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一本《共产党宣言》静静地躺在陈列柜里,这是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中文全译本,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之一。封面上的长方形书章注明“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
张静泉“人亚”是谁?为何这样一位不为人所熟知的老共产党员会秘藏有中共建党初期的珍贵文物?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看到这本《共产党宣言》时也问道,很珍贵,那这个人呢?
总书记的关切一问,引出来的是一位共产党员奉献一生的故事。
“党章守护者”的传奇人生
张人亚,1898年5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霞浦张家祠堂后面的一个宅院内,父亲张爵谦为他取名静泉,人亚是他参加革命后自己改的名字。
1913年,时年15岁的张人亚辍学到上海老凤祥银楼做学徒,并逐渐成长为早期中国金店银楼业工人运动的领导人。1921年,张人亚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加入共产党,是上海最早的几个工人党员之一。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一系列重要决议案。会后,党中央印了一批小册子,把党章、决议等共计10个文件印在册子上发给党员。作为当时全国200名中共党员之一,张人亚也拿到了一本。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被迫转入地下,白色恐怖笼罩上海。张人亚首先想到了自己用来学习的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为了守护这些“宝贝”,再三考虑后,他冒险把它们从上海秘密带到了宁波镇海乡下(现北仑霞浦),托父亲张爵谦保存。
老父亲生性耿直,也向来支持儿子的工作。他向邻居佯称不肖的二儿子杳无音信,并在村东长山岗上,为张人亚和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墓穴合葬,张人亚一侧是衣冠冢,而他带回的文件书报就被秘密藏在了空棺中。由于老父亲保护得当,这些珍贵材料在20余年后“重见天日”时仍完好成形、清晰可读。
90年前,张人亚冒险转移和托存这批重要资料时,也许想不到,他视若宝藏的文件书报,如今成了“国家宝藏”。
目前,张人亚守护下来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合订本,其中收集了中共二大通过的首部党章)珍藏于中央档案馆,是唯一存世的中共二大中文文献。他秘藏的1920年9月版的《共产党宣言》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之一,被珍藏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然而,张人亚却没能等到这些“宝贝”重见天日,1932年,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出版局局长兼总发行部部长、中央印刷局局长的张人亚因积劳成疾在出差途中逝世,年仅34岁。
党章学堂传播奉献精神
“今天我们北仑人无不为张人亚所骄傲自豪。”北仑霞浦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许海芳表示,尤其是这种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对工作的绝对慎密、对纪律的无上坚贞,在新时代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在张人亚党章学堂,一批又一批的党员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有的带着党员徽章,有的还牵着孩子。张人亚的初心就这样传承、散播出去。
在党章学堂的讲解员看来,学堂建成后,周边的居民精神文明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以前这附近的环境不太干净,居民也会随地乱扔垃圾或者抽烟。但学堂建成后,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是,大家自发地维护周边环境了,参观时也不会大声喧哗,更不会在学堂内抽烟。”
“党章学堂自2017年4月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了上万人次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许海芳表示,未来还要对张人亚的故居和和衣冠冢进行修缮,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廉政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北仑建设成为红色小镇。
新时代党员志愿服务获认可
老一辈共产党人为革命事业隐姓埋名奉献一生,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也将这种奉献精神传承下来。
同样在宁波市北仑区,就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公益达人。他叫陈 军浩,是“红领之家”社会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大家都叫他“浩哥”。
“浩哥”做公益10多年,收获的称赞和表扬无数。但有人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刺痛了他:“看,又一批作秀的人来了!”
陈 军浩清楚地记得那是2014年3月23日,“红领之家”一行志愿者去西太河打捞垃圾,家住河边的一个老伯脱口而出了那句话。如何改变老伯对党员公益活动的固有印象?陈 军浩的回答是两个字:坚持。需要坚持多久?陈 军浩得到的答案是7个月。
“每个月我们志愿者都坚持去一次西太河打捞垃圾,后来两次三次去了,他看着我们会跟我们笑,到第七次去的时候,正好碰上我们的网兜坏了,叶老伯主动招呼我们说,小伙子你过来,我帮你修,他拿出老虎钳帮我们修网兜。”
“一开始是反感,慢慢是默许、认可和支持,最后自己也参与进来。”陈 军浩感慨,要想获得老百姓的认可,不能每天喊口号,而是每天都要发挥正能量。
在陈 军浩的带领下,“红领之家”服务内容越来越广,涵盖敬老、护绿、导医、秀山、亲水、靓城、领轨、助残、献血等九大常态化项目。
这些项目背后,是“红领之家”超过千名的注册志愿者,其中党员占7成,累计组织活动2000余次,服务时间超过4万小时。通过成员实名注册、岗位自愿认领、活动成果展示、服务积分兑换等制度,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化管理,“红领之家”真正走上了规范化、常态化发展之路。如今,“红领之家”的志愿服务活动办得如火如荼,“爱心需要排队,奉献还需秒杀”。陈 军浩指着电脑上的报名页面说,你看上周的敬老活动,名额3分钟就抢光了。
红领矫正模式展示司法“中国温度”
志愿服务不仅是好人奉献社会的平台,还可以成为失足者的从善之地,2014年起,“红领之家”开始探索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承接起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教、救助等服务事项。
三年多来,“激发善”“去标签”“社工+志愿者”的红领矫正模式,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突破。“我们联系的356名社区矫正人员脱管率和再犯罪率均为零,还有14人实现了就业创业。”
给陈 军浩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21岁的小伙子,因为在赌场当小混混被抓之后判了缓刑,但他并不服气。“为什么赌场里那么多人就抓住我了,这不公平。”一开始参加志愿活动,小伙子也不积极,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偷工减料。
但在一次参加敬老院活动给老人洗脚时,老奶奶摸着他的头说,你奶奶知道你这样给她洗脚,会有多高兴。这一句话深深触动了他,从这以后,小伙子像是变了一个人,在保质保量完成公益任务回归社会后,仍然保持着做公益的习惯。
在陈 军浩看来,在社会上犯错,就像是生病一样,有的是可以救回来的。“现在一些年轻人,有的因为希望获得认可,有的为了满足虚荣而走上犯罪道路。我们通过引导他们做公益,让社会大众的认可替代掉他周围人的认可,激发善的成就感去替代恶的成就感,把这些年轻人从歧路上拉回来。”
2016年10月,陈 军浩应邀参加在加拿大举行的第24届国际社区矫正研讨会,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他向全世界展示了司法的“中国温度”。
“‘红领之家’的初心就是希望发扬基层党员的奉献精神,塑造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共产党员形象。”陈 军浩说,这也是习总书记提到的“红船精神”的一部分。
“红船起航于浙江,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历史的必然性。这是浙江的光荣,也是推进浙江发展的精神力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
在浙江宁波,从“党章守护者”张人亚,到“红领志愿者”陈 军浩,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传承了近一个世纪,不断发扬光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迸发出新的光芒。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