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编者按:
着力推进大都市、大湾区、大通道、大花园建设,是省委提出的重大战略,也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发展的指示,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打造“名城名都”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特别是加快推进宁波大都市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勉励宁波与杭州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指示精神的实际举措。宁波都市圈作为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之一,加快建设大都市已是当前十分紧迫的重大任务,要提高认识,抢抓机遇,找准路径,扎实推进。
方建新
一、宁波加快建设大都市意义重大
大都市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特别是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大都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大都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所谓大都市,是指人口和经济规模较大、城市功能较强,能够对一定区域内的其他城市进行资源集聚和功能服务的特大城市。宁波拥有较好的资源和区位条件,已有较大的城市规模和较好的城市功能,理应成为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的大都市。
宁波加快大都市建设是实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的宁波都市圈的必然要求。《规划》明确提出宁波都市圈概念,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点打造的“五圈”之一,宁波都市圈范围包括宁波、台州和舟山三市,要求高起点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宁波港口经济圈、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发挥宁波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推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目前宁波城市功能还不够强,对台州、舟山的功能服务作用还不够多,迫切需要加快大都市建设来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
宁波加快大都市建设是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过去以县域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初中级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力、资金、土地和物质资源投入,在县一级的较小区域范围内组织经济发展更具活力,能实现更快的发展。但进入发展的中高级阶段之后,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面临着更大的市场、技术和效率挑战,需要有更多的科技、管理、人才等资源,在区域范围更大的都市圈里组织经济就更具优势,更有竞争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正是都市经济唱主角的时期。
宁波加快大都市建设是唱好“双城记”,与杭州一起引领浙江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应担职责。《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要求,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区建设发展,提升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区域带动作用,坚持把都市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统筹协调城市群、都市经济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杭州和宁波,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双引擎。杭州具有科技、人文、金融、旅游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宁波在港口、物流、外贸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杭州综合实力明显强于宁波,已稳居第一方队,而宁波进入第一方队尚需努力。要担当起引领重任,必须加快提升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加快推进大都市建设。
宁波加快大都市建设有利于推动浙东地区创新转型发展,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浙江东部沿海的甬、舟、台等城市是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特色明显,先进制造业基础扎实,是我国重要的石化、电力、汽车及零部件、家电、模具、文具、纺织服装等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现已步入工业化后期,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但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支撑能力较弱,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高端人才紧缺。迫切需要有一个核心城市能够担当起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为周边区域服务的功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宁波理所应当担起责任,着力推进大都市建设,不断增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为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提供有效服务。
二、宁波加快大都市建设条件良好
作为经过改革开放40年快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宁波具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良好条件。特别是在港口和区位地理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和整体经济实力、历史人文底蕴和城市文明程度、对外合作关系和对外开放水平、市场经济意识和体制机制优势等方面,均有一些突出的优势和资源,为宁波加快建设大都市提供有力的支撑。
具有良好的港口和区位地理优势。港口资源优势十分突出,港口自然条件具有水深、流顺、不淤不冻、陆域开阔、气候良好等优点。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去年成为全球唯一超过10亿吨的港口。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高居全球第四位。海港资源之佳远超上海,全球少有。宁波舟山港具有打造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的资源条件。宁波区位地理条件优越,处于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结合部的重要交汇处,紧邻国际主航道要冲,是亚太地区通江达海的理想之地。区域陆上交通高效便捷,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和甬金高速贯穿其中,优越的地理和交通资源,使宁波在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居于重要枢纽位置,被赋予“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与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龙眼的战略定位,是服务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支撑。
