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光荣与梦想的奔跑。
2017年,宁波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全力全速推进“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宁波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保护好、培育好宁波的民营企业是宁波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全市上规模民营企业发展水平与趋势,近年来,宁波市工商联对我市上规模民企连续开展了20次调研。根据自愿原则,今年,2017年度营业收入总额在5亿元人民币(含)以上的171家民企参与调研。
调查结果显示,171家上规模民企总体保持成长势头,发展态势良好,营业收入、纳税额、净利润等指标稳步增长,成为宁波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171家企业营业收入共计10393.85亿元,同比增长了22.64%。与此同时,上规模民企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加强,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社会公益事业、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防治污染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企转型升级“加速跑”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近年,宁波企业迎来最大技术升级及产业转型浪潮。
2017年,171家企业中有126家经历了转型升级,占比73.68%。其中有80家明显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占比46.78%。企业的转型导向也更为明确,有60家企业针对自身的发展阶段作了战略和发展规划调整,36家企业对生产组织方式作出了调整,更多的企业则是对质量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去年初,博威集团成功切入高端电子应用,顺利转型为电子材料供应商,通过输出自有技术获取更高的产品附加值。目前,各种类高端产品已实现批量供货,新产品也处于研发和储备过程中。
博威是企业加快实施品牌升级的典型个案。不少企业以品牌为切口,或创立子品牌,通过多元化发展以覆盖更多年龄层的需求;或从单纯的制造业来料加工企业定位,转向有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的创新型企业定位;或从传统的线下渠道扩展到了线上移动端,形成了全渠道营销的方式。
“不论是从内涵、定位还是渠道,都是实施品牌升级战略的重要途径。”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雅戈尔的MAYOR系列、广博的KINBOR系列、博洋的德玛纳系列、太平鸟的乐町系列等都已得到市场的认可。以电器生产为主的吉德以网络渠道为试点,针对网购人群的消费特点,推出“特供”产品,实现精准营销。
在加快品牌升级的同时,宁波企业更加注重商标管理。171家企业中有127家拥有国内注册商标共计7836个,其中20家企业在国内注册的商标超过100个。这些自有商标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根据调研数据,171家企业自有商标产品在2017年平均贡献了77.90%的产品总收入。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不难发现,“十三五”规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
171家企业中,有46家企业进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有17家企业进入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23家则选择进入现代服务业。其中,维科集团、富邦集团、宏润建设等10家企业同时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龙元建设则选择同时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智能制造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深化应用,上规模民企积极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171家企业中共有155家企业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占比90.64 %,同时衍生出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四个维度的变革。
“企业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和产品上。”有专家表示。前年,雅戈尔投资1亿元,自主设计整套MES系统,目前已经能够实现单套西服工业化定制;2016年奥克斯耗费23.9亿元建成了面积为35万方的空调智能工厂,今年预计总产能突破2200万套,整体交期缩短30%;海天集团旗下的海天塑机已经实现了从注塑装备到注塑生产组织过程的数字化、总线化、信息化。
与此同时,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也颠覆了旧有的商业模式。企业利用数据可以打造工业物联网、网络协同化创新,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协同研发模式。
加快转型升级更离不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调研显示,171家企业中有148家企业已执行现代企业制度(占比86.55%),确保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创新引领提升竞争力
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宁波肩负着为浙江乃至全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由大到强探索新路径的重要使命。此刻的宁波企业,对高水平研发机构和科研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
过去一年,我市上规模民企积极参与“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加大科研投入。171家企业共计投入研发费用164.34亿元,同比增长35.56%,远远超过全国企业研发经费的增长速度。
宁波企业的自主研发实力稳步提高。去年171家企业中有129家企业已具备自主开发和研制能力,占比达75.44%。江丰电子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用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的企业。其生产的靶材成功打破了美国、日本跨国公司的垄断格局,填补了国内空白。
越来越多的企业紧密结合产学研解决自身的“技术制约之痛”。171家企业中有112家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包括共建学科专业、共建研发机构、开展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其中有60家企业认为收获很大,能够给企业带来实质性收益。产学研模式的成果和作用逐渐显现。
