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31日,宁波市海曙区3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就读新学校。开学第一天,举行升旗仪式。
改革开放40年,对许多新宁波人来说,一个明显的感受是,跟随自己一起来到第二故乡的孩子,上学更便利了。对于这一点,宁波晚报退休摄影记者龚国荣深有体会。1996年至今,他一直用镜头记录着宁波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变化发展历程。
近日,对着一整桌发黄的旧报纸、边角卷起的老照片,龚国荣细细叙说了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1996年4月30日,我无意中听人说起,在宁波胜丰村周家边有个来宁波打工的江西人办了所‘学校’,收了十多个破烂王的孩子在里面读书。”龚国荣说,记者的敏感性让他决定去看看。
时隔20多年,龚国荣仍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1996年5月1日,我穿过长满野草的小路,终于在铁路边找到了江波小学。这是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破房子,低矮潮湿,异味刺鼻,墙壁黑乎乎的,唯一的光源来自屋顶一个大约只有2张A4纸大小的天窗。两年前,这里还是养猪的猪圈。”龚国荣说,他当时含着泪按下相机的快门:黑板是水泥抹起来的,刷了点不均匀的黑色油漆;3张课桌是用残破的木板钉成的,椅子凳子吱吱作响;小小的房间里挤着12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年龄不同,高矮不一;墙角还有3个孩子来“蹭课”,身上脏兮兮的,眼神却异常清澈……
唯一的教师是刘兆雪,也是学校的“校长”。他曾经在江西当过老师,因为老家学校合并,来到宁波教一帮老乡的孩子读书。刘兆雪告诉龚国荣,虽然教学条件简陋,但从没有一个孩子迟到、早退。
龚国荣说,回到报社后,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破败的教室、朗朗的书声、孩子清澈的眼神,在他脑海里反复播映。
1996年5月3日,《宁波晚报》在头版以加“编者按”的形式刊登了《我要读书——甬城出现一家外来民工自办学校》图片报道,报道震撼了很多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然而,学校当时也面临着被关停的风险——因为这所学校没办任何手续,也不具备办学条件,属于非法办学,但不少家长仍希望学校能坚持办下去。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难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需要政府部门关注并加以解决。很快,全国各地的媒体纷纷跟进,给予江波小学充分的报道和支持。
如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难的问题,引起了宁波市政府部门的重视,陆续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在1996年之后的6年时间里,专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遍布宁波各地,总数达到47家,在校学习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万人。
2002年9月1日,宁波市教育部门决定,将江波小学并入宁波市翠柏小学,成为翠柏小学的外来民工子弟班。刘兆雪感激之余,邀请龚国荣再给孩子们拍照。
“这是2002年9月拍的,江波小学的孩子们盼来了春天。”龚国荣指着一张老照片说,教室宽敞明亮,20多个孩子捧着崭新的课本坐在课桌前,跟着刘兆雪老师朗诵。
随着新政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宁波本地居民的孩子一起,携手迈进当地最好的学校。宁波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合法性问题等方面推出了很多新政策、新举措,也因此成为全国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问题的一面旗帜。
根据宁波市教育局2018年4月公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99所,在校学生28.6万名;小学440所,在校学生47.8万名。全市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7.32万人,其中在义务段公办学校就读的有22.61万人,公办学校接纳比例82.76%。
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子女圆了求学梦,刘兆雪也继续坚持着他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办学之路。江波小学并入翠柏小学,刘兆雪在执教一段时间后,到宁波另一家学校学习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2007年下半年,刘兆雪受嵊州市邀请,担任嵊州市育民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校长。现在,刘兆雪在温岭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当校长,学校里有800多名孩子,每天有朗朗书声陪伴。每每看到那一沓离校学生的来信和家长的感谢信,刘兆雪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
1996年,刘兆雪在猪圈改成的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
1996年,在江波小学简陋的教室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渴望读书的清澈眼神。
龚国荣展示1996年5月3日的《宁波晚报》。
2002年9月,江波小学并入宁波市翠柏小学,刘兆雪在明亮的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
2016年6月,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举办的《龚国荣新闻摄影作品展》上,刘兆雪(左一)向嘉宾们介绍当年创办学校的经过。
2009年,刘兆雪送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回家。
2002年9月,孩子们享受着乔迁新学校的欢乐。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