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居民家的窗户正对着会所。
“妈妈,吵死了,我们搬家吧!”半睡半醒中,女儿的叫嚷声让吴女士心头一震,彻底惊醒过来。掐表一看,凌晨2点35分。
卧室对面,一条马路之隔的GAGA爵士公馆门口,两醉酒女子正在发酒疯。吵闹声,劝架声,汽车喇叭声交织在一起,在深夜里格外刺耳。
被吵醒的,不止吴女士一家。万科江东府邻近会所的很多居民都醒了,忍无可忍,拨打110。
这样的扰民事,几乎每天都在那里上演:摇曳的霓虹灯,酒醉男女的哭闹声,打情骂俏的喧嚣声,汽车的喇叭声,改装车的轰鸣声,一直要持续到早上6点。日日半夜惊魂的折磨,让居民苦不堪言。
几天前,记者前往江东府通宵蹲点,记录了该娱乐会所外的一幕幕生态。
GAGA娱乐会所为何开业至今几乎都在通宵营业?是哪些人在唱K喝酒?小区居民和长期在那一带打扫卫生的环卫师傅,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通宵营业 记者场外记录一夜缩影
一条划设了单行线的马路之隔,直线距离20来米,万科江东府东侧的几幢居民楼,就紧挨着那家店名叫魅力国际,同时又标识着GAGA爵士公馆的娱乐会所,斜对面还有家名叫海工商务会所的KTV。
19点多 GAGA公馆的霓虹灯闪亮登场,陆续有客人光临。
20点开始 宁徐路热闹了起来,原本划设了单行线的那条路,两边几乎都停了车子。客人驱车而来,喇叭声不时响起。
21点左右 踩着三轮车的摊贩开始出现,做炒面的,卖烧饼的,还有烤肉串的……
22点开始 GAGA会所传出低音炮的声音,海工商务会所那边的歌声也特别响亮。GAGA会所外,多名男子分散在门口和马路上,貌似会所工作人员,指挥车辆停车,后面有车辆来时,总会鸣笛两声,提醒让行。
23点 汽车喇叭声多了起来,会所里出来一拨客人。“车子叫了没”“回去打个电话啊”……酒后的声音特别洪亮。
通过手机上的分贝仪测试,最高分贝数为63,平均在54分贝上下。
次日0点20分 GAGA公馆进出人员开始增加。经测试,最高分贝达70,平均在63分贝左右。
1点10分 来了辆出租车,一群女子跳下车,进入场所。紧接着,几名男子拿着气球,从会所里出来,在会所旁边的阳台上放飞玩乐。气球爆炸,发出嘭嘭的声响,惊动了停在路边的电瓶车,“嘟嘟嘟”的报警声响了起来。此时,最高分贝数达78,平均值也有62分贝。
2点10分 海工KTV那边渐渐静了下来,GAGA公馆的霓虹灯也熄灭了,但不时还有三五成群的人进入会所。
2点40分 一辆出租车停在会所门口,跳下4名女子,摇摇晃晃,说话语无伦次。喧闹声,尖叫声,瞬间音量达81分贝。
3点20分 还能清晰地听到会所里的歌声。改装汽车的轰鸣声突然响起,停在宁徐路的一辆汽车开启油门,呼啸着疾驰而去。瞬间音量也达81分贝。
4点10分 小区一阿姨在散步,记者问她咋起得那么早。她说,吵醒了,睡不着,烦,还不如起来锻炼锻炼。
4点20分 会所里还有低音炮的声音传出。那时候,走出会所的人也渐渐多起来。两女子在门口抱着,尖叫着,“不要你送啊”“我自己会走的啦”……一男子似乎意犹未尽,扯起嗓子又唱起来,瞬间音量竟达89分贝,平均音量也在78左右。
5点15分 叮叮当当的拉啤酒瓶的声音响起,空瓶相撞,声音脆辣辣的。
5点20分 一辆警车驶来,停在GAGA会所旁边。民警进入会所,里面究竟发生了何事,不得而知。
5点30分 警车驶离GAGA会所,大门虽然掩着,但大厅里的灯光依然亮如白昼。
此时,天色已渐亮,打扫街道的两名师傅说,今天生意不算好,这时候基本没人了。生意好的时候,6点多还有人进进出出呢。
