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宁波帮先贤叶澄衷建起第一个国人开办的新式学堂——澄衷蒙学堂
2018年,已经走到最后一个月份,对于宁波而言,今年冬天真的不太冷。
刚过去的一周,宁波因两件慈善公益故事被各大媒体报道。化名“顺其自然”的爱心人士已连续20年向市慈善总会捐款,总额超过一千万元,几乎同时,一位常出现在白鹤、黄鹂小区附近的流浪汉通过派出所民警,向学校捐款一千元,还特地强调:钱是正规的。
一千万与一千元,虽然数额上相差巨大,可其中包含的爱是共通的。
本期副刊,将翻开尘封已久的历史和文献,把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慈善故事讲一讲。
封建时代
宁波义人救济乡里
在古代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往往殃及面甚广。因此,古代赈灾就成了慈善主要途径。
元代,宁波慈溪有一位心地善良的义人,名叫童金,家中富裕,其本人也颇有才能。
因元代是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童金在仕途上并没有很大建树。曾担任过只有八品武官的进义校尉。回乡后,金童对自己用度苛刻,把家财用于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建立义塾,不惜重金请来好老师给孩子们教书。元大德年间,慈溪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粮食绝收,百姓生计陷入绝境。金童慷慨地把自家积蓄的粮食全部拿出来赈灾,使乡亲们免于饥饿。
北宋末年,宁波(当时称明州)有一户曹林公,也是颇为富有,且乐善好施,以“仁厚善施”帮助有需要的宁波父老。受林公影响,他的女婿袁垌也对慈善非常上心,以自己拥有的财富和影响力扶危济困,名声很好。
两宋期间,宁波另一名门望族楼氏也出了好多义人,以南宋大臣楼钥为例子,他的叔祖母张氏自己的日子过得很节约,一旦有人登门求助,她就帮忙请大夫、买药,如果不幸去世,就帮忙定制棺椁,送逝者最后一程。楼钥的大哥楼锡也是疏财尚义,但凡有登门求助的,肯定给予救济,从不推脱。有时候哪怕自己日子不好过,也想办法先解决他人困难。
至于宁波人颇为熟悉的西门袁氏代表——宋朝政治人物、教育家、哲学家袁燮,他不仅是个慈善家,还自己想出了一套慈善制度。袁燮当官长达20年,他发现每当遇到灾祸,总有贪官想着发灾难财。于是,他发明了救灾地图,将管辖之地以保为最小单位,把保内居民的人数、田产、山路、水路画成地图,详细统计后再层层上报。因此一旦发生灾祸,就可以通过地图第一时间搞清楚状况,在赢得救灾时间的同时,更断了贪官想在中间牟利的企图。
宁波慈善家李善祥
抗日战争期间
宁波慈善家战火中保全父老
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在这漫长的14年期间,日寇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苦难。
在这国难当头的日子,宁波慈善家还是想尽办法,尽自己所能救助父老乡亲。出生于宁波小港的唐爱陆就是代表,生在北仑戚家山街道的他,在清朝末年考中了秀才,不过很快就被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所吸引,加入同盟会。1928年,唐爱陆回到家乡宁波,办小学,修公路,那时的他充实而又快乐。
全面抗战爆发后,唐爱陆组织起了小港抗敌后援会、救护队等救亡团体。1940年7月,日寇第一次在镇海登陆,并在当地大肆烧杀抢掠。为了救助苦难的乡亲们,唐爱陆就近设立难民救济所,日寇暂时撤走后,他又在附近寺庙建起了难童教养所,收养孤儿数百人。
抗战爆发时,唐爱陆已是七十高龄,以他的地位和财富早可以转移到内地躲避战火,可他放不下宁波的父老乡亲,更放不下那些孩子们。1941年,日寇再度登陆镇海,眼见大势已去,唐老先生不顾自己安危,将难童送到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安置,一切安置完毕才离开家乡,前往内地。
与唐老先生同为宁波小港人的李善祥,更是被誉为“中国苹果之父”,早年在东北锦州创业时,就筹集善款30万元,救济因火灾而流离失所的当地百姓。1937年,宁波发生霍乱,1940年浙东发生饥荒,都有他奔忙的身影。
1941年,宁波的大门彻底被日寇打开,李善祥带领着一批能够走远路的难民向大后方撤退。逃难的日子不好过,可李善祥还是想办法出资组建流亡乡人接待处,收容更多需要帮助的难民。如今,李善祥创业的生生果园遗址已被列入锦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锦州紫荆山旁还有一块“大善人李善祥”的石碑,记载着他的慈善事迹。
近代中国金融界代表人物宋汉章,同样也是一位大慈善家
宁波慈善大爱,已惠及全国乃至海外
宁波慈善家们的爱,不仅是关爱宁波家乡的父老乡亲,更是通过宁波帮这个团体,将大爱惠及到全国。
1906年,上海华洋义赈会设立,这个专门用于应付不可抗灾难而成立的慈善机构,在当时全国范围都很有影响力。1920年,上海华洋义赈会正式成立大会举行,放眼望去,会里宁波人撑起半边天,会长是宁波帮领袖朱葆三,余姚人宋汉章担任经济董事,在前期募得的四十多万元善款中,宁波人认捐的就超过百分之三十五。
随着上海华洋义赈会的成立,以各省名义建立的义赈会纷纷成立,而宁波人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1913年,一场波及中原、华北的大旱灾爆发,当时清王朝的终结宣告了2000年封建时代的结束,而民国又刚刚成立才一年多,整个国家在一片动荡中。旱灾发生后,大批难民逃荒到武汉汉口,天下之中的武汉一下面临着巨大压力。这时,镇海人史晋生发声倡议,带头组建华北义赈会,带头募捐善款50万元,用于救济流落到汉口的各地难民,在他的呼吁下,各方积极捐款,灾民们终于有了生机。1937年8月,山东菏泽地区发生大地震,上海华洋义赈会再度出手相援,帮助灾区同胞度过最困苦的日子。
宁波人的善举不仅限于国内,早在上世纪20年代还曾出国救援。
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特大地震,造成15万人死亡,200万人无家可归。灾难发生后,协济日灾义赈会会长朱葆三、余姚人宋汉章、镇海人方椒伯先后垫付善款6万多元。义赈会购买大批粮食运往日本,并派出专员前往日本帮助日本救灾。
从古代本地慈善义人救助乡里,到抗战时期,家国危难不忘父老乡亲,甚至在内忧外患的民国就已经远赴东瀛救灾,慈善,对宁波人而言或许真的是一种深入基因的本能。
当我们再度回顾这些沧海之一粟的慈善故事,或许就能明白,“顺其自然”们为何会出现在宁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