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将枯萎的花朵准确地投入了厨余垃圾桶。宁波晚报记者滕华摄
【编者按】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里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的又一次浪潮,将是垃圾革命。能否做好垃圾分类这件“最难推广的简单工作”,检验着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也关系到每一位居民的美好生活。
今年2月召开的市人大十五届四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我市的垃圾分类自此有了顶层设计和法律保障,待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将正式实施。在该条例正式实施前,垃圾分类各个环节还有哪些重点、难点和痛点需要我们注意的呢?
从今日起,我们深入家庭、社区、公共场所、垃圾收集站转运站、终端处理等各个环节,和您一起观察、分析,倾听您的意见、建议,全市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把垃圾分类这项“新时尚”演绎得更加生动、精彩。
年内即将实施的《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确定了我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分类标准: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这四种垃圾应分别投放至对应的绿色、蓝色、红色和黑色垃圾桶。
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入门前提和基础准备,“四分法”是否已在推行?市民了解“四分法”吗?四色垃圾桶是否已走进我们的生活呢?
记者日前先后走访了全市48个地点,其中有居民小区、家庭,有写字楼、办公园区,也有街头、商圈、垃圾中转站等。我们发现,相比公共场所,我市各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及准备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垃圾分类的理念也已深入人心,但仍需做得更细、更精准、更持久。
1实力点赞 13个小区中12个备齐四色垃圾桶
3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镇海区兴庄路社区的清泉花园走访。该小区有1780多户居民,是庄市街道最早的大型居民小区之一。记者看到,小区各处均匀摆放着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和黑色的其他垃圾桶,每个垃圾桶背后都竖着鲜明的指示牌,用图文清晰标明什么是厨余垃圾、什么是其他垃圾。
在人流量最大的北入口处,一眼就可看到蓝色的可回收物桶和红色的有害垃圾桶。10多个旧衣服回收箱均匀分布在小区各处,小区的最南边还特意设置了建筑垃圾、大件木质垃圾和绿化垃圾临时堆放处。
3月17日,记者先后来到鄞州区丹凤新村、白鹤新村等老小区,发现虽然小区已经不新了,但垃圾分类工作做得一点不比新小区弱。绿、黑两色垃圾桶随处可见,红、蓝两色桶的数量虽然较少,但也能很容易找到。记者同时注意到,小区里的宣传海报、标语还有很多,图文并茂地告诉大家如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
海曙区青林湾小区是宁波目前最大的住宅小区之一。记者3月18日走访该小区时发现,这里不仅垃圾桶齐全,垃圾分类的信息公示、宣传推广也做得很到位。从东门一进小区就能看到公示牌,上面有垃圾分类信息公示栏、垃圾房垃圾桶点位分布图、四色垃圾桶如何区分等内容,让居民一目了然。特别是信息公示栏,列出了每天收运