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悲剧本可避免 宁波11岁男孩身高恐难突破160 一家人痛哭
2019年02月21日 14:50:50 来源: 中国宁波网

  在市妇儿医院内分泌科,11岁的冬冬(化名)是近来最让该科主任张建萍医生心痛的一个患儿,“这个孩子可以明确诊断是矮小症,如果不治疗,最终身高估计最多也就160厘米。”

  记者昨天从市妇儿医院内分泌科门诊了解到,2月中旬以来,因矮小症、性早熟等问题到该院就诊的孩子越来越多。张建萍呼吁,3岁起,家长就应该为孩子的身高建立档案。

  案例

  11岁男孩最终身高恐难突破160厘米

  11岁的冬冬目前身高138厘米,比标准矮了10厘米,骨龄却已经有13岁了。“这个孩子可以明确诊断是矮小症,如果不治疗,最终身高估计最多也就160厘米。”张建萍说,即使治疗,效果也不会很理想。

  听到这番话,冬冬妈妈当即大哭,爸爸不住地叹气,冬冬大致明白大人们是在说自己以后长不高了,也开始抽泣,诊室的氛围很让人难过。“都是我们的错,要早听医生的话就好了。”妈妈哭着说。

  原来,早在3年前,冬冬去其他医院看过,当时冬冬比同龄人就矮了约10厘米,骨龄落后一年。经检测,是体内缺乏生长激素,医生建议立即打生长激素“追长”,冬冬父母表示“回去想一想”。

  “老人们都说,有些男孩子小时候矮,发育慢,上了初中、高中就噌噌开始长。加上当时冬冬骨龄比实际年龄小一年,我们以为他也是这样。”冬冬妈妈回忆说。

  一晃就是3年,3年间,冬冬一直没有“噌噌开始长”的迹象,而且最近几个月,冬冬妈妈发现,冬冬好像开始发育了,心怀疑惑和担忧,就带着冬冬再次走进医院。

  张建萍说,缺乏生长激素的孩子在青春期前注射生长激素效果是最好的,因为青春期前的治疗相对单纯,没有性激素的干扰,生长激素可以发挥最大的功效。

  “这个孩子如果3年前开始治疗,我有信心让他最终长到170厘米。”张建萍说,可一旦开始发育了,治疗就变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注射生长激素虽然仍旧能促进生长,但效果已经没有那么好了;另一方面,生长激素会反过来加速身体发育,进一步透支孩子本就告急的生长潜力。

  “医生需要反复盘算,怎么才‘划算’,家长也会权衡,到底值不值。”张建萍说,而且治疗费用很高,3年下来大概需要20万元,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比较沉重的负担。

  现象

  患矮小症、性早熟和肥胖症的孩子越来越多

  据了解,患矮小症、性早熟和肥胖症的孩子越来越多。2月以来,到市妇儿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孩子大幅增加。粗略统计,最近一年到该科预约检查的患儿中,有近千人被诊断为矮小症、性早熟以及肥胖症。“还有许多患儿没有坚持治疗或是确诊后就‘失联’了,有可能根本没有治疗,因此,实际的患儿人数远不止这个数。”张建萍说。

  冬冬是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矮小症。据介绍,门诊中,更多的患儿则是吃出来的问题。有个7岁女孩,每餐无肉不欢,结果早早发育,根据目前她125厘米的身高估计,其最终身高可能只有154厘米。

  张建萍提醒,大部分孩子是本身就有性早熟的易感基因,加上吃得太好、太偏,营养过剩、营养不均衡,引发了性早熟,最终导致身高不理想。

  呼吁

  家长要及早为孩子建立身高档案

  “父母双方都不高,孩子是不是也长不高?”这是许多家长的疑问。

  张建萍表示,从遗传来看,男孩的身高是父母身高的平均值加上6.5厘米,女孩的身高是父母身高的平均值减去6.5厘米。此外,无论男孩女孩,都可能在上述数据的基础上再增加或减少5厘米。比如说,父亲身高170厘米,母亲身高160厘米,儿子的身高上限是176.5厘米、下限是166.5厘米,女儿的身高上限是163.5厘米、下限是153.5厘米。

  “但这只是理论,临床上突存上限或下限的大有人在。”张建萍说,自己有一个亲戚,她本人157厘米,丈夫166厘米,两人的儿子按说最多也就173厘米,结果这个孩子长成了181厘米的大高个。“这个孩子我是从小看他长大的,没别的,就是爱运动、爱睡觉、不挑食。喜欢各种运动,经常打篮球、羽毛球。每天晚上9点肯定上床睡觉,父母也没有逼他挑灯夜读。不挑食,鱼肉蔬菜米饭都爱吃,胃口也不错。”

  张建萍呼吁,家长要从小关注孩子的身高,3岁开始就可以建立档案了,方法很简单:非青春期3个月量一次身高,青春期1个月量一次身高,制作成生长曲线图随时监测,这样就能及早发现异常。一般来说,与标准差距在5厘米以内的,没有病理性因素的,可以再观察观察,差距一旦达到10厘米,就一定要彻查原因并对症治疗。

  一般来说,非青春期,男孩女孩一年可长6厘米;青春期,男孩一年可长9至11厘米,女孩一年可长8厘米。如果达不到这一数值,家长也要尽早带孩子去看。

  宁波晚报记者童程红 通讯员马蝶翼

  快评

  如果3年前家长在朋友圈读到过专家建议……

  惋惜之余,我不禁想到,如果这名11岁男孩的家长,3年前就在朋友圈里读到过专家“要及早为孩子建立身高档案”的建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孩子的“长势”或许会是另一个样子。而3年前,微信早已风靡大江南北,很少有不刷朋友圈的中青年人,那为啥这些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科学建议,没有被家长“捕捉”到呢?

  近年来,既权威又可读的科普书籍本来就不多,微信的普及让科普书的读者更少。在这种态势下,通过微信等新媒介传播包括孩子生长规律在内的各类科普知识,效果很可能事半功倍。可惜这个阵地上科学成色明显不足,各种段子、鸡汤、食品谣言等充斥其间,要想让家长从朋友圈中读到专家的科学建议,难度不亚于“沙里淘金”。

  微信朋友圈这块阵地,科学的内容不去占领,就会被伪科学和庸俗霸占。你还别说,尽管那些鸡汤似是而非、谣言破绽百出,在趣味、抚慰、欺瞒等方面却颇有一套,有的转发率还颇高,导致“鸡汤喝得众人醉,直把忽悠当翡翠”。

  因此,想方设法让趣味性高、可读性强的科普内容占领更多的新媒体“地盘”、吸引更多的“低头一族”,应该成为当务之急。科普作者、相关部门乃至整个科学界都可以有所作为。这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减少悲剧发生的效果,或比出版更多的科普书籍还好。宁波晚报胡晓新

标签: 身高;矮小症;治疗;患儿;生长激素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