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守护》创排的幕后故事:最"燃"红色题材话剧是怎样炼成的?
2018年10月16日 08:18:29 来源: 中国宁波网   崔小明 房炜

演出剧照(周建平 摄)

  “爹,小的时候你教过我一首陆游写的诗,我最喜欢——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说实话,我本来想把这些东西拿回来,放到家里,可现在时局危险,放在家里说不定会连累你们,我就只能把它带在身上,守着它、护着它。也许这些东西对别人来说不那么重要。但对我来说,它是信仰,它们在,国就在,我们的国家就能通向自由,通向民主,通向新的世界。”

  每当“张人亚”在舞台上对着父亲激情澎湃地畅谈他的信仰和理想时,总能激起台下观众的强烈共鸣。根据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的故事改编的话剧《守护》首演以来,被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认为是最“燃”的一部红色题材话剧。一部主旋律话剧,如何让观众觉得“燃”?该剧的主创人员讲述了一件一件幕后故事。

  重要题材是如何挖掘出来的

  今天,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的名字已经传遍大江南北,在宁波更是家喻户晓。但当宁波市演艺集团决定创排张人亚舞台剧时,张人亚这个名字还鲜为人知。市演艺集团凭着敏锐的政治目光和多年积累的舞台经验,挖掘出了这个重要题材。

  近年来,宁波市演艺集团创作的作品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17年创排的民族舞剧《花木兰》、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又大获成功。业内外人士和广大观众对宁波市演艺集团的下一步创作充满期待。2017年9月,市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多次召集班子成员商讨2018年的创作方向,同时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拜访专家学者,初步确定了几个意向性的创作题材。但是,没有一个题材让他怦然心动。

  2017年9月中旬,一位在上海党校学习的北京专家告诉邹建红,他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参观时,有个橱柜展示了一位宁波人保护党章的传奇故事,让他印象深刻。邹建红听后很感兴趣,过了几天借《呦呦鹿鸣》在上海演出的机会,他专程赴中共一大会址参观。仔细观看了展出的视频和实物资料后,邹建红激动不已,觉得这是难得一遇的好题材。资料显示,北仑霞浦人张人亚是我党早期革命家,一生经历丰富,为党的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同时,他和家人把党的珍贵资料保存在衣冠冢的过程富有传奇色彩,有很强的戏剧效果。回到宁波后,他马上向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有关领导汇报。有关方面迅速决定创作以张人亚事迹为题材的舞台剧,并把它列为市重点创作项目。很快,市演艺集团确定了几名主创人员,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二大会址采风,并与会址纪念馆负责人深入交流,掌握了更加丰富的素材。

  为了快马加鞭推进这一项目,2017年10月下旬,市文广新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杨劲带领演艺集团创作人员奔赴上海中共一大、二大会址考察创作题材,以便更准确把握这部戏的创作方向。11月1日,央视新闻特别节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播出了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专程到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的新闻,节目中有一段涉及共产党员张人亚保护我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的内容。当时,习近平总书记问讲解员:“那你说的那个人呢?”习总书记特别关注到了第一部党章守护人张人亚,并指示“希望保护好这些来之不易的珍贵历史资料”。

  张人亚的事迹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关注,这让主创人员兴奋不已,他们深感责任重大,坚定了努力创排好这部戏的信念。

  如何在史实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

  2017年11月中旬,市演艺集团确定由刚刚组建的宁波市话剧团承担创排重任,同时邀请宁波市话剧团艺术总监、著名导演李伯男执导,新锐编剧洪靖惠编写剧本。

  邹建红说,张人亚出生于1898年,1932年因病去世时年仅34岁。他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杰出的革命事业也是在青年时代完成的。所以,他希望把这部红色题材的话剧打造成充满正能量、让人热血沸腾的话剧,特别希望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李伯男和洪靖惠都是年轻的话剧界翘楚。李伯男不到40岁,但在话剧领域早有建树,被誉为“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洪靖惠是“80后”编剧,在业内被称为“金牌编剧”,代表作有《我是杜拉拉》《亲爱的翻译官》等。

