业的“登山”高手,他们不仅会一路攀登一路封锁,还会“占山为王”,因为这次的比赛“只有冠军,没有亚军”。

  用只争朝夕还不够,因为这是一场从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转型的硬碰硬,也是从啃骨头向吃肉升级的真挑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还要尽快。

  科技争投有四大路径

  按照技术创新的经典模型,正向链式创新通常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产品开发到制程开发,再到试验性生产、销售,最终形成高新产业。但也有一种逆向创新是从市场需求出发,然后创造高新产业,再转移转化,进而应用研究,最终进入基础研究。

  对宁波科技创新而言,需要正向创新和逆向创新“双轮驱动”。

  “我们既需要成百上千个像张彦、姚力军这样的正向创新精英,更需要像奥克斯、舜宇、方太等一大批逆向创新的典范。”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除了为“登山队员”画像外,还描绘了科技争投的四条可能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组建专业“登山队”,实施重大研发计划,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重大标志性成果,催生新兴产业或引领产业升级。去年,我市组建了一支近500人的“超级智库”,对600家代表性企业挨个走访,梳理出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型磁性材料、智能芯片及基础软件、第三代半导体等13个重大专项,近200个关键核心技术节点。“这些‘山峰’将是宁波产业转型的突围点,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也是换道超车的主阵地。”市科技局局长励永惠说。专业“登山队”组建采用市县联动,与产业招商、科技招商、人才引进相结合,大力引进技术创业精英,推进产学研协同和创新联盟等。

  第二条路径是建设高水平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登山”训练学校和训练基地,大力培育专业“登山运动员”和创新苗子。

  如果把科技创新形象地比喻为一项4X100米接力赛跑,科学发现和机理验证是“第一棒”,技术形成和原型实验是“第二棒”,应用转化形成生产技术是“第三棒”,产业化和商品化是“第四棒”。那产业技术研究院则定位为“第三棒”,为组织者和行动载体,推动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

  目前,虽然全市已引进了包括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在内的6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但还不足以支撑宁波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市级层面主导,按照近200个关键核心技术节点的指向,大手笔再建第二个“材料所”。科研基础设施平台同样如此,比如建设集成电路制造、智能芯片及模块设计服务与测评、新型Si基(柔性)电子光/磁/电材料的工艺集成平台、海洋工程材料与装备环境试验与实海验证平台、电机研发与测试平台等6大平台。

  第三条路径是按照创新生态理论重建一个创新的生态,营造一个群众性“登山”的良好生态,让各类创新主体在生态中试错。深圳崛起,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凭借“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创新链,让资源、资金、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在当地高效转化。事实证明,哪里的创新生态系统更活跃,创新资源就会流向哪里!

  第四条路径是投资国际“登山”俱乐部,借助“一带一路”东风,分享国际创新收益。近年来,均胜、博威等一批企业勇敢走出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整合配置全球的创新要素,如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技术并购等取得了飞速发展。在走出去的同时坚持引进来,通过产业招商与科技招商联动,也是科技创新的捷径之一。

  

标签: 宁波;科技;创新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