国家《城市区域噪声标准》明确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居民们告诉记者,他们以前也向环保部门投诉过,环保部门后来回复说,晚上来暗访过,声音并不大,结果也就不了了之。居民们说,这里的噪声影响不是连续的,也无时间规律,随时都可能出现。环保部门如果来的时间不对,待的时间不长,噪声影响问题当然是感受不到的。
居民们抱怨说,他们就是在这样的通宵喧闹中,遭受着夜夜被吵醒的煎熬。
凌晨,两女子在会所门口发生纠纷,民警前来处理。
夜夜惊梦居民不胜其扰
就在记者现场蹲点的两天前凌晨,GAGA会所门口发生纠纷。居民提供的视频显示,主角为两名女子,高声地相互指责,并来回推搡,周围10多名男男女女,有的围观,有的劝架。几分钟后,警车来了,停车围观的也多了起来,后面车辆很快排起了长队,喇叭声此起彼伏。
吵闹声惊醒了住在江东府3号楼的吴女士。虽然几乎每晚都要被多次吵醒,吴女士还是忍不住骂了几句,然后用被子紧紧地捂住了脑袋。
焦躁无比的她突然听见女儿一声喊叫:“妈妈,吵死了,我们搬家吧!”
吴女士彻底惊醒:5岁的女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不敢想象,长期下来,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小区里被吵醒的居民越来越多,有的索性爬起来抗议,有的则拿起手机视频录像。
吴女士告诉记者,小区东侧的几幢居民楼,同GAGA会所就一路之隔。夜深人静时,楼下的吵闹声就像在耳边。
记者在吴女士家看到,朝东的房间正对着GAGA会所,霓虹灯的灯光透过玻璃窗,直射进房间,伴随着灯光色彩的变化,房间里的光亮也随之变化。朝南的房间,窗户望出去又是海工商务会所,歌声也会穿窗而入。
据介绍,在GAGA会所之前,那里曾是魅力国际KTV,营业时间没那么长,凌晨2点多以后基本上就安静了。大概是去年年初,魅力国际关门了,听说生意清淡。
清净的日子没持续多久,去年7月,这家取名GAGA的爵士公馆开始试营业,居民的噩梦就开始了。
相比于以前那家魅力国际KTV,GAGA会所的客人来得很晚,凌晨一二点都还有人前来,早上6点才散场。吵闹声,汽车的喇叭声,发酒疯的,一直持续到天亮。
那时候开始,邻近会所的居民就没敢开过窗户。他们说,该小区是建成不久的精装修房,他们都知道,搬进新房需要多通风,但即使窗户紧闭,每晚仍然会被多次吵醒,严重影响第二天上班上学。
年轻人尚且如此,上了年纪的居民就更加痛苦。70岁的周阿婆向记者诉苦说,半夜被吵醒就再也难睡着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听到外面的吵闹声,心脏就像被揪住了一样。她原本就有高血压,再这样一折腾,血压越来越高。
居民告诉记者,今年4月份正式开业那天晚上, 10多辆跑车前来助阵,同时发动,一起轰鸣,他们感觉到房子都在震动。据说,警方当晚接到的报警电话有200多个。
开业至今,几乎天天都有人报警。警察来了,稍微有所收敛,可警车一走,一切又照旧。
会所生意好了,夜宵摊接踵而至。炒面的,烤饼的……多的时候有五六家,拥挤在那条原本就是单行线的马路上,车辆通行不畅,堵车后拼命按喇叭。今年夏天,那里还来了家烧烤摊,烟雾缭绕。经多次举报,现在这家烧烤摊总算移走了,但其他夜宵摊依然存在,跟会所的营业时间一样,也经营到天亮。
居民们质疑,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早有规定,凌晨2点后不得继续营业,这家GAGA会所为何能通宵营业?
