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代表在海天一洲合影留念。记者 毛雷君 摄
昨天一大早,30名通过微信报名的读者齐聚在传媒大厦楼下,一起踏上了畅游跨海大桥的旅途。这些读者代表里,既有20多岁的新宁波人,也有年近九旬的老宁波,还有出生不久的小朋友。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多次到过跨海大桥,但是在大桥正式通车10周年之际再次游览大桥,对他们来说却有着不同平常的意义。
大家首先来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中心——海天一洲景区。很多人虽然不止一次路过杭州湾跨海大桥,却是第一次近距离参观这个景区。景区的工作人员详细地向大家讲解了跨海大桥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如何运用智慧来克服这些难题,经过无数人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当时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使得宁波和上海的距离大大缩短,有力地促进了两地的人员和经济往来。
在海天一洲观光塔的顶层,遥望大桥似蛟龙腾飞在海上,读者代表在拍摄美景的同时,也忍不住感慨人类克服天然险阻的毅力和能力。
接下来,读者代表来到跨海大桥南岸服务区,这里已经是一个集休闲、美食、娱乐和创意的中心。“这里有设备完整的房车基地,还有各富特色的小木屋,每到节假日,这里的房间就供不应求。”工作人员介绍道。
此外,南岸服务区还有新能源车的充电桩。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如果你开纯电动车,一点也不用担心续航问题,在服务区的快速充电区,半个小时就能充满约80%的电力,效率大大提高了。”
参与本次活动的读者都表示,这座大桥改变的不仅是出行的方式,还有他们的生活。读者代表李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开车去上海,车程不到3个小时就够了,比起以前坐轮船要过一个晚上,那是方便太多了。
“是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改变生活的机会,而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这种改变。”读者代表袁俊健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幕后故事
87岁老先生填词表情怀
5月份正值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10周年之际,在本报微信公众号上,众多读者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其中获点赞数量最多的是87岁老先生任怀瑰的留言,他用一阕《水调歌头》表达了自己的情怀:“《水调歌头·杭州湾跨海大桥》沧海波涛涌,苍穹呼啸风。两岸兴叹遥远,遐想架桥梦。中华科技崛起,国强物阜人杰,经济要发展,路桥奠基础,跨海大桥建。英雄志,筹宏图,巧施工,豪杰良策奇迹,天堑成夷坦。南北工商繁荣,西东物资畅通。城乡共兴隆,世纪跨高桥,民族显神通。”
昨天,任老先生在女儿女婿的陪同下参加了本次活动。任老先生对记者说:“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10年前就造了这样雄伟的大桥,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啊!”
10年重回大桥感慨良多
读者邬毛银10年前就参加了宁波晚报组织的参观大桥活动。当时大桥正处于最后的建设冲刺阶段,邬毛银和其他44位市民代表一起参观了大桥建设工地。那时,他深感中国人建设跨海大桥的不易,于是一口气做了5个横幅,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昨天,邬毛银再次作为读者代表参与大桥开通10周年的活动,他还带来了当年的报纸和自己的照片,并且在同一位置再次拍照留念。他告诉记者,大桥的开通体现了宁波的气派和胸怀,希望这座城市能一直保持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
“跨海大桥让我能常回家看看”
昨天现场还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引起大家注意。妻子张红燕告诉记者,她老家在嘉兴平湖,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北岸。
“这座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11年,我来到宁波上大学,大桥就成为我每次回家的必经之路。而我的老公是宁海人,如今我们定居在宁波,大桥再一次成为我们回家的桥梁,感谢跨海大桥,大大节约了回家的时间,能做到常回家看看。”丈夫童旺辉则悄悄向记者透露,他们刚刚怀上了小宝宝,再过10年,一定会带着孩子再来大桥上回忆那些美好的过往。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