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城乡争优,交通治堵再出发
2018年08月13日 08:41:26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杨绪忠 通讯员 汤林

  机场路

  北仑泰山路

  宁波轨道交通一号线

  中山路

市住建委供图

  今年是我市公交都市创建的验收之年,也是全省新一轮五年交通治堵工作的开局之年。近日,我市发布2018年城市交通治堵和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按照部署,今年全年将结合城乡争优,“重引导,补短板,严管理,提品质,谋长效”,高标准建成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加快设施扩容、强化交通管理,切实缓解交通拥堵。

  规划引领 引导城市交通发展

  以TOD理念引导城市空间体系优化,促进交通与土地协同发展。依托轨道交通建设的良机,突出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优化的抓手作用。统筹协调轨道交通场站建设、场站周边土地开发与城市发展之间关系,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紧扣已建和在建轨道线路沿线用地发展要求,谋划轨道3号线与甬江北岸,4号线与东钱湖、下应、奥体中心区域、慈城片区,5号线一期与临空工业区发展的关系,提前研究5号线二期、6号线与城西片区,7号线与城北片区的关系,围绕轨道站点统筹土地、地下空间开发,力争形成珠链式的城市空间格局。

  谋划我市新一轮治堵五年行动计划,构建高效交通系统。结合我市“十三五”城市交通发展趋势,配合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围绕全省治堵工作“1345”总体目标和“八大行动”,深入研究并落实《宁波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严格实施《宁波市“十三五”治理城市交通拥堵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我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的目标、举措及重大行动,指导未来五年城市交通治堵工作开展。

  有序开展治堵专项规划,推进治堵工作有序开展。启动《宁波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研究》《宁波市中心城区主要拥堵点域治理方案》《宁波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和公共自行车发展战略研究》等一批治堵专项规划编制,开展《宁波市公交专用道和公交优先交叉口现状评估》《宁波市公共交通用地优先保障制度研究》《宁波市城市交通大数据应用发展研究》等一批前期研究。

  公交优先 提高公交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轨道线网规划建设,强化轨道接驳设施配套。继续推进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3号线一期、4号线、5号线一期和宁波至奉化城际铁路,促使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尽快成网,发挥公共交通骨干作用。结合道路复建、地块开发,继续加强轨道站点周边公交停靠站、非机动车停放点、公交首末站、出租车扬招点和换乘停车场等换乘配套设施,扩大轨道交通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积极构建城市交通转换枢纽。在前两轮工作基础上,继续推进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工作。

  完善常规公交基础设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公交专用道增量工程。通过新建和改造项目,市区公交专用道长度超过167.7公里以上,基本形成连续贯通的公交专用道网络,保障公交路权。实施公交场站扩容工程。新建东部新城停保场、中医院北等11个公交场站,实现夜间进场率100%,车均场站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实施公交停靠站优化工程,抓增量、优存量,新增港湾式公交停靠站450个,改造公交停靠站150个,基本实现主城区公交停靠站300米全覆盖。

  优化运力结构,优化线网布局,优化运营组织。继续加大运力投放,新增更新公交车483辆,力争市区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达到20标台。进一步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投放比例,确保结构总占比不低于60%。根据客流走向和群众需求,进一步加大线网优化力度,新辟公交线路10条,优化调整20条,开通接驳、采摘、赏花等特色线路15条,基本形成快、干、支、专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公交线网布局,线路网比率超过50%。切实提高早晚高峰到站正点率。

  便民利民,贴近服务,提高群众对公共交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确保百万车公里有责事故死亡率不超过0.02人,打造平安公交。切实做好顶棚、站牌、座椅、扶手等服务设施的日常维护,设施完好率不低于95%。强化从业准入,提升服务意识,切实降低有责服务投诉率,努力构建司乘和谐关系,投诉处理完结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宁波通APP功能,努力消除公交出行信息盲区。完成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机具改造,实现中心城区交通一卡通全覆盖。

  完善路网 夯实便利交通基础

  继续加快快速路网体系建设,满足城市组团式发展的交通需求。在现状快速路网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西开发、南融合的特点,加快构建中心城区“环+放射线”的快速路系统格局,加强城市功能组团间快速信道联系。同时对接高速公路网络,形成快速对外集散通道。建成北外环机场限高段连通工程等快速路节点工程,加快建设北外环东段、环城南路东段等在建快速路项目,开工建设环城南路东延、东钱湖快速路等快速路工程。开展通途路快速路、鄞州大道等快速路前期研究,加强核心区向西、向东辐射带动作用。全年建成快速路1.6公里,续建47.8公里,开工建设19.8公里,前期研究12.2公里。

