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宁波市政协委员为推进“城市双修”工作献策
2018年06月25日 08:29:55 来源: 中国宁波网   记者龚哲明

  东部新城沿河绿化

  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和品质活力。

  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市城市建设和管理成绩令人瞩目,但城市病也随之而来,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势在必行。2017年3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城市双修”和城市设计双试点城市。同年9月,《宁波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实施方案》正式通过,未来的五年,宁波将围绕提高宜居水平、增强城市活力、传承历史文脉以及修复自然生态四个方向来“升级”。

  市政协长期以来一直将“城市品质”作为履职的重要方向,今年的市政协全会,通过了《关于提升我市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若干建议》的全会提案,就是为了助推我们的家园朝着更有序、更美丽、更便捷、更干净的方向转变,这与“双修”的目的不谋而合。前不久市政协召开委员月谈会,组织市政协委员围绕“推进我市‘城市双修’工作”主题与市各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提出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塑造美丽港城踊跃献计献策。

  东部新城城市景观

  细节决定成败。精细更是管理的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绣花,一针一线,细致活儿,不精细能行吗?城市双修中,就要拿出“绣花”功夫来,推进精细化建设管理,把港城装扮得更加精美、更具魅力。

  “城市双修”,治疗“城市病”的高招

  现代都市高楼林立,光污染随处可见;大小内河河水污浊,动植物悄悄失踪;大街上汽车像蜗牛,缓缓而行,司机烦躁地探头张望……这些都是城市管理专家口中的“城市病”。“‘城市病’始终与城市发展相生相伴,无法彻底治愈,但我们要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尽力避免出现新的‘城市病’。”为了治好“城市病”,我国开始试点推进“城市双修”工作。

  委员们说,“城市双修”,抛弃了过去“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粗放型做法,引入了“绣花”功夫这一精细化管理理念,顺应了城市发展加速转型的需要,使未来城市更加集约、创新、融合、和谐、绿色、特色发展。

  “城市双修”也是一项改善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是尊重百姓民意、贴近百姓心声、满足民众需求的重要手段,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城市的关键举措。委员们认为,通过“城市双修”,逐步补齐城市发展中的短板,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病”减少了、城市生态变好了、城市品质提高了,人民在城里才能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望才能成为现实。

  然而,在我市“城市双修”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拉链式马路”依然存在,今天填上、明天挖开,反复施工、频繁施工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委员们指出,“城市双修”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规划、发改、住建、城管、交通、水利等部门以及各个区政府、管委会,亟须统筹协调,步调一致。委员们建议,要尽可能统筹当前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以“城市双修”为总抓手,强化“城市双修”与城市设计双试点联动,同时将“城市双修”与城市有机更新、海绵城市建设、主干道整治等工作统筹起来,协调工作安排和节奏控制;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加强沟通协作,在推进项目时统筹工作进度,做到“一盘棋”推进;理顺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处理好不同专业工程之间的交叉关系,统筹安排整体的工作进度,将对周边群众的影响降到最低。要逐步探索建立城市建设长效机制,改变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统筹考虑近期和中远期的目标任务,将“城市双修”工作与近期建设规划相衔接,通过建立“实施评估——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动态机制,持续推进城市建设并在过程中不断调整校正。

  修复生态,提升人居环境

  生态修复,是“城市双修”的重点之一。

  宁波是一方宝地,城市内水网密布,江、河、湖汇聚,三江六塘河、东钱湖尤为秀美;城外,四明山脉错落有致,丘陵星罗棋布,构成了独具韵味的江南山水之乡。

  宝地的魅力能否显现,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做到山青水绿。这些年,我们经历了快速发展却轻视环境保护而导致的生态破坏,我们也经历了“五水共治”“剿灭劣Ⅴ类水”等专项环境整治行动……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生态逐步得到修复,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委员们指出,成绩面前不能骄傲,生态治理永远在路上。

  在这次委员月谈会上,委员们把生态修复的聚焦点放在了山体生态修复上。“‘看得见山’,山是看见了,但看到的是很多开矿后裸露的山头。”委员们说,宁波拥有丰富的山体资源,但早期的无序开采导致部分山体受到较大面积破坏。至今我市尚未建立系统性的已开发山体修复机制和专项规划,山体生态修复工作较为滞后。

  委员们建议,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规划引领,突出规划在山体保护和修复中的重要地位,高标准编制山区山体利用专项规划,严格控制山体随意开发利用,划定山体保护红线,制定相应开采规划和计划,避免破坏城市形象。要完善已开发山体的生态修复机制,出台山体保护开发管理办法,山体开采后需明确后续修复责任主体和修复措施,进一步明确“谁来修复,如何修复,修复到什么程度”,并且建立相应的监督追责机制。要争取山体治理政策支持,积极向上争取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资金和政策,以项目实施带动废弃矿山修复治理。

  内河水生植物景观小品

  重修慎拆,延续城市文脉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根、一座城市的魂。没有了文化延续,城市最多只是一款漂亮的“花瓶”,缺乏内涵深度。