博洋集团与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已经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包括安排在职客座教授对院校学生开设专项课程、定期邀请学生参与博洋产品的设计与研发,选派毕业生在博洋的项目里完成毕业实习。2018年,博洋家纺与意大利马兰欧尼时装设计学院签约,宣布启动国际时尚纺织服装产业校企合作计划,开创宁波服装企业开展境外大规模产学研合作的先河。
随着研发能力的提升,甬企的技术水平不断“升级”。171家企业中共有95家企业旗下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占比55.56%。双林集团包括集团本部和下属公司共有10家获得了高新技术认定,富邦集团和海天塑机分别拥有9家和8家。
专利方面,共有123家企业拥有国内有效专利,总计16324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746项。奥克斯在专利研发方面,最具竞争优势,已取得2634项国内有效专利,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50项。另有25家企业已取得海外有效专利共计1162项,其中有效发明312项。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更是打破垄断提升行业话语权的根本。”报告显示,宁波企业的行业话语权持续加强。171家企业中共有31家企业分别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或行业标准,占比18.13%;有68家参与制定相关准标,占比39.77%。
其中,龙元建设、方太厨具、百隆东方、韵升股份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各1项,博威集团牵头制定国内标准达15项,贝发集团牵头制定行业标准11项。舜宇集团和东力控股参与制定国家标准高达43项和37项。同时,宁波上规模民企主动参与行业组织的成立。先锋电器牵头设立了相关领域的创新联盟;得力集团参与设立的行业组织数量高达27个。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在全国“抢人”大战中,我市上规模民企积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71家企业研发人员占员工总人数比例平均在12%以上。其中比例在10%以上的有90家,占比53.2%,同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建新赵氏集团、三生(中国)、宁波容百和王龙科技这四家企业的研发人员比例最为突出,均高于30%。
34家企业还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吸引更优质的人才加入各自团队。其中已设立国家级院士工作站的企业有均胜集团、海通食品等;设立省级院士工作站的有君禾泵业、东方日升、宁波东力等企业。
多措并举谋改革促发展
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民营企业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活力源泉。
2017年,我市上规模民企积极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三去一降一补”。171家企业中,去产能方面,80家企业未遇到产能过剩问题,有49家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去库存方面,128家企业的库存规模一直保持在合理水平;去杠杆方面,52家企业杠杆率保持合理水平,52家主动采取措施降低企业杠杆率。
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大环境下,宁波上规模民企也正积极地调整经营战略,通过不同的手段逐步降低资产负债率,保证资金流动性。171家企业中,有100家企业选择专注实体经济发展,稳扎稳打,降低金融风险;71家企业积极降低财务杠杆,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减少融资成本与债务负担;78家企业优化自身资产结构,提高资本效率。
军民融合战略是民企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宁波上规模民企在“民参军”方面发挥着主体优势。171家企业中有15家企业已经率先参与军民融合产业,参与的领域主要包括国防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维修和军队后勤保障。
爱伊美从2006年起就参与军品生产,先后被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列为服装生产定点企业,积极参与了军官服装、士兵服装和军官面料的研发与生产,为部队跨区供给提供保障。
除纺织服装外,宁波军民融合的产业正在向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延伸。2017年9月,华茂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7所合作成立了“光电特性评估联合重点实验室”,重点推广无人驾驶产品;宁波如意股份进入军用设备生产领域也有近5年时间,目前正在积极地将新的仓储设备技术应用到军用领域,实现军用设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军民融合的另一个方面是“军转民”。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出台了《宁波市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细则》,鼓励企业提高“军转民”“民参军”协调创新能力。调研显示,有30家企业有意向参与军民融合,占比17.54%。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宁波企业“走出去”一直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171家企业出口总额为210.92亿元,户均出口额在12334.67万元,同比增长了26.8%。
从外延式发展的方式来看,“产品和服务出口”依然是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共有78家,占比45.61%;参与境外直接投资项目的企业共有51家,包括在海外新设公司(30家)和参与国际并购(14家),分别占比17.54%和8.19%。其他形式包括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共有21家。
海外投资的市场选择也较为集中。亚洲贸易往来最频繁的是中国香港地区,其次是日本和越南;欧洲主要分布在德国、比利时;美洲主要布局美国、墨西哥两国市场;非洲和大洋洲贸易往来相对较少。2017年,东方日升和得力集团参与海外投资项目最多,分别有13个和10个项目。
从参与的项目内容来看,海外投资形式以对外投资办厂、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为主,目的是企业在加强海外市场拓展的同时,能够实现销售配套服务。另外均胜电子、华翔集团、得力集团、利时集团、一彬电子、海天塑机、舜宇集团、宁波容百均等8家企业在海外设有技术研发实验室。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