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2日讯 尽管已经过去一个月,赵拉结仍然沉浸在震惊之中:一次小众筹,竟然“惊动了国内外”!
5月7日,她工作的宁波镇海区招宝山街道,在当地媒体上发出众筹邀请:筹款10万元,更换“车轮食堂”,继续传递爱心。
消息发出的第二天,捐赠专户中就多出了几笔巨款:一笔10万元,来自当地一家企业老板;一笔16万元,来自一对美籍华人夫妇……账户里的数字不断跳跃,几十元、几千元,四面八方的爱心持续汇聚。一名80多岁的老奶奶,甚至顶着烈日来到街道办事处,拿出旧布包里的2000元……
是什么牵动着这场爱心接力?答案在滚动了10年的车轮上。
“车轮食堂”送餐员为老人送餐。
车轮上的8万公里
在招宝山街道,很多人都认识这辆负责送餐的7座面包车。银灰色的车身上,岁月的痕迹随处可见,门把手处遭碰撞凹陷、车身上有两大块掉漆,车头处“孝心车轮食堂”的车贴,也已翘起了皮。
长期行驶在社区小道上,面包车需要经常踩刹车,损伤极大,尽管10年行驶里程只有8万多公里,却已到了一月一修的地步。“就怕哪天突然罢工,耽误了给老人送餐。”现任驾驶员兼送餐员钱惠川说。
招宝山街道位于镇海老城区,老龄化比例达24.6%,60周岁以上老人有15341人,高龄独居、空巢老人约10792人。“老人子女通常不在身旁,自己买菜做饭吃不消,都请保姆也不现实。”总浦桥社区书记郑时梅说,如何让高龄老人吃上热饭,是社区面临的大难题。
时隔多年,想起当时入户走访时看到的场景,郑时梅依旧双眼发酸:有的独居老人几盘饭菜连吃几天,食物发馊发臭也舍不得扔,最后得了肠胃炎;还有老人出门买菜,因为买的量少,常被小贩嫌弃,“谁看了都心疼。”
2007年,街道、社区、老龄办等单位集资22万元,买了这辆面包车,每天把热饭热菜直接送到老人餐桌上。这是全省首家“车轮食堂”。
从那时起,“车轮食堂”每天从总浦桥社区的日间老年护理中心驶出,穿梭在街道的巷弄间。很快,到“车轮食堂”订餐的老人从最初的十几人,激增至第二年的100余人。
这一送,就是10年。除了周末和极端恶劣的台风天气,“车轮食堂”从未停跑。
每天要爬150层楼
孙航勇脑子里刻着一幅街道详细地图。作为“车轮食堂”第二任送餐员,他能根据送餐对象的地址,迅速规划出一条最佳线路。哪个路口最易拥堵、哪条巷子有障碍物,他心里一清二楚。
2009年,孙航勇结束在外跑船的工作,回到总浦桥社区。恰逢“车轮食堂”第一任送餐员辞职回乡,郑时梅看他善良、踏实,向他递出了接力棒。虽然工资不高,但孙航勇没犹豫就答应了,“每家都有老人,我还有些积蓄,就以志愿者的心态去做这事。”
每天10时开始,街道的10个社区里,就能看到这一人一车忙碌的身影。“每层楼22级台阶,要送餐的老人们大多住在五六层。”孙航勇算了一笔账:每天要为约50人送餐,按平均3层计算,就是每天150层楼、3300级台阶。
150层楼是什么概念?普通人爬6层楼都要喘半天,对孙航勇来说,这种奔波已经成为习惯。“如果那时有微信运动软件,我肯定经常占据榜首了。”他笑着说。
做过电工的孙航勇,还常常“兼职”义务修理工。送餐之余,谁家要换灯泡、修电器,他都会顺手帮忙。“时间久了,每个老人有几个儿女、身体有什么病症我都了解。老人身体不舒服要去医院,经常不是第一时间找子女,而是想起我。”孙航勇说。
老人们都念着他这份情。每年夏天,他们都会备好冰镇西瓜,特意把冰棍剥开了纸等着孙航勇上门。青川小区的杨阿姨还曾惋惜:“小孙,你要是再年轻点,我就把女儿嫁给你了。”
玩笑话里有真心。直到今天,逢年过节时,还有不少老人的子女会给孙航勇打电话拜年。曾经送过餐的老人去世了,子女也会特意打来电话,感谢他这么多年的照顾。“他们告诉我,老人家弥留之际,还在念着我的好。”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孙航勇的心里,总是涌起感动。
送餐3年后,孙航勇因膝盖积液不得不离开岗位,医生说这与他常年爬楼梯分不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如果身体允许,我会继续干下去。”
能聊家常的5分钟
“车轮食堂”带给老人的,不只是填饱肚子的热饭,更有精神上的宽慰——钱惠川的这个想法,诞生于去年夏天的一个正午。
那天,钱惠川被暴雨“堵”在银杏小区,后面的送餐延迟了。等他到达时,后大街社区的章阿姨早已守在家门口,“今天晚了10分钟,这么大的雨,真是辛苦你了。”平日的送餐时间,老人记得清清楚楚,那天晚到的一分一秒,章阿姨是看着表数着过的。
向“车轮食堂”订餐的老人,多为高龄独居或腿脚不便的老人,经常半个月也不下一次楼。每天的送餐,就像一个约定。老人们盼着送餐员来,放下饭菜,再抢着时间拉几句家常。一顿饭就有了滋味,生活也有了仪式感。
“港城花园的孙大爷拉着我就不放,聊他女儿的工作,带我看他收藏的古董;四方小区的郑阿姨每次都提前把碗盘在桌上摆好,还给我留着门。” 钱惠川说,“他们太想有个人说说话了。”
钱惠川会尽量在每家停留5分钟,这似乎成了他和老人们的默契约定。短暂的陪伴过后,车轮再次转动。明天,下一个珍贵的5分钟还会再来。
“我们能短暂关照老人温饱,但不能替代子女们的陪伴。”钱惠川说,10年来“车轮食堂”坚持周末不送餐,就是希望留出时间,让子女回归家庭、照顾老人。
陪伴,生出爱与信任。今年,钱惠川得到了一份特殊“礼物”——独居老人孙竹根家的钥匙。孙竹根腿部有残疾,每次给钱惠川开门,都要走上好几分钟。去年12月,钱惠川送餐路上与电瓶车发生刮擦,孙竹根知道后担心得一夜没睡。事后,他把钥匙交给钱惠川,“我走路慢,以后你自己开门进来。也不要再帮我干活了,富余的时间,在路上慢慢开。”
5月23日,一辆众筹购买的新送餐车,开进了招宝山街道新三宝服务社。大伙儿把“爱心车轮食堂”贴在了车身上。端午节前,这辆新车就要上岗,继续为老人们送餐。购车后的众筹余款,还将建立专项基金,用于“车轮食堂”的长期运营。
车轮转起来,新的10年又要开始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