标榜娱乐新焦点 客人多为女性群体
记者也甚感疑惑,前往那里的究竟是怎样的消费群体,能通宵达旦地喝酒唱歌。
经过多方走访,该会所别于其他KTV的一些背后细节浮出了水面。
居民老王多次深夜被吵醒后睡不着,索性起床到门外观察,时间长了,也看出了一些门道。他说,这家所谓的爵士公馆同其他KTV不同,GAGA这个名字就可略见一斑。
他观察发现,这家会所的客人以女性为主,晚上八九点钟其他KTV客人最多的时候,这里的客人并不多,一般要到晚上11点以后客人才会多起来,不少人甚至凌晨一两点才过来。有居民猜测,她们可能是其他夜场下班后,再到这里来消费的。来得晚,走的自然也就很晚了。
记者蹲点的当晚,便见凌晨2点多还有多名女子进入会所。
老王所说,记者从两名长期在那一带扫街的环卫师傅那里也得到了证实。
“好多小伙子,很帅的。”
记者曾在会所旁边的化妆间看到,坐在那里化妆的,有很多小伙子。
两名师傅说,相比以前,这里现在的生意好多了,每天凌晨街上扫出的垃圾,至少是以前的两倍。记者询问,那当晚为何2点多就关掉了外面的霓虹灯呢?师傅说,那肯定是当晚的生意不是很火爆,所以关得早了点。生意火爆的时候,霓虹灯就关得很晚,有时候到天亮。
查询这家会所微信公众号“GAGA爵士公馆”,内容显示,他们主打的正是男模品牌。在4月20日盛大开业的微信广告上,展示有各色型男,其中还有同性、女孩等暧昧字眼。接下来几个月的微信广告,有很多诸如“空少机长制服派对”“魅力型男机长”“制服型男神诱惑”“型男湿身PARTY”“肌肉型男睡衣派对”等图片和内容。
记者在宁波市企业信用网上查询到,这家登记名称为宁波鄞州魅力银钻娱乐有限公司的成立日期为2012年,住所是宁徐路12号,经营期限至2022年。经营范围为卡拉OK娱乐(凭有效许可证经营)。宁波市鄞州区市场监管局对其核准日期为2017年9月。
针对GAGA会所通宵营业的现象,居民质疑,这不是违反了娱乐场所管理的相关条例了吗?
我国《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每日凌晨2点至上午8点,娱乐场所不得营业。在条例规定的禁止营业时间内营业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
宁波市文广局文化市场管理处工作人员在接受咨询时也明确表示,KTV场所的营业时间,按国家条例执行,凌晨两点之后不许营业。
评论
用“科技+常态化执法”替代突击治噪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被噪声闹得干不了正事、睡不了好觉的滋味,换谁都受不了。如果骚扰到人的噪声没有超标与违法,比如马路边上正常行驶的汽车噪声,那只能选择“忍”;要是被娱乐会所违法通宵营业的超标噪声给害的,那么,除了谴责商家,还该质疑那些担负噪声治理职责的相关部门:是不为?懒为?还是不能?
治理噪声,说难很难:噪声看不见摸不着、全方位无死角扩散;说不难也不难:要是平常就像中高考期间那样严格依法执法,那些娱乐会所又怎敢“冒居民之大不韪”通宵营业,令居民夜夜惊梦?
事实上,不少违法者将每年中高考期间禁止噪声污染的公告,解读成在那个时间段不可以,其他时段“随意”。而相关执法部门在该时段“执法必严”,平常“宽松有余”的做法,相当于“默认”了这种解读。噪声污染事件和投诉之所以“此起彼伏”,较大程度上正是这种运动式执法带来的后遗症。
在科技快速进步的今天,要盯牢来无影去无踪的噪声,解决取证难的问题,应该不再是问题。比如对那些居民投诉多的娱乐会所,完全可以通过安装在线设备的方式实时监控;对于汽车的喇叭声、改装车的轰鸣声,则通过“声控抓拍”等方式固定证据。违规违法的事实一经坐实即严格依法处罚。启动这种“科技+常态化执法”的治噪模式,噪声岂不是能消停一大半?
而娱乐会所经营者,如果既想让顾客尽兴又不吵到居民,同样不妨先用科技手段把隔音措施做到位,如果不做或者做了仍然超标,“科技+常态”的执法应该会很快给居民一个交代。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