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40年印迹 | 构建平安建设“四梁八柱” 平安之光沐甬城
2018年11月29日 08:24:29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黄合

  【事件】

  宁波勇夺平安金鼎(2018年3月)。

  今年3月,宁波成功捧回了我省平安建设的最高荣誉——“平安金鼎”。

  “平安”,四四方方的两个汉字,承载着阿拉老百姓心底最最质朴的期待。

  回首来路,栉风沐雨。宁波这座取自“海定则波宁”之意的城市,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汗水和毅力,正确处理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实现了从“小平安”到“大平安”的跨越。

  构建平安建设“四梁八柱”

  从“平安鼎”“平安铜鼎”“平安银鼎”再到“平安金鼎”,在市委政法委陈列室里,每一座锃光发亮的奖杯,记录着宁波一步一个脚印坚实的“铸鼎之路”。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作出建设平安浙江重大决策,指出要把建设平安浙江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贯穿于加快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过程。

  自此,平安建设从心里口中的期许变成了现实的系统工程,融入了宁波这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

  作为一座人口、产业高度集聚的城市,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中,找到那一个解开“死结”的线头、那一把走出困境的钥匙?宁波的答案,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系统推进”。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手抓“经济报表”,一手抓“平安报表”,始终如一地把建设平安宁波作为第一责任,上下一心构建平安建设的“四梁八柱”。

  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以条为主”的平安系列创建和“以块为主”的平安市、县、乡创建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将各级职能部门牵头组织的系统行业创建活动作为平安建设的“细胞工程”,共同构建了纵横交错、严丝合缝的平安宁波建设网络,为平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顶层设计,重点突破。围绕平安建设的重点难点,我市专门建立“基层规范化组织体系、清单化权责体系、法治化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网格化工作体系、信息化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多元化矛盾调解体系、制度化保障体系”等八大体系,形成一整套常态化的机制办法。

  乡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全面深化网格化管理、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继市委作出《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决定》后,一系列配套文件在基层落地开花,构建了我市独具特色的“1+X”社会治理体系。

  汇小平安为大平安,“平安宁波”这座大厦更加宏伟坚实。

  创新社会治理“与时俱进”

  一线走访、发现问题、掌上输入、协调解决……作为江北区中马街道“25号网格长”,葛志欣会定期出现在大街小巷,化身互联网里抓取信息的“爬虫”,第一时间发现街头巷弄中的盲点问题,帮忙化解居民的“心头堵”。

  “人在网上走,事在网格办”,这恰恰是宁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方法的一个缩影。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是日益复杂的新问题和愈加突出的新矛盾。新时代需要新解法,面对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提出的新诉求,执政者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探索和立足现实的实干担当。

  解放思想,向深化改革要红利。我市统筹实施乡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将派驻机构考核权重的60%交给乡镇(街道)和群众。如今,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统一建成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全面建成“一中心四平台”和实体化的综合指挥室,条块融合、力量整合,打造更加扁平、高效的机构体系。

  问题导向,向网格化要潜力。我市在网格化的基础上,探索“网格党建”和“全能社工”模式,全面实现资源整合、多方协作、多网合一、一网联动,做到有事让群众知情、让群众商量、让群众评判。仅2017年一年,网格报送事件就达98.3万件,办结率达99.63%。

  防患于未然,向风险评估要稳定。宁波率先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创新重点项目,建立起党委政府主导、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第三方积极参与、专家队伍评审把关、维稳部门督导考核的运行机制。2012年至2017年,我市开展相关评估4230项,其中暂缓实施100项,停止实施14项。

  “互联网+”,向信息化要能力。我市建立全市统一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和云数据库,形成标准化共享平台和信息采集终端,把延伸到村(社区)的20多个部门的信息系统整合起来,通过“业务数据+标准地址+地图坐标”的关联模式,使虚化的信息实体化、可视化,让数据全市共享。

  在探索创新中不断提升,这份社会治理的考卷答得更有底气。

  推进全民动员“共建共享”

  翻开宁波平安建设的历史,那就是一部群众不断积极参与、平安意识不断提高的编年史。变“政府独唱”为“社会合唱”,人民群众不仅是平安宁波的受益者,更是平安宁波的建设者。

  半个世纪前,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从浙江走向全国,成为平安建设的一大利器。

  半个世纪后,在交错融合的互联网时代中,在利益多元的社会背景下,“枫桥经验”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是扎根基层、沉在一线的实战作风。

  无论在乡村还是在社区,无论是海岛还是山区,每个人都是平安建设“主力军”中的一员。目前,27万多名平安志愿者扎根在全市各地,支持和参与治安巡逻、风险防控、矛盾化解等工作,成为党委政府的“千里眼”“顺风耳”,筑起平安建设全民动员时代的“铜墙铁壁”。

  如何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我市创设多元调解机制,建立了消费、交通、医疗、物业、教育等多个行业性专业调委会。通过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律师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我市成立全国首家市级诉讼(调解)服务中心,近两年各类调解组织共调解矛盾纠纷20.1万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9.1%。

  如何做好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新文章?我市全面推进“村民说事”制度,充分释放共享共建带来的制度活力。“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项目获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交通事故纠纷、医疗纠纷和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模式成为“宁波解法”……一系列发轫于宁波的创新经验,覆盖我省,走向全国。

  对于每个市民来说,平安都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底色。对于宁波来说,人民群众对于平安宁波的认可,就是对这座城市最大的肯定和赞许——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6.14%,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社会安全方面得分排名位列全国前三……

  平安建设,是份永远得不到满分的试卷,唯有久久为功,方能砥砺前行。

  

标签: 平安;宁波;调解;治理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