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出租车越换越好 打车越来越方便 的姐的哥见证"打的"变迁
2018年10月05日 09:03:42 来源: 中国宁波网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张春艳

胡玉丽

  圆圆的脸蛋、笑眯眯的眼睛,今年52岁的胡玉丽是市出租汽车有限公司雷锋车队的队长。作为宁波近5000辆出租车驾驶员中的一位,开着自己的那辆浙BT1152,她已在这座城市奔驰了22年,一边见证着宁波的日新月异,一边感受着出租车行业的变迁。

  讲述人

  市出租汽车有限公司雷锋车队队长胡玉丽

  出租车越换越好了下一辆或将是纯电动汽车

  1996年下半年,胡玉丽从一名粮食系统的职工转行当起了出租车司机。“我这一辈子就干了这两个职业,前一个因为行业不景气,公司没了;开出租车,我希望能一直干到退休,为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出租车行业里女驾驶员不多,胡玉丽是其中的佼佼者。20多年前,胡玉丽拿出全部家当,再问亲戚朋友借贷,凑齐20来万元买了一辆出租车(含牌照营运权)。

  这辆夏利车,她开了3年多,后来升级成普桑,2004年换成了捷达柴油车。8年后,又换成了现在的油气两用现代索纳塔。

  刚开出租那些年,因为女儿还小,胡玉丽早上7点多出门,下午6点回家交班,基本每天都能跑上个一百五六十公里。她至今还记得,那时夏利车的起步价是5公里10.5元,之后计价是每公里1.2元。

  “那时夏利车生意要比桑塔纳好,客人都嫌桑塔纳贵,马路边少有人打。开桑塔纳的师傅一般只停在码头、机场、宾馆门口等客,因为那里出差人员比较多,单位好报账。”胡玉丽说。

  生意虽好,夏利车车况却有些不给力,到了夏天根本拉不动空调。她们只得自己在散热器上加根管子,接水降温,“不然,别说坐车的受不了,我们开车的也受不了。”

  开夏利车的那段日子,虽然短暂却终身难忘。有一次,快过年的时候,胡玉丽在宁波火车站接了一个去温州的客人,对方承诺给650元车费。那时算是超级大单了,胡玉丽叫上老公搭班,两人载着乘客朝温州一路飞奔。谁知,“除了喇叭不响,全身都响”的夏利车这次却直接抛锚在半路。最后加上修理费、过桥费、油费,这一单650元收入还打不住,算是白做了。

  这些年,跑在宁波马路上的出租车越来越好了,不仅品牌越来越高大上,汽车性能也是越来越好。“或许再过两年,换下一辆出租车时,我会开纯电动的了,环保,成本也更省。”胡玉丽笑着说。同行里有人已经开上纯电动车了,她一直在悄悄留意着,“如果磨合都还好,我就用电动车来告别职业生涯了!”

胡玉丽和她的“雷锋车队”

  开出租车的本地人少了新宁波人驾驶员成了主力军

  每天奔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胡玉丽就像用车轮在“亲测”宁波的城市变迁。

  胡玉丽刚开始开出租车时,中山东路到头是张斌桥,南面是李惠利医院,西面望春,北面孔浦,这么一个小小的主城圈,基本上就是她们的工作圈。

  “现在城市变大了,马路也越来越宽阔和漂亮了。”胡玉丽说,宁波95%的小区,只要客户报一声名字,她就能立马在头脑中浮现出它的点位,根本不用靠道路名来定位。

  城市在变化,出租车驾驶员队伍也在慢慢变化。以前出租车驾驶员基本都是宁波本地人,现在新加入的群体主要是一些说着普通话的外地人了。胡玉丽说,最近几年,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他们车队里大多都是外地驾驶员,反倒是宁波本地的只占了七八个。“这说明咱们宁波海纳百川,吸引了异乡人在这里安家就业,挺好的。”

  “服务城市,积极行动,没有怨言”。胡玉丽说,现在雷锋车队里的那些外省籍司机,也在默默地为宁波的发展作着自己的贡献。每年,公司都会吸收优秀的新宁波人加入雷锋车队,组织年夜饭、联欢会,让他们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来了就是宁波人,三尺车厢就是我们服务宁波的舞台。”

