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绵柔春雨后,浙东平原的泥土地生机勃勃。慈溪市坎墩街道都市农业生态园半岛花卉农场的30多亩地里,月季、绣球花迫不及待地绽出了新蕾。马上就是卖花好时节,三十出头的农场主陈速超的心情比花还急,一大早就在大棚里忙着修剪花枝。
陈速超念完大学贸易专业后,2015年下决心当上了“职业农民”。一年四季田间地头伺候,脸被日头晒得黝黑,但他这个农民当得别有新意:花苗、肥料、泥炭土、花盆、包装盒等“原料”几乎都是网购的。
因为被知识“武装”过,他种田也透着知识味儿:为了减少快递成本,尽量让盆栽土轻量化;根据每月线上销量统计,迅速淘汰掉“冷门”品种……
有知识就是不一般。半岛花卉农场当年就实现盈利。去年一年,更是卖出了6万多棵盆栽花卉,销售额近200万元。“利润将近对半。”陈速超眉眼间的笑意藏不住。
“全市通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有1000多人,其中三成以上是大学生涉农群体。”慈溪市农业农村局人事科教科科长沈群超介绍,这里面有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共同的特点是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慈溪是百强县,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推进,当地大量农民“洗脚上岸”,也带来了土地怎么种、农民谁来当的新问题。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培训授课、免费推广等手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成为当地破解难题的一项探索。“在我们都市农业生态园、大学生农业众创园、青创农场‘三园合一’的3000多亩土地上,政府提供农业配套设施,大学生拎包即驻。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的特色园正在成片崛起。”慈溪坎墩街道团委书记鲁仲凯说。
“农产品也要调结构,否则容易碰到发展瓶颈。”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胡晶金既是大学生农创客,也是继承父辈产业的“农二代”。“我父亲那一代农民种蔬菜靠规模,利润不高。我用品质拉住客户,用定制化服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胡晶金说。
慈溪涌现出这些很不一般的农民,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到位。土地流转、农技服务等公益性服务,农业保险、创业贷款等社会性服务,都可以在家门口的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解决。知识多、政策好、服务到位,结果自然不一般:新型职业农民办的1000多个家庭农场,亩均产出要比普通农户高30%以上。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