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复戡(1902-1989),鄞县梅墟人,原名义方,号静龛,40岁后改名复戡。曾为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协名誉理事,现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
朱复戡书法作品(方向前供图)
方向前
阿育王寺有许多匾额、对联,其中一件“大雄宝殿”匾额,线条淳厚,书风庄重古朴,为甬籍书画篆刻大家朱复戡先生所书。
在二十世纪中国书画篆刻界,朱复戡是一位极有分量的大家。他涉猎广泛,马公愚对朱复戡作过如此评价:“他渊博多才,工诗文,精金石,擅书画,精研六书,博览群籍,融会贯通,识力兼臻。凡有所作,无不古浑秀穆,度越前人,别开蹊径,而自成宗派,实千年来一人而已。”
要了解朱复戡先生的艺术成就,不妨从其书法、绘画、篆刻三方面入手。
朱复戡篆、隶、楷、行、草诸书体俱擅,尤以篆书及行草书最具代表性。篆书是朱复戡一生研究和创作的重点,其研究和创作涉及石鼓、秦诏版、小篆及青铜铭文。他的书风雄浑厚重,笔力扛鼎,具有博大凝重、庄严肃穆之庙堂气。挚友刘海粟对其篆书评价极高:“笔墨之间,渊然有思,醰然有味,游神于三代,冥心于造化。”
朱复戡的篆书得益于对古文字的考证和研究。他不但关注《毛公鼎》《散氏盘》《大孟鼎》及《虢季子白盘》等青铜铭文,对秦汉简牍、陶文、砖瓦文等也有自己独到见解。秦诏版在我国书法史上影响巨大,朱复戡通过深入揣摩、学习,他写的篆书无论风格还是技法,深得秦诏版精髓,而且从某种意义上看,已经超越了秦诏版,作品厚重、正大、高古,富金石气息,在临写及创作上,可谓无出其右者。值得一提的是,秦诏版出土时,作品缺失严重,文字短缺11字,朱复戡先生经过研究考证,为之补缺,这是篆书发展史上的一个伟绩。又如《泰山刻石》,由于历经二千余年的磨劫,几乎分辨不出所书内容,仅剩九个半字,朱复戡先生凭积年学养,修复了《泰山刻石》,全文共223字,这一事件引起海内外的轰动。可见朱复戡先生在文字学及篆书领域的功底。
在草书创作领域,朱复戡先生也是成就非凡。他擅章草、大草、行草诸体,尤其是他的“以篆入草”,一改原有草书飘逸灵动、秀美婉转之书风,使得草书更显浑厚、古朴。朱复戡还以篆隶字法相渗,兼取“二王”架构,使其草书的笔法与字法更加丰富多变,真正把“碑学”与“帖学”融为一体。朱复戡先生对草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汉魏以降重行草,草书本由篆书出”,“书刻先须通金石”。他对草书的审美取向,受到过海派巨匠吴昌硕的较大影响。
作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书画篆刻家,吴昌硕的艺术得益于《石鼓文》,取法于秦汉篆隶碑版,书风富有金石气息及汉魏古风。朱复戡先生曾经告诉别人:“我把说文解字9353字,记得滚瓜烂熟,又把石鼓、诏版朝夕暮写,有此基础再上溯三代金文。吴老的金石良言,我实践了一生,受用了一生。”
“碑学”自清中期鼎兴以来,社会上学碑之风盛行,不少书家在学碑同时,吸取了“帖学”风味,这一“折中”的方法,其实代表了民国以后的书风走向。尽管朱复戡书法以“碑学”为立场,但在其学书道路上没有放弃过对“二王”帖学的汲取。如他所作《论二王书》题跋,就有对“帖学”的一些看法:“二王之中,右军笔笔沉着,特重结体,大令轻巧取媚,尤乱法度,故献不及羲;又如逸少沉着雄健,子敬潇洒奔放,故若能合而兼之,何可胜蓝。”从朱复戡的行草作品中,我们发现,他对“字法”的取向,源于对“二王”结体的借鉴和吸取。
朱复戡的篆刻,早年受吴昌硕、赵之谦影响,同时旁及皖浙名家,风格上趋向于流丽娴雅。中年后,他宗法商周秦汉,向源头取法,印风高古浑厚,并具自家面目。马国权先生在《近代印人传》中对其篆刻作如此评述:“金文喜作商末周初之体,气势雄劲,凝重浑穆,每以增点填实及加重捺刀之法,调节字之重心,或将笔画改正为斜,变直为曲,易方为圆。至耄耋之年,仍气吞斗牛,阳刚之气慑人心魂,揆诸历代书法大家,亦不多见。”朱复戡先生以三代金文、秦诏刻石,从源头至原创变化入印,凭其扎实的文字考证,成为印学开派的又一金石大家。
朱复戡先生是一位全能大家,诗书画印俱全。偶尔绘画,品格极高,所绘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均以篆书线条出入,体现了中国画高古雄丽之风貌。朱复戡先生文学修养深厚,诗词功夫了得,故在其绘画中,多擅以自作诗词为画中题款,诗、画、书法均属上品。
民国时期,张蹇叟先生曾为朱复戡制定过篆刻润单,其当时计价高于吴昌硕。大上海高手如林,朱复戡先生的作品得到行内人士看重,实属不易。
在今天的艺术市场中,朱复戡作品几乎还未进入主流的大拍卖公司,仅在二三线拍卖公司偶有所见,价格也不高,四方尺书法作品在5万元上下。记得前几年宁波一家拍卖公司搞过朱复戡先生书法作品拍卖专题,有十余件作品上拍,拍品据说来自一位山东藏家,但成交表现并不十分理想。朱复戡先生作品的艺术水平与市场价值存在一定的偏差,相信他的作品随着时间会慢慢成为藏家喜爱的藏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