  雷锋车队从12辆车扩容到20+爱心回馈城市,这点从未改变

  胡玉丽所在的车队有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雷锋车队。从2002年4月成立至今,作为雷锋车队的队长,胡玉丽见证着车队的成长——从12辆雷锋车,渐渐扩容到今天的20多辆。

  胡玉丽说,要加入雷锋车队,有着严格的准入门槛:驾驶员必须真心诚意助人为乐,星级司机和市级文明车将得到优先考虑。雷锋车队成立之日,就向社会推出在市区为老、弱、病、残、孕提供长期免费服务的项目。

  胡玉丽与盲人徐爱玉结为异姓姐妹的故事已成为车队的一段美谈。这对姐妹结缘于2008年,当时胡玉丽带领雷锋车队参加了81890光明俱乐部义工队伍,定期接送盲人“看”电影。在接送徐爱玉的过程中,胡玉丽得知其离异多年,与读高中的儿子相依为命,生活比较清苦,于是对徐爱玉更多了几分关心。2010年,恰逢徐爱玉的儿子和胡玉丽的女儿同时参加高考,胡玉丽弃女儿于不顾,让其坐公交车赴考,自己则天天免费接送徐爱玉的儿子小沈。当小沈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第一个告知的就是胡阿姨。

  作为车队的“带头大姐”,胡玉丽不仅自己承诺践诺,长期免费服务老、残、孕和困难人群,而且还带领雷锋车队司机爱心送考、接送盲人看电影、参加盲人旅游节等。在胡玉丽的带动下,不少司机看到路上的盲人朋友,都会停下车,免费将他们送到目的地。

  越来越多的出租车驾驶员加入到了胡玉丽的雷锋车队,和她一样,把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义务。这些年来,几乎每个队员都有过救死扶伤的事迹。但他们却不愿张扬,很多都是受了帮助的市民打电话或送锦旗到公司后才“暴露”的。2008年,雷锋车队被评为省级文明车队,2009年又被评为宁波市第二批最具影响力文明服务品牌。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在出租车司机流动性很大,但雷锋车队和党员司机的精神被不断传承,从未变过。据统计,16年来,雷锋车队免费服务老、弱、病、残、军3500余人次,免费金额3万余元;捐助爱心款、资助贫困学生5万余元,救死扶伤70多次,助人为乐不计其数。

陈华民

  讲述人

  出租车司机陈华民

  以前客人都说宁波话现在外地人、外国人越来越多

  头发有些花白,笑起来眼睛弯弯的,今年58岁的陈华民顶着一副削瘦的身板,已经当了18年的出租车“老司机”。时间拨回2000年。那一年,陈华民40岁,人到中年,他突然改行开起了出租车。“以前我是造房子的,搞技术,可那些年房地产行业并不景气,谁能想到现在又这么红火了。”第一辆车普桑,开了4年后升级为捷达柴油车,现在和朋友搭班,开着一辆加气的大众朗逸。

  “以前客人大多都是讲宁波话的,说普通话的很少。”陈华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从小家在姜山,至今都没有离开过。刚开出租车那几个月,他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好在客人都挺善解人意的,会主动帮忙指路。

  开着开着,陈华民慢慢感到,坐他出租车的外地人甚至外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要根据客人的口音随时切换,普通话、宁波话,都能流利对答。有些简单的英语,听得多了,也能明白对方在说什么。”

  现在宁波的五星酒店像雨后春笋一样多,只要在酒店门口稍微等等,总能有所收获。陈华民被一个印度客人的中文给震惊过。“他说去机场,我看看就是比咱们宁波人肤色稍微黑了那么一点,一口中国话说得真是标准得不得了。”对方和陈华民聊房价、聊天气、聊宁波的早点,真是丝毫看不出来是个外国人。后来到了机场下车,对方才说,他其实是个印度人,在宁波做生意好多年了。

陈华民在礼让斑马线活动中

  以前一单多是起步价现在打表均价翻倍了

  2000年的时候,老三区是陈华民的主要活动范围。“那时候,宁波的出租车起步价差不多10元、11元,与上海差不多。”只是在里程上,宁波是5公里。可就这5公里,成了绝大多数客人的行驶距离。陈华民说,那时候的每一单业务,客人坐上来到下车,基本就是起步价,偶尔遇到堵车会多出两元。

