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来到,余姚乡村田野生机盎然,已是一派奋进勃发的实干场景。为建设美好家园,余姚坚定地迈出乡村振兴的大步子。
初心不改,锚定方向。一年来,余姚全市锁定高质量、高水平,坚持走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形成了“党建带动、示范促动、项目推动、全民联动”的好格局。余姚市委主要负责人说,余姚坚持把乡村振兴摆到优先位置来抓,高水平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高质量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宁波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前列贡献更大力量。
如何率先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余姚部署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全域乡村规划提升、全域美丽建设提升行动等十六大行动,加快推动产业、生态、文化等六大振兴,力争在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走在全国最前列、争当全国排头兵。该市制定了《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余姚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具体部署,指导当地各部门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余姚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有力。2018年,余姚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跃居全省第二,城乡居民收入比1.69∶1、居宁波首位,并获推省乡村振兴工作优秀市。
素养提升强队伍
宝贵的革命传统是余姚宝贵的精神财富。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作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中共浙东区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浙东银行、浙东报社等旧址。
走得再远,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成就再辉煌,也不能忘记曾经的奋斗。多年来,横坎头村致力于红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坚持把光荣传统发扬好。
与此同时,横坎头村所在的梁弄镇提出打造“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全国乡村振兴样板镇、新时代党建样板镇”“三个样板镇”的发展目标。
“红色文化内涵、绿色生态产业、古色历史风韵、金色发展引擎、蓝色智慧经济”,梁弄镇以打造“五彩梁弄”文明示范线为引领,促进老区乡风文明建设。通过近三年时间的打造,一个集文化、文明、生态、产业、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文明综合体已全面建成。梁弄还开展全民素养提升轮训,引导全民形成向上向善、崇文崇德的文明风尚。去年,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被评为“中国好人”,横路村村民陈君传被评选为“浙江好人”。
这几年,余姚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作为领航乡村振兴的突出重点来抓,制定出台“四明红锋”三年行动计划,培育村后备干部536名,累计建立“前哨支部”1113个,着力建强基层“指挥所”、打造过硬“主心骨”。余姚安排每名市级领导联系一个重点村进行督导,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实绩比拼,实施乡村振兴全民“一起来”专项行动,动员42家企业结对38个村消薄增收,全面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村民说事等机制,推动全市上下共建共治共享,“道德银行”做法在全省推广。
去年,余姚马渚镇斗门村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党建主题文化田园。借乡村振兴东风,斗门村大力推行各项新农村发展举措,为村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部分村民进城进厂导致土地荒废的现象,斗门村成立了鸿炜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300多亩土地由合作社统一耕种,通过分粮、分红等形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绿色发展优产业
“红色旅游带动绿色农业快速发展,去年樱桃卖到七八十元每公斤。根据交警部门的监测,去年秋天,四明湖红杉林景点,一个周末的车流量超过1.7万辆车。”梁弄镇党委书记何张辉说,去年全镇农家乐出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已超过80家,比前年增长40%,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去年,梁弄镇会议培训产业实现大发展,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与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研讨会、第十五届世界精武武术文化大会、全国老促会第十二次会长座谈会、CHINA100山地越野系列赛等全国性会议和活动在梁弄举行。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是余姚人的共识。梁弄镇横坎头村村民任明娅一家就是一个例子。去年4月,任明娅主动关闭自家的灯具加工作坊,转产开出了一家“初心私房菜馆”。
“我们的作坊与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就隔了一条马路,噪音、废水都会影响景区环境。”去年4月,她投入30多万元重新装修开起了这家私房菜馆。“在我们家,我老公、公公和小叔子都是党员,党员之家更应该带头守护红村环境。”任明娅说。
小作坊转型私房菜馆,任明娅也迎来了事业的新起步。由于紧靠景区,区位条件优越,“初心私房菜馆”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平时周末能有近4000元的收入,最多一天做到了17000元。”任明娅笑得爽朗,小小餐馆带给她自足的幸福感,“手头有活钱,心里更安心了。”
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梁弄全镇酒店餐饮、农家乐、特色美食等配套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全镇接待游客1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2%、25.7%。
