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我市吹响了“服务争效”三年攻坚行动的号角。在这场向服务要效率的攻坚战中,各地各部门拿出了“争”的态度和“拼”的劲头,全面打造政务服务的“绿波带”,为上半年我市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好态势”营造了更有利的软环境。
能简则简
方便群众不仅是“口号”
炎炎夏日,在人来人往的市行政服务中心,“最多跑一次”的标语随处可见。一个个服务窗口的背后,就是各政府部门推进“服务争效”的一线战场。
“以前都是拎着一沓沓资料,来来回回地奔走、排队,大汗淋漓;现在,很多人凭一张身份证,到一个窗口就可以把事情办妥。”张师傅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做了近10年的保安,对于这里悄然发生的变化,心里门儿清。
能简则简,方便群众不能停留于口号。今年年初,我市明确了30项具体攻坚任务,围绕优化项目投资服务、市场准入服务、民生公共服务、贸易通商服务、涉中介服务、全程监管服务六大类,以人民为中心,向服务要效率。
网吧上网登记、旅馆入住登记、交通违法处理、民警路面核查,依托公安开发的“证照电子化应用”就可实现;海曙、江北、鄞州三区不动产登记2个工作日办结,部分不动产登记业务60分钟办结;家里有人过世只要拨一个电话,乡镇街道、社区和相关部门就会有人上门服务,实现身后“一件事”联办……
打通部门之间的条块束缚,我市正通过服务标准化、信息化、集成化,进一步提高民生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在省目录基础上梳理市级专有民生事项72项,承诺40项11月底前实现“一证通办”,占比55.56%。市公安、文广、市场监管、质监等33个市级部门共计378项事项实现了全城通办,覆盖我市三分之一以上事项,预计今年年底前50%的事项实现“全城通办”。
针对车站、银行等公共服务窗口,我市还开展专项行动整治“半扇门”问题,督促相关部门整治排长队、耗时长、心里堵等群众“吐槽”的问题,减少服务的暗角盲区,全面打造政务服务“绿波带”。
一减再减
简政放权不仅是“决心”
一个多月前,《宁波市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一般工业类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全流程59个自然日,房产类项目开工前全流程95个自然日,刷新了同类审批的“宁波速度”。
“涉及的20多个部门,我们一个一个当面对接;涉及的审批环节,我们一个一个死抠时间。可以说是竭尽我们能力,为企业投资项目落地扫除障碍。”市审管办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根困扰审批制度改革20多年的“硬骨头”,终于在此次“服务争效”中破了题。
一减再减,简政放权不仅是“决心”。这一次,我市拿出了实打实的行动力度,向多年悬而未决的“疑难杂症”开刀,尽可能减少审批服务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为宁波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添砖加瓦。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查验环节很多,流程复杂,各项测绘数据不统一,有时甚至对不上号,耗时长,曾被一些企业主称作“死胡同”。这一次,我市专门推出《建筑工程“竣工测验合一”工作实施方案》,统一不同部门的测绘数据标准,明确不同环节的测验时间,首先从政策层面保驾护航,让建筑工程验收效率提升再提升。
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建筑工程“竣工测验合一”……目前,这些改革举措已印发实施,预计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我市项目审批将提速70%。
我市还准备出台关于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真刀真枪的具体举措,争取达到中介服务环节和收费双双下降30%、中介效率提升30%。
能快则快
深化改革不仅是“理念”
项目名称、年度计划、本月计划、本月进度、牵头领导、责任单位、问题及建议……走进相关职能部门,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紧迫感。张贴在显眼位置的进度表,将时间精确到月,分工明确,责任清晰。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勇立潮头’的无形压力。服务争效,是‘最多跑一次’在宁波的落地,也是我们为‘六争攻坚’提供基础性保障的题中之义。”市“六争攻坚”抓落实专项办服务争效组组长说。
能快则快,深化改革不仅是“理念”。目前,我市在市场准入便利化、贸易通商服务环境优化、民生公共服务优化等方面,已取得很多成果。截至6月底,政务数据交换平台项目完成17家单位交换前置节点的部署,完成政务数据开放平台项目(一期)软件开发;互联网端预审功能模块开发完成90%。
与此同时,在简化优化审批、改进政务服务的基础上,我市正在开展全程监管服务的探索,做好称职“裁判员”。目前,已基本完成综合执法派驻网点建设,全市168个乡镇(街道)、功能区已组建综合行政执法派驻机构151个,覆盖乡镇(街道)、功能区156个,覆盖率达92.9%。
随着深化改革的推进,窗口优质服务的供需矛盾、数字政务服务存在的技术瓶颈等问题,也逐步凸显。特别是在共享数据源梳理、已共享的部分数据质量、数据交换和开放等方面,现有的信息化工作还难以全面支撑“最多跑一次”改革。
“‘最多跑一次’,永远在路上。服务争效没有尽头。”下一步我市将重点抓好已有政策方案的落实落地,继续推进“接地气”的惠民利企的举措创新,切实增强配合部门的主动责任意识和协作共进意识,让服务增效,让满意生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