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非遗传承人马宝春和他的“大头和尚”
2018年08月27日 09:19:53 来源: 中国宁波网   通讯员 张琦 记者 叶佳

马宝春随身带着结婚照,他说很感谢家人对“大头和尚”的支持。

面具坚硬,里面塞满海绵。

马宝春给记者展示演出服,这种衣服厚实且不透气。

舞台上的“小和尚”。鲍国振摄

  “咚锵咚咚锵,咚锵咚咚锵……”喧闹的锣鼓声中,戴着大头面具的“小和尚”、“老和尚”、“剃头郎”、“柳翠婆”,一摇一摆地走出来。他们造型滑稽,虽说没有语言,但夸张诙谐的表演,不时将台下观众逗得捧腹大笑。

  上周四晚上,集士港镇公共文化大舞台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晚会,其中,引人入胜的“大头和尚”表演赢得喝彩声阵阵。

  “这个夏天,我们团队至少每个月表演5场。在不同的村落演出,见到那么多人被我们逗得笑开怀,觉得再热再辛苦再累都值得。”演了64年,非遗项目“大头和尚”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马宝春如今仍带着徒弟们奔波在各个舞台,一说起“大头和尚”,眼里更加有光。

  一份坚持

  简陋的村活动室

  成了他们的排练场

  上周四下午,记者在集士港镇翁家桥村的村活动室,见到了76岁的马宝春。从12岁开始接触“大头和尚”至今,马宝春参与的公益演出超过1000场,如今仍乐此不疲在传播这项非遗文化。

  走进活动室,一块小小的黑板上,《大头和尚》剧组人员身份和名字赫然在目。《大头和尚》剧组——传承人:马宝春小和尚:翁维军老和尚:吴国红柳翠婆:翁旭军剃头郎:林国君大锣:方光明……

  黑板右下角明显处还写着排练时间:每周五晚上7:00-9:00。

  “因为我的几位徒弟白天都要忙着上班,所以只能召集大家晚上排练。我们团队12人,一周一次在这儿排练。大家再忙都会抽出时间来。”马宝春说。

  在简陋的活动室内,记者看到,“大头和尚”面具整齐地摆放在铁架子上,马宝春还不时地整理着。

  在屋子的四周,简单的架子上,挂了数十件演出需要用的衣服。马宝春打开一个柜子,从里面拿出一件老和尚穿的衣服,试穿起来。对着镜子,他不禁开始表演。

  “别看我们在台上的演出最多只有8分钟,在台下的功夫可多了,不多练习,大家之间的配合就没那么默契,动作也会生疏些。除了每周五的固定排练时间,有时候为了第二天的演出,我们至少要再花半天时间去准备。”马宝春说,每个动作都要反复练习,哪个环节不到位,要立马纠正,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

  记者体验

  试戴面具一分钟

  头发已是湿哒哒的

  夏日里,天气酷热,正常人穿个T恤走在路上都是一身汗。更别说马宝春和他的徒弟们,穿着严严实实的和尚服,戴着闷热的和尚面具。

  在村活动室,马宝春拿起其中一个面具给记者看,“你看,这个面具顶上都是海绵,特别是高温天,戴着真的是很热很热,一般人是受不了的。”记者拿过面具,往自己头上一套,果真,坚持不到一分钟,头发已是湿哒哒。拿下面具的马宝春,头上的汗珠也是大颗大颗往下掉。再看看面具里的海绵,已被汗水浸湿。

  马宝春告诉记者,戴着面具演出,天热时候里面温度最起码有近40℃。

  而说到衣服,马宝春则向记者感慨,每次活动完,他们得马上把演出衣服给换了,因为全是湿哒哒的。演出完毕回家,他会收集好徒弟们演出后的10多套衣服,一起给洗了。“拿出去时还算轻,拿回来洗时沉甸甸的,重了好几斤,全是汗水。”

  上周四晚演出后,记者在现场看到,马宝春和徒弟们用毛巾擦过汗后,可以拧出一大碗水来。

  马宝春说,在所有角色里,“小和尚”是最结棍的。1954年他读小学时,“大头和尚”民间艺人冯孝良看中了个头不高、活泼好动的他,有意培养他做“小和尚”。

  “衣服是密不透风的,硕大的面具戴着笨重得肩膀都不灵活了。小和尚虽然是个配角,表演的难度却是最大的,因为‘戏份’最多,要扫地、烧水、洗头、又蹦又跳,从头演到尾,一场跳下来便会大汗淋漓。”马宝春和记者回忆起他初做“小和尚”时的感受,仍感慨万分。

  如今,35岁的翁维军是“大头和尚”第十代传承人,他是马宝春在乒乓球桌上发掘出来的,当时受邀参加剧团时他表示没有兴趣,如今却喜欢上了这个角色,看着每次演出后全身是汗的弟子,马宝春有些心疼。

  老人希望

  把“大头和尚”

  这项非遗事业传承下去

  集士港镇的《大头和尚》起始于清道光二十年,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舞蹈,亦称“民间哑舞”、“大头和尚舞”等,历来广受社会各界的喜爱和欢迎。

  记者也了解到,因为年事已高,马宝春如今比较少参与台上表演,从台上表演改到台下做配乐,他的铜钹都打坏了好几把。作为“大头和尚”的第八代传承人,如今,他将重心转移到言传身教带徒弟上。

  “演出都是免费的,这是我毕生付出的业余爱好。”对于马宝春而言,他演了60多年,从来没收过别人的钱。公益演出也考验着每一名参演“大头和尚”的队员,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很多人都因为没时间或者嫌累而离开了舞蹈队。所幸,现在团队里留下了12名坚持者。

  “我是做梦都在想大头和尚怎么能演得更好,怎样把其精神和文化传承下去,我想过,如果连我也放弃了,那其他人肯定都放弃了。这项非遗事业,在我自己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一定会帮忙组织下去。”如今,马宝春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大头和尚”传承下去,而他,也正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在这个夏天亦是如此。 


标签: 大头和尚;非遗;传承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