  加快跨江桥梁建设,提高过江交通便利度。继续推进中兴大桥、三官堂大桥、西洪大桥等在建桥梁工程。力争启动邵家渡桥等过江桥梁建设,推动城西片区一体化发展,缓解两岸过江交通压力,减少外围过江交通对核心区的干扰。开展四明桥、梅墟大桥前期研究,推动临空经济新区和大东部统筹发展。

  统筹区域干路网建设,促进新老区块融合发展。结合城市新兴发展区域,对外延伸老城区干路网,加强核心区与外围新兴区域的沟通联系,拓展中心城区干路网框架。城西片区加快建设蓝天路、福德路等道路,加强与主城区东西向联系;江北加快建设云飞路三期、洪发路等道路,支撑城市空间向北拓展;东部新城重点推进明湖片区路网建设。

  活化支路网络效能,提升道路微循环能力。结合棚户区改造和东部新城、鄞奉、望春等区域的地块开发,新建周边支路,提高轨道站点周边地区支路网密度。通过实施路面翻新、优化标志标线和交通设施等项目,提升城市支路网功能。同时根据不同区域交通条件,优化支路路侧停车设置、完善单行交通组织,提高市民出行便捷高效。

  完善设施 协调动静态交通

  补齐停车短板,加快停车位(含公共停车位)建设。着力补齐停车设施短板。首先完善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外围轨道站点周边“P+R”换乘停车场,提高轨道换乘客流。其次“补欠账”,结合地块开发、学校操场、闲置用地、“三改一拆”临时用地、待开发土地、桥下空间等用地建设公共停车场,为市民提供停车空间。加快琴桥西停车场等一批公共停车场建设,推进新高塘小学等教育地块利用操场建设的公共停车场,进一步推广德培小学利用操场地下停车场优化学校接送交通组织的做法。结合我市老小区改造试点,同步推进停车改造工作,持续缓解小区停车难问题。全市新增停车位3万个以上(其中主城区1.6万个以上),主城区建成公共停车位1586个,开工1580个,改造老旧小区停车位1700个(特色指标)。

  加强停车综合治理,优化停车秩序和提高停车资源使用效率。以法制的手段强化路内停车秩序和提高停车资源使用效率,协调动静态交通关系。通过提高停车费收缴率和智能化的停车诱导,提高核心区停车泊位的周转率和使用率。强化责任管理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加大城市核心区域违法停车查处力度,保障停车、行车有序运行。

  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发展,深化停车建设模式的创新。充分衔接城市人防工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城市排水防涝和海绵城市等项目工程,统筹地下空间开发综合利用。结合停车场的建设,加快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工作,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在公共停车场建设过程中,加快推进停车产业发展,探索完善停车产业投资建设运营体制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停车设施建设领域,促进停车产业化健康发展。

  优化系统 提升慢行交通品质

  优化慢行交通环境,提升慢行交通舒适度。在“城市双修”等专项行动的指引下,以“三江六岸”为核心,构建舒适、连通的城市中心区慢行休闲体系,推进姚江南岸滨江休闲带、奉化江东岸滨江休闲带(杭甬高速至鄞州大道)等项目建设。推进生态绿道建设,新建绿道190公里。结合道路综合整治行动,整体改造城市重点区域慢行网络系统,还原步行及非机动车路权,提升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环境。年内启动开工新河、小塘河(大石碶一中兴河)等塘河示范段建设,重塑水乡魅力,构建舒适、连续的慢行休闲网络体系。

  提升关键节点慢行设施,构造畅通出行链。在医院周边、重要商业街、大型居住区要道口等大量的人流集散点,结合城市主干路综合整治,完成轨道1号线霞浦站人行过街天桥等一批人行过街设施项目,启动环城北路-湖西路等人行地道设施建设,减少区域内人车平面冲突,保证重要慢行廊道连续性。结合公交专用道及客运走廊沿线小区,处理好人行出入口与公交站点间距关系,提升公交出行“最后1公里”服务水平,引导“公交+慢行”出行模式,构造畅通出行链。精细化改造轨道站点、公交首末站、公交停靠站等公共交通站点周边慢行换乘环境。

  完善共享单车管理和存量公共自行车优化工作,促进非机动车租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按照“鼓励优先、规范有序、多方共治”的原则,研究制定共享单车指导政策,建设监管平台,引导良性发展,促进城市绿色出行。实施公共自行车系统优化升级工程,加强日常管养,进一步改善市民骑行体验。按照“交通相宜、衔接接驳、规模适度、因地制宜”的原则,编制并落实《宁波市路内非机动车停放点专项规划》和《宁波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管理办法》,完成停放点设置及配套设施建设。