具有产业发展基础和整体经济实力。宁波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工业制造业基础强劲。工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全省第一,全国名列前10位。工业已形成临港大工业、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的产业体系。作为宁波工业支柱的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产业产销规模居全国前3位,产销规模居全国第一的产品已超100个。服务业快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集金融保险、内外商贸、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科技教育、旅游文化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市服务体系,特别是港航物流功能十分强劲,能够展示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平,能对周边城市进行集聚和辐射。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总量接近万亿元,城区建成区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300万,城市排位在我国大陆居前15位,具备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潜质。
具有历史人文底蕴和较高城市文明。宁波已有1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史,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宁波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自隋朝至清朝的历代科举中,宁波籍的进士就有2432人,其中状元13名,人数名列国内地市前茅。著名的官宦有范钦、史浩、楼钥、方孝孺等。著名文人有吴文英、屠隆、姚燮等。著名学者有黄宗羲、王阳明、万斯同、全祖望等。当代文化名人有冯骥才、陈逸飞、余秋雨等。当今两院院士中宁波籍的就有120多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也是宁波人。宁波城市文明素质较高,秉承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宁波已具备成为大都市的城市文明基础。
具有对外开放和对外经贸合作经验。宁波具有上千年的对外贸易历史,唐朝时就开始了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设立市舶司,五代时改称博易务,宋朝时又称市舶务、市舶司。唐代,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称宁波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国务院计划单列市,利用港口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千家万户搞外贸、凝心聚力引外资、开拓奋进拓外经,目前在外贸、外经上居全省首位、国内前列,外资居全省第二、国内先进。区域内特殊经济区数量、层次居全省首位,保税区、保税港区更是全省唯一。目前宁波已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关系。改革开放40年,宁波响应政策、适应政策、善用政策,促进了经济腾飞和城市发展,已基本具备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程度的潜力。
此外,目前国内外环境有利于宁波加快大都市建设。放眼世界,美国、日本、欧洲等对大都市发展依然十分重视,都市圈建设如火如荼,且日益成为参与国际分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国内城市打造大都市更加积极主动。国内一些大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集聚区域财力,着力打造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产业结构好、服务功能佳的国际大都市,并依托大都市,构建都市经济圈。目前,国家政策和规划导向鼓励都市圈建设,鼓励发展大都市。杭州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郑州都市圈等建设成绩显著。依托大都市,打造都市圈,已成为我国下一步城市发展的主导形式。因此,大环境对宁波建设大都市十分有利。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宁波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中心城市功能还较弱,不能对周边城市资源进行有效集聚,也难以为周边城市提供较高水平的城市服务。二是高层次人才紧缺,科技研发能力较弱,企业创新和研发大多依靠外地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心城市能够提供的科技服务比较少。三是要素资源制约日益加大,随着地方政府负债规模的扩大,政府用于大都市建设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愈加严峻,可供城市功能布局的土地不多。大都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三、宁波加快大都市建设路径谋划
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就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国际港口名城、东方文明之都。宁波大都市要突出的就是港口经贸之城和人文宜居之城。围绕“名城名都”建设目标,宁波要在2030年之前,城市功能和竞争力排位进入大陆城市前10位,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前10位。宁波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在港口功能和人文社会方面得到彰显。
围绕国际港口名城建设,宁波要着力打造港口经济圈,形成“一圈三中心”的功能布局。宁波要以港口功能彰显自身城市地位的硬实力,逐步成为亚太国际现代物流门户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港口名城。港口经济圈就是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利用海港功能优势,积极开展与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经贸往来,以宁波与腹地城市群为载体,以综合运输体系和海陆腹地为依托,以港口产业链为主要支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它具有“内外对接、圈层带动、线性辐射、网络牵引、产业支撑”的特征。具体来说港口经济圈有四个层次:核心区(宁波—舟山港区)、辐射区(港口功能直接相关城市)、影响区(港口功能有关城市)和关系区(世界各国的主要港口城市)。