  虽然大家激情满怀,创作过程却无比艰辛。张人亚的革命经历非常丰富:在上海领导金店员工罢工,到安徽芜湖担任中心县委书记,再到江西瑞金中央苏区担任出版局局长。但关于他的生活经历及其家人的记录只有只言片语。从保存至今的视频、照片等有关资料中,编剧洪靖惠深深感受到张人亚是一个热情澎湃、有着忠诚信仰的革命家,一个具有儒雅气质和诗意情怀的青年才俊。张人亚形象在洪靖惠的脑海中逐渐清晰。以此为基础,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妻子顾玉娥等人物形象随之跃然纸上。经过近4个月的闭门创作,到2018年6月初,剧本经过五次修改,终于定稿。

  6月中旬该剧开排前,剧组向党史专家和张人亚后人征求意见。主创人员认为,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创作时通常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尊重张人亚革命史实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舞台艺术的需要,对相关人物和故事进行虚构。但部分党史专家难以接受这样的观点。张人亚一位远在海外的侄孙专程从美国飞回宁波,拿出了自己的创作提纲。为了让剧本得到各方认可,主创团队和有关人员积极沟通,努力争取达成共识。这样一来,大大延长了创排的时间,原计划用25天集中排练,实际创排时间却超过了50天。那段时间常常是编剧上午修改剧本,演员们中午对台词,下午和晚上搭台排练。由于原来的创排思路基本被打破,很多内容甚至要推倒重来,这让演员们备受“煎熬”,他们往往“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吃什么”。台词要一句一句抠,剧情要一遍一遍磨,每天的排练从下午开始通常要忙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创排在艰难中前行。所幸经过积极沟通,党史专家最终认同了修改后的剧本,张人亚的侄孙对剧本也表示满意,还向主创人员提供了自己多年积累的有关张人亚资料,丰富了张人亚的人物形象。

  演员的激情是如何点燃的

  这次承担《守护》创排工作的骨干力量非常年轻,除了导演李伯男、编剧洪靖惠,饰演张人亚的郭为和饰演张人亚父亲张爵谦的韩秀一均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饰演张人亚妻子的演员以及张人亚B角等均为“90后”演员。此前他们没有接触过红色题材的话剧,对张人亚所处的时代背景也缺乏了解。如何准确把握剧中人物的形象,是一道难题。

  演员们除了认真研读剧本,阅读有关资料,还多次前往北仑霞浦张人亚故居学习参观。据宁波市话剧团副团长林勇介绍,主创团队集体组织前往张人亚故居参观学习就有三次。印象最深的是今年7月1日党的生日那天,演职人员参观张人亚故居,在张人亚墓前凭吊默哀。最后在张人亚铜像前集合时,发现少了张人亚的扮演者郭为。大家找了一圈,发现他跪在张人亚的墓碑前哭得泣不成声。林勇说,郭为入戏很深,一直在试图与张人亚建立一种情感连接,到了张人亚的墓前,触景生情,百感交集,以至当众痛哭。韩秀一饰演张人亚父亲张爵谦,年龄跨度大,为此他多次前往霞浦张人亚故居转悠,用心体味一位宁波乡绅朴实的家国情怀,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大爱。韩秀一的努力没有白费,他饰演的张爵谦既威严又慈爱,剧中在历数静泉(张人亚曾用名)“四罪”时,他将对敌人的恨、对儿子的爱等复杂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在“骂声”中。韩秀一说,每骂一句,他能感觉到老人的心在流血。每次演到这里,台下很多观众情不自禁为之感动落泪。饰演保长的张楠是宁波话剧团的资深演员,尽管是个配角,戏份也不多,但他十分用心。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先后七次去张人亚故居,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张楠说,保长这个人“刀子嘴豆腐心”,正面人物却要反着演,分寸很难拿捏,对他来说是个挑战。不过,从观众的反应来看,保长这片“绿叶”,很好地映衬了张爵谦的形象。

  通过与国内一流导演、演员合作,年轻的宁波话剧团得到了锤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部大戏的创排,“80后”“90后”演员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话剧团演员丁渝洋在戏中饰演张人亚的B角,他说刚接触剧本时不理解张人亚及其家人的行为,现在他知道了这来自信仰的力量。宁波话剧团副团长林勇说,创排期间,丁渝洋两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守护》演出后,得到业界的充分肯定。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说,一部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话剧必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特定的戏剧环境,二是急剧变化的人物关系,三是突发事件。话剧《守护》完全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李法曾看后说:“这是近两年来我看到的最好的一出戏,是一部很独特的戏,看了之后我非常兴奋。”

  市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说,《守护》还将不断打磨,不断完善,艺术创作永远在路上。

  

标签: 创作;演艺;剧本;话剧团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