  “城市双修”,强调重修慎拆,强调“慢工出细活”,以精细化的修补工作来完善街区肌理,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

  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高速推进,但大多采用的还是“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双修”的意识依然不强,导致传统建筑、街区越来越少,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破坏、历史文脉断层、城市记忆消失。

  “有关部门一定要形成重修慎拆的意识,采用设施改善、环境整治等修补修复的方式,注重利用好‘存量’,为宁波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留点‘历史文化’,为宁波人民和子孙后代留点‘乡愁记忆’。”有委员这样呼吁。

  委员们建议,要审慎、有序开展“棚改”,及时开展对建筑物、构筑物的历史文化价值评估;对暂时还未列入保护名录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道、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有意识地予以保留。要加大“城市双修”工作的培训力度,让城市建设者理解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方法路径。要做好“城市双修”的舆论宣传,通过媒体广泛传播“城市双修”的正确价值观和方法论,组织市民参观“双修”样板工程,让每个宁波人了解“城市双修”对城市品质提升的积极作用。

  以人为本,提高城市品质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要充分考虑市民在社区服务、城市交通、绿化水平等方面的期望,以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和市民幸福感为出发点,‘让绿于民、让路于民、让景于民、让海于民’,提供公共空间绿色宜人、交通出行低碳安全、社区服务便捷丰富、能源体系绿色高效的社区生活,让群众在‘城市双修’试点中有更多获得感。”委员们强调,要以人为本推进“城市双修”工作。

  据调查,近年来,我市城市道路建设工作快速推进,老百姓出行更为顺畅,交通拥堵得到较大缓解。但道路建设往往更关注机动车的通行要求,而在人行便利性上缺乏周到考虑。有委员反映,许多马路宽度有五十米以上,过马路常常一个红绿灯还不够,影响步行感受,也割裂了道路两侧的城市功能。

  委员们建议,要在道路设计与建设中更加注重“人性化”,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小街区-密路网”要求,在不影响机动交通的前提下,适当缩小道路宽度,增加支路网密度,并与临街商铺形成浓厚的步行商业氛围;在滨江区域处理好滨江绿地、滨江道路以及滨江开发地块之间的关系,形成更为宜人的滨江空间尺度;在老城区、历史街区中打造特色风貌街道,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要提高步行空间环境设施的“人性化”,进一步打破建筑物与人行道之间的硬隔离,将沿街的外部空间充分向步行者开放;合理设置座椅等休憩节点,减少商业宣传设施对步行空间的占用。

  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成了委员们“吐槽”的又一重点。委员们反映,我市绿地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如塘河绿带建设呈片段化,大多沿河绿带不贯通,影响了塘河两岸的品质。城市绿化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的新建、拓宽和停车位建设,往往会占用城市绿地,建好的绿地存在反复开挖现象,城市绿地不断减少。

  为此,委员们建议,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水平。具体要实施绿道贯通工程,清除绿化系统阻断点,集中力量打通主要塘河沿线步行道和慢行绿道,全面提升城市绿地的系统性和公共性。要提高绿地的建设水平,注重城市绿地的植物搭配,充分考虑养护成本,主干道两侧宜乔灌结合,强化植被景观特色,优先选用本土植物。要加大对已建成绿地的保护力度,正确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切实做到“三分种,七分养”。加大对《宁波市城市绿化条例》执行力度,成立城市执法部门绿化专项执法队,提高执法效率,有效保护已建成绿地。

  摄影、漫画丁 安

  短评

  “议”出新境界

  围绕全市中心大局“议政”,是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能,也是优势之一。市政协抓住“城市双修”这项全国试点的重点工作、重要命题,精准“议”、专业“议”、民主“议”,“议”出了新境界。

  紧扣大局精准履职,是人民政协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既然是精准“议”,就不能空洞宽泛、言之无物,相反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这就需要委员们把调研功课做在“议”前,深入一线掌握实际资料,抓住问题要害、症结,一“言”中的,如建议城市道路设计和建设中要更加注重“人性化”,这就直接击中了当前城市建设中还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没有体现建设“人民的城市”理念的“靶心”。而一击而中的功力,就来自于“议”前的深入调研。

  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是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基础。委员来自各个界别,群体中集聚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在引导委员履职中注重用好每位委员“特长”,这正是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时能做到专业“议”的秘诀所在。针对“城市双修”工作,委员中的专业人士深入研究、积极建言,做到既善于在宏观层面出点子,又善于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出实招,如提出了重“修”慎“拆”,延续城市文脉等一系列有见地、可操作的意见建议。

  每一位委员都来自某一界别、代表某一界别的人民群众,因此,委员议政,不仅是个人“议”,更是代表界别群众“议”,是名副其实的民主“议”。“议”前,委员深入界别群众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议”中,委员反映绝大多数界别群众的呼声、要求;“议”后,委员向界别群众传递党委政府效果导向、决策部署,从而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城市双修”等重点工作的浓厚氛围。

  “议”,看起来就是动动嘴、说说话,但“议”好、“议”深,却是一门大学问,还能发挥大作用。

标签: 城市双修;修复;城市建设;理念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