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讲好红色故事、发展绿色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投资32亿元的‘山水绿活’项目开工建设,投资6.5亿元的希望的田野·横坎头田园综合体和投资300亿元的金影像文化产业城签约,浙江四明山新希望绿领学院挂牌。”何张辉介绍,这些重大项目将更好地把梁弄镇和横坎头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打好绿色发展牌是余姚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这几年,该市认真践行“两山”理念,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3个三年行动计划,新完成乡村绿化美化4477亩、森林质量提升2450亩,四明山区域获评“全国气候休闲胜地”“中国天然氧吧”。
在精心呵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着力打开“两山”转化通道,深化实施四明山区域农民精准帮扶三年行动,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位一体”农合联等改革,狠抓农旅融合、农业提质、项目招引,积极培育榨菜、茶叶、杨梅35亿元绿色产业集群,精心打造四明山绿色发展带,引进新希望田园综合体等高端项目45个、到位资金24亿元,引入树蛙部落等优质民宿农家乐34家、新增银宿级以上4家,乡村旅游营业收入7.5亿元、特色农产品销售突破120亿元,带动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19.9%,老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3%。
同时,余姚着力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以一村一品为追求,统筹抓好四大革命,深化“安居宜居美居”行动,新(改)建农村厕所774座,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绩效综合评估位居宁波第二,8个第二批“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单位通过初验,各村镇新获得美丽建设相关荣誉101个,其中省级以上52个。
立足优势全面推
高高的山岗上,一幢幢风格独特的度假别墅拔地而起,屋外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屋里装修考究温馨舒适,这就是位于余姚市四明山镇棠溪村的台商投资项目——鸿禧山庄,一家正在建设中的高端度假酒店,总投资达2亿元,是目前四明山镇单体投资额最大的产业项目,去年该镇又喜获“森林中国·发现森林文化小镇”称号。“山庄力争今年开门营业,它的落户,不但能推动棠溪村旅游产业,还能带动村民就业和民宿、农家乐发展,以及促进土特产销售,为棠溪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注入强大动力。”棠溪村党支部书记唐建新介绍。
棠溪村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走乡村振兴之路。该村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古建筑,其中以建于清代的唐氏墙门为代表的5个老台门至今保存完好,村里正计划进行适当修缮和开发,使之成为村里独特的旅游资源。该村通过招商引资,投资1000万元对村里一座废弃校舍进行改造,结合旁边的千年古树群,打造独具山村韵味的精品民宿,有几户村民已开始经营农家乐,生意红火,棠溪村旅游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以横坎头村为样板,典型引路把乡村振兴的经验推向全市,力促所有乡村同步奔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余姚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打造横坎头样板村,坚持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成立工作组聚力抓好7方面74项重点任务,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实现新的进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8万元、实现翻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280元、增长13.5%。
作为全域样板的梁弄镇正在加快推进“山水绿活”四明山时光小镇等35个项目,推动“红色智慧”全国特色小镇建设步入快车道,“五彩梁弄”文明示范线亮相第十三届北京文博会。
全域推广样板村镇经验,余姚出台38个乡村振兴配套政策,安排34.8亿元专项资金,撬动人才、资本“上山下乡”,982名大专以上毕业生、136名姚商乡贤、18亿元浙商姚商资金涌向乡村振兴,并成功承办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与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研讨会等重大活动,进一步集聚了资源要素,形成了联动效应。
在样板效应带动下,余姚大隐镇云旱村走出了乡村振兴坚实步伐。该村多方筹措资金,修通了村里的断头路。村党总支书记洪湖介绍,一条通往云溪寺的第二通道修建,涉及多户村民的征地还有不少拆迁任务,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这些都是值得的,这条路对于盘活旅游资源至关重要。”洪湖说,这条路把两侧的旅游点都串了起来,有君子兰基地、铁皮石斛基地、桃林、杨梅基地等,终点则是云溪寺以及梅坑水库。
目前,大隐镇和云旱村已经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将着重突出隐居文化和禅文化,依托现有资源,打造一系列的特色项目和产品,布局“一带、两道、四区”,包括禅隐文化景观带、云旱溪骑行道、虞喜登山道、禅耕休闲区、禅意民宿区等。
根据规划,云旱村沿着云旱溪自上而下分为生态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眼下,三个区块正由点到面不断成长中。“围绕这三个区块,云旱村将紧紧抓住基层党建的‘红线’,生态保护的‘绿线’以及集体经济发展的‘金线’,编织起乡村振兴的梦想。”洪湖说。
今年新年伊始,余姚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道德银行”建设工作,围绕党员教育服务、“道德银行”建设、公益组织管理、志愿服务管理、网络文明传播、文明示范线管理、“文明一起来”创建等“七进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不断优化道德环境,大力弘扬时代新风,着力打造全域化高水平文明之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