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骨折治疗,大到开颅手术,都会用到起固定作用的骨钉。这类医疗器械大多用钛合金或不锈钢制成,患者康复后需要二次手术将骨钉取出。如今,借助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这种传统的诊疗方式正迎来颠覆性的改变。
“我们最新研发了一种可降解且降解速度可控的生物医疗器械,将为患者彻底免除二次开刀的痛苦。”昨天,项目承担单位、宁波宝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赵卓伟告诉记者。
赵卓伟专注于医疗器械行业多年,据他介绍,在可降解骨钉这个数百亿级医疗市场的背后,是一场全球性的“科研之争”。目前,美国已研发了一款用蚕丝蛋白制成的骨钉,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研究人员、日本多家科研院所也开始了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不过,现有的生物骨钉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尚未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以日本最新研发的生物骨钉为例,这种材料降解速度过快,在病患恢复初期无法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而在恢复后期又很难完全被人体吸收。”赵卓伟说。
从材料出发,宝亭公司科研团队与小小的骨钉较上了劲。在千百次试验后,团队从天然动物骨骼中得到启发,加大天然骨成分,降低聚合物的用量,最终得到了最新一代高性能生物降解复合骨钉雏样。
用这种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特殊“钉子”,能在病人骨骼痊愈后降解并被人体吸收。无论从康复时间、医疗成本还是环保效益来看,最新一代高性能生物降解复合骨钉都更胜一筹。
“如今,我们面对的难题是,协调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使其匹配人体骨组织的再生过程。”赵卓伟告诉记者,宝亭生物科技公司联合四川大学、宁波大学等单位,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在理论上和实验室阶段均已论证了这项技术的可行性。
“我国医疗器械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占全球市场的15%到20%,而‘中国制造’仅占4%。生物可降解新材料的成功研发,有望让‘中国制造’进军百亿级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未来的三年到四年,赵卓伟团队将在优化高分子材料结构设计、功能完善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临床转化,争取尽快以高性能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替代传统医疗器械。此外,该团队还将联合科研院校,研发“新型可降解肋骨骨折环抱器”“注射型复合骨水泥”等多种生物可降解、可吸收骨固定医疗器械产品,致力于以更优的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造福全人类。
新闻链接
“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前沿技术”隶属于“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的“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专项。到2025年,全市将在智能诊疗与康复装备、医学与公共卫生检测、生物医用材料与介植入器械、生物医药等领域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一批国际“并跑”或“领跑”的重点产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