  城市的半径在不断扩大。北面,江北洪塘、镇海新城越来越繁华;南面,鄞州南部商务区破茧成蝶;东面,东部新城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封面;西面,高桥、集士港成了城市新贵,去那里的乘客也越来越多……

  每天,陈华民都奔驰在宁波的大街小巷,就像一名前沿哨兵,总能比别人更早地发现这座城市的变迁。城市主城区的扩大,对出租车行业来说,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每单里程的增长、计价金额的增长。“现在接到的单子,基本平均价格在20元左右,比2000年时翻了一倍。”

  下雨天不用站在马路边打车了智能出行让打车越来越方便

  宁波是座海滨城市,每年夏天的几场台风是这座城市必不可少的“节目”。每到这种日子,出租车司机可谓是内心矛盾。出车吧,遇到路面积水,熄火抛锚都有可能;不出车吧,行人又真的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叫车,站在路边风大雨大的,打不着出租车也很郁闷。

  “这个时候,以前通过叫车电话95128来约车的比较多。”陈华民说,但现在,他通过95128接到的电召单子越来越少了,手机里叫车的APP逐渐成为市民约车的主流方式。

  “我也是4年多前开始用这些智能约车软件的。”那时陈华民54岁,看着别人在用,他刚开始还比较排斥,怀疑这样一个东西,究竟能起多大用处。后来约车公司给了出租车司机一些补贴,身边的同行朋友都劝他,“老陈,你赶紧用起来!”抱着试一试的心,陈华民下载了APP。

  “你别说,使用起来还真是方便。”陈华民如今已是某约车软件里评价98分的明星驾驶员了,这家公司按照驾驶员当时的地理位置和评分排列,进行直接派单,鼓励驾驶员文明出车。细心体贴的陈华民,尽管乘客不认得他,但在网约车的匿名评价系统中,他名列前茅。翻开手机,他高兴地对记者说:“你看,昨天我从系统里接了12单,这部分收入就有200多元,算是很有力的补充。”

  科技改变着大家的生活。手机智能软件的发展,便利着出租车司机,也便利着乘客。另一个让陈华民感叹的,是他以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微信、支付宝付款渐渐成了客人们付费的主流方式。“你别说,现在真是很少有机会收到现金了,一天下来100元都收不到。”

  斑马线前司机行人有默契三尺车厢,是城市会客厅

  陈华民的行车规范在行业内是榜样,十几年来很少有罚单。但在2011年,他的一张罚单却无意间曝光了背后的一桩温暖故事。原来,几年来他一直免费接送老人去医院做血透,每周两趟,风雨无阻。那天正是急着送老人去医院,才没来得及更换头套。

  从鄞州姜山仪门村到鄞州第二医院,不到10公里,对老人来说却是一段艰难的路程。那一带很难打到车,常常要提前在门口等车。碰上下雨天,就更不好打车了。每次坐上出租车,老人都会硬着头皮问出租车司机:“我们每周要去医院,以后能不能预约你的出租车?”

  定时定点,这样的生意,很多司机不愿意接。一次偶然的机会,老人在姜山坐上了陈华民的车。路上,老人把家里的情况仔仔细细说了一遍。陈华民听得很认真,时不时安慰几句。到医院时,陈华民特意给老人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放心吧,以后我来接你们。”打那以后,陈华民就成了老人的专职司机。每周三和周六早上等在门口,送老人去医院做血透,一直到老人去世,8年来风雨无阻。

  从老人的家到医院,单趟车费是21元,一个月就是168元。从一开始,陈华民就没想过收钱,但老人怎么都不答应。陈华民只能默默收下,逢年过节,就想方设法还给老人。他对老人说:“对你们来说,每一分钱都是救命钱,能多做一次血透就多做一次。我既然愿意接送你们,就没想过收你们的钱。”

  小小的三尺车厢,就像这座城市的会客厅。能遇到上面故事中患病的老人,也能遇到外地来宁波的游客,甚至不远万里而来的外国人。“大家都是萍水相逢,能同程的时间一般也就半小时左右,如果能互相释放善意和微笑,共享一段美丽的旅程,那天的好心情一定可以加分。”陈华民说,他要为近年来宁波的斑马线风景点赞:出租车驾驶员和行人都有了默契,斑马线前一脚刹车,让行人先走,传递出这座城市的温暖和气度。


标签: 雷锋车队;宁波;出租车;斑马线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