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君、章亚萍夫妇正在向市民发放“平安镇海”宣传册。通讯员 贾默林 摄
近日,63岁的刁伟伦和61岁的江幼兰夫妻正式加入镇海区蛟川街道银凤社区的“夫妻档”志愿者服务队,成为这支队伍的第11组成员。
“组队”5年,这支队伍不算庞大,却挺有特色:以夫妻为单位加入,在平时的志愿服务中也是“夫妻搭档”。这支队伍的组建和发展,不仅是对志愿服务方式的创新尝试,也让参与其中的志愿者收获了更多理解。就像队员徐惠君说的:“不仅让志愿服务变得更轻松,还加深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
公交车站的“经验交流”
说起这支“夫妻档”志愿者服务队,不得不提到刘达钧和岑秋花夫妻。
80岁的刘达钧原先在司法部门工作,有30多年的基层调解经验。落户银凤社区后,他发挥余热,成了社区里出名的“金牌调解员”。76岁的岑秋花也是社区志愿者,但原本并不从事调解工作。2013年,外孙女出生,刘达钧一边帮着岑秋花照顾女儿和外孙女,一边仍坚持参与调解工作,忙得不可开交。
心疼刘达钧的奔波,岑秋花主动提出,参与到调解员的工作中来,跟他“轮班执勤”,“我照顾女儿时,他就去忙调解;反过来,就把调解工作交给我。”
从银凤社区到位于镇海九龙湖的女儿家,坐公交车要一个多小时。公交车站成了夫妻俩交流调解心得的地方:“最近你调解的案子遇到啥困难?”“这些细节你要格外留意”……
“一定要帮我把这个案子调解好哦”也是夫妻俩彼此叮嘱得最多的一句话。
最初只是“关心老头子”
“通过刘达钧和岑秋花夫妻俩的举动,我们感觉到‘夫妻档’在志愿服务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银凤社区党委书记周光瑞说。
与刘达钧和岑秋花夫妻俩相似,不少志愿者刚开始选择加入这支队伍,多是出于对家人的关心。63岁的王兰芬也是其中之一。
王兰芬的老伴、74岁的柯根才曾是水琚王村的专业水电维修员。一般的线路检查、水电维修对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退休后,柯根才闲不住,成了银凤社区公益维修队的骨干。谁家有电器要维修,又或者电路有问题,他都是随叫随到。
“我不懂电工,加入维修队,纯粹是因为关心老头子。毕竟他年岁大了,有时候他一个人去维修,我也很担心,在旁边看着也好。”王兰芬说。一开始,王兰芬也只是打打下手。时间久了,两人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有时,柯根才甚至不用说话,王兰芬就会递上相应的工具。
“看他们夫妻俩维修也是一种享受。”有居民这样打趣道。
去年12月的一天晚上,社区李翠菊老人家中突然断电。一片漆黑中,老人又急又怕。柯根才夫妻俩接到求助电话,冒着小雨赶到老人家中。王兰芬负责照明,柯根才负责维修。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线路排查,终于排除了故障。
如今,柯根才被推选为社区公益维修队的队长,“承包”了社区独居、高龄老人的水电维修。看到老人们脸上露出的笑脸,王兰芬有了成就感。
“夫妻档”志愿者多志趣相投
组队5年,“夫妻档”志愿者服务队发展了11对夫妻志愿者,平均年龄55岁以上。从数量上看,这支队伍的规模并不算庞大,发展速度也算不上快。
“这支队伍的组建比当初设想的要困难很多。尽管是朝夕相处的夫妻,可要志趣相投,同样热心公益、乐于助人,而且还能吃苦耐劳,并不容易找。”周光瑞感叹道。
75岁的赵金发和70岁的陈珍珠夫妇,就是志同道合的一对。夫妻俩主要负责社区的清洁卫生工作。去年年底的一个雨天,陈珍珠在捡垃圾时不慎滑倒,导致右臂骨折。
没想到,仅休息了几天,陈珍珠又出现在清扫卫生的第一线。社工们不忍心,纷纷劝她回家静养,可她却说:“右手臂受伤了,左手臂没事。拿不了扫帚,我还可以用手捡。”
社工们原本还想让赵金发劝劝陈珍珠。没想到,赵金发不仅不阻止,还完全支持陈珍珠,两人相互搀扶着将社区的清洁卫生“进行到底”。
“夫妻间思想上有默契,有时一个眼神就能心意相通,大大提高了志愿服务的效率。”周光瑞说,这也是当初决定成立“夫妻档”志愿服务队的重要原因之一。
每次听完妻子劝 总能“满血复活”
周光瑞说,当初决定组建“夫妻档”志愿者服务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志愿服务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或挫折,夫妻俩在同一个岗位上,更能相互体谅、理解、劝解、分担。
对此,63岁的徐惠君和61岁的章亚萍夫妻感触颇深。他们是“夫妻档”志愿者服务队中的文明督导员和调解员。徐惠君说,平时调解中,难免会遇到正在气头上的调解对象态度差、说话不好听等情况,有时自己会被“怼”得格外难受,“我也是普通人,辛辛苦苦帮助别人,到头来还要受委屈,心里难免感到憋屈。”
碰上这种时候,章亚萍总会在一旁耐心安慰、劝解。看徐惠君不再那么生气,她还会指出他在调解工作中忽略的一些细节。
“夫妻搭配,不仅让志愿服务活动变得更加轻松,而且夫妻同心解决一件事,也加深了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徐惠君说,每次听完章亚萍的劝,他总会“满血复活”。
5年的发展也证明,参与到这支队伍中来的“夫妻档”志愿者,因为有了共同的兴趣和“事业”,彼此的感情也更加融洽。
“夫妻档”唱出幸福生活
随着志愿者人数的增长,这支队伍提供的志愿服务,也从水电维修、矛盾调解等向文化项目延伸。
70岁的张兆德和68岁的赵新娟酷爱音乐,是这支队伍中的文艺骨干。
银凤社区有不少拆迁安置入住的老人,平时也没什么爱好,多聚在楼下聊天。“晚年生活其实也可以很丰富。”张兆德和赵新娟一合计,于2014年组建了“天籁合唱队”。刚开始,响应者寥寥,且多是零基础,跟不上节奏、自顾自发挥是家常便饭。张兆德和赵新娟没有放弃,坚持每周三下午教授队员们歌唱基础、乐理知识。经过不断学习、磨炼,合唱队的水平迅速得到提高。
2016年10月,这些习惯了拿锄头,从来没穿过晚礼服、登过大舞台的队员,作为特约代表参加合唱比赛,以一曲《天路》获得银奖。
经过4年多的发展,张兆德和赵新娟领衔的“天籁合唱队”已经从最初的几人壮大到现在的50多人,而且中途没有一人退出,每周三也被队员们定为“社区歌唱日”。
用张兆德的话说:“幸福是干出来的、活出来的,现在的美好生活要用歌声大声唱出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