港口经济圈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打造三大中心。一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航现代物流服务中心。这是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与国际现代物流中心的结合体,是指以宁波舟山港为依托,集发达的港航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充足的航运物流需求资源、众多的港航物流服务企业为一体的国际化港航服务中心,既是集交通、服务、文化、产业、贸易、投资、信息与生态等的多功能体系,也是全球供应链管理和国际港航物流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港航服务中心将形成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即进出口商品交易和展示平台、海陆空连接的交通网络体系、信息和金融服务平台、为港航物流服务的相关主体(包括海关、商检、船级社、货代、法律事务、会计师事务所等)。二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贸合作交流中心。这是指依托港口、民营经济、国际贸易等特色优势,以提升开放型经济和城市国际化水平为导向,经贸合作辐射广、高端资源聚合高、国际交流传播强、城市发展环境优的国际贸易、国际消费、国际会展、人文交流、金融信息等各类合作平台的集聚中心。它将成为宁波都市圈及周边相关城市的对外贸易交易和展示服务平台,国际投资合作洽谈与咨询服务平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健康、体育等交流活动的会务平台。三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这是指以打造先进制造业体系为重点,以提升创新要素集聚力、科技成果转化力和产业创新影响力为主线,创新资源集聚、企业活力迸发、成果转化高效、创新环境开放的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全球制造业创新网络枢纽节点城市和优势领域创新技术的策源地。宁波将利用港口城市对外交流合作的优势,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科技创新成果,推进最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为都市圈及周边城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服务,成为长三角南翼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和应用的服务中心。
围绕东方文明之都建设,宁波要着力打造国际人文交流和服务港,形成一港多点的功能布局。宁波要以人文功能彰显自身城市地位的软实力,逐步成为东亚国际人文交流和服务的重要门户城市,成为屹立东方的文明、富强、美丽、宜居的青山碧水之城。宁波国际人文交流和服务港,是指以宁波城区为中心,各县市中心区为辅助,积极挖掘和弘扬宁波悠久的儒商文化传统,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重点城市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以宁波主城区和各县市历史文化建筑群落和东钱湖、象山港、四明山及溪口风景区等自然山水优势资源为载体,以国际经贸、文化、艺术、体育、教育、健康和休闲旅游等大型活动、展览、比赛和会务等为平台,以文化旅游产业和文教卫体等事业发展为支撑,以各类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培育和使用为动力,打造人文与经贸、科技、教育、健康、旅游和居住等相融合的现代文明大都市。
国际人文交流和服务港将具有三大服务功能:一是国际文化、科技、教育、健康、体育、艺术等交流活动的信息服务平台。在市级层面设立人文交流信息港,可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并组织实施,市外办、侨办、台办、甬港联及其他市有关部门参与,统筹领导和管理这一信息服务平台,为国内外文化、教育、科技、艺术、体育等项目团体进入宁波,或宁波团体走向国内外城市提供咨询、对接和手续办理等服务。二是国际文化艺术、休闲旅游、体育比赛、学术研讨等活动的组织实施平台。采取政府监管、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文艺团体、体育赛事等,营造浓厚的文体氛围。由旅游和文化、体育等部门负责,加强旅游文化项目的推介,改善休闲旅游环境,整合旅游项目,利用宁波极其丰富的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旅客享受宁波的文旅休闲服务。三是对外宣传和对内教育平台。强化统一组织和领导,由宣传部牵头负责,市相关部门配合,市财政支持,加大对外宣传宁波的力度,加大城市宣传的广告投入,推介宁波的文化旅游资源,扩大宁波的城市影响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文明的宣传教育,由宣传部牵头负责,市文明办具体落实,相关部门配合,加强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塑造文明城市形象。
四、宁波加快大都市建设若干建议
虽然宁波建设大都市条件良好,机遇众多,目标清晰,路径明确,但在新时期新的形势背景下,加快大都市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之易事,建议党委、政府在以下方面作进一步努力。
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是事关长远和大局的事业,必须举全市之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着力推进。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部门、各单位统筹协调,协力推动。加强大都市建设的战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建设规划或行动计划,明确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并列入年度工作考核。
第二,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与上级部门汇报对接,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做好向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交通部等部门的汇报对接,逐步推进区域空间规划调整,分步扩大城区面积,不断做强做大城市功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在资金、用地、财税、规划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
第三,要优化规划布局。进一步优化调整城区规划,强化市级政府的综合调控能力,在城市功能性项目空间规划布局上不断优化,强化城市功能项目的集聚和配套,在区域空间布局上要合理分配,避免过于分散化和重复建设。各城区应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在项目引进和建设中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避免同类项目在各城区遍地开花。
第四,要加大基础投入。进一步完善交通、水电、供气、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好地适应大都市的功能要求,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把城市基础设施更好地与各县市和周边城市相对接,让大都市的功能服务更好地辐射到周边地区。
第五,要扩大对外联系。着力扩大对外联系与合作,特别是与上海等周边大城市的交流合作。对外合作是提高本地资源统筹利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宁波所缺乏的要素资源,如人才、科技、信息等资源需要借助于周边城市;另一方面,宁波的优势资源如港口,也应更好地为周边城市和地区服务。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第六,要营造人文环境。积极倡导良好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引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倡导尊才、爱才、用才的文化氛围。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大信用建设力度,着力保护知识产权,狠狠打击假冒伪劣。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完善城市生活设施配套,让市民生活更加舒适安逸。
(作者为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