  强化管理 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强化交通秩序管理,协调快慢交通关系。开展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持续深入开展重点交通违法整治,突出重点路段,严厉查处交通违法行为。重点整治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乱停、乱行、乱占”三乱行为,对“闯红灯”、违反规定使用公交专用车道、路口违法穿插排队车辆等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实现城市主干道路和治堵重点道路路口机动车交通守法率达到95%以上,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守法率达到85%以上。

  突出重点区域交通组织工作,以秩序提升出行效率。深化城区交通秩序网格化管理,以南站区域、天一广场区域、东部新城核心区域及常洪隧道等重点治堵区域为抓手,夯实交通严管示范区。继续开展中心城区主要拥堵点治理,有效治理交通瓶颈点、学校周边、医院周边、商(市)场周边和城市出入口周边区域的交通拥堵。科学组织区域及循环交通,完善交通设施,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和隔离护栏等设施设置规范率达到95%以上。

  完善智能交通设施和平台,提升交通运行整体效率。重点推进东部新城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和鄞州智慧停车二期建设,谋划建立宁波市统一的停车信息管理平台和单一的停车管理机构。进一步推进智能交通系列管理系统建设。推广违法停车的电子抓拍使用范围,进一步优化完善高德地图宁波版功能,完成主城区动态诱导屏与高德路况信息的融合应用,提升实时交通信息发布水平,提高市民交通路况信息获取的便利度。

  利用大数据治理交通拥堵,切实提高我市交通管理工作的精准决策水平。提升科技治堵水平。以公交服务为导向,继续推进城市交通数据开放,提高数据开放质量。

  强化调控 促进供需平衡发展

  发挥经济杠杆调控作用,提高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在现状常规公交“一小时内换乘优惠”的基础上,推动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换乘优惠,加快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融合。根据“P+R”换乘停车场停车需求,推进“P+R”换乘停车场差异化的收费政策,鼓励“P+R”出行,截留外围区域进入中心城区的小汽车交通。研究特定对象优惠政策,尤其是要加大通勤优惠幅度,提升公共交通对通勤人员的吸引力。

  结合城市交通需求时空分布情况,扩大交通需求管理手段及使用范围。结合城市发展带来的交通时空分布变化,发挥交通需求管理在交通治堵中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单向通行、货运车辆四禁等需求管控手段的使用。根据交通流量动态分布和智能交通管理需求,科学设置可变车道、潮汐车道,适应城市重要节点交通组织要求。

  放眼县域 实现全市治堵全覆盖

  加快市域骨干交通系统建设,提升都市区交通联系便利度。加快构筑由市域干线道路和市域城际铁路组成的“双快”交通网络,加强宁波都市圈交通联系,全面推进全局范围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快宁奉城际线和宁波至慈溪、杭州湾市域城际铁路建设。

  开展小城镇交通提升专项规划,系统提升小城镇交通运行水平。在小城镇综合整治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加快城乡智能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持续完善城乡交通组织。系统开展重点卫星镇交通提升专项规划研究,科学评估卫星城镇交通运行状况,针对卫星城镇存在的交通问题,从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优化。

  推进“十三五”治堵规划,有效落实全市域治堵。根据省治堵办《浙江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结合各县市治堵工作应当充分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编制的《“十三五”治理城市交通拥堵规划》和《宁波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严格落实交通治堵项目的实施。

  数据链接:今年三大目标

  公交提质

  紧紧围绕“公交都市”创建指标,聚焦公共交通“痛点”,坚持目标导向,突出TOD对城市空间的引导,加强公共交通精细化管理,改善和提升公交服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新增和调整公交专用道里程43.9公里,其中新建26.5公里,续建2.4公里。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主城区高峰期间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不小于15公里/小时,顺利通过国家公交都市验收。

  设施完善

  以构筑“公交都市”为导向,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完善道路网络建设,加大停车设施建设力度,整治提升慢行交通环境,持续完善立体过街设施。全市新增道路54.6公里,续建76.3公里,开工建设64.1公里。市五区完成干道综合整治15公里,续建4.4公里,主城区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11.5公里。推进生态绿道建设,基本完成“三江六岸”提升工程,全市新建绿道190公里。全市年内建成公交场站11万平方米,年内开工11.6万平方米,其中市五区年内建成公交场站9.1万平方米,开工7.1万平方米。

  管理增效

  以解决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整顿交通秩序,综合整治交通拥堵点域,从严治理“乱停、乱行、乱占”等交通乱象。借助科技治堵手段,提升交通秩序管理能力。实现城市主干路机动车交通守法率达到95%以上,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守法率达到85%以上,交通管理设施规范设置率达到95%以上,道路通行更加安全、有序、顺畅。

  

标签: 公交;城市交通;交通;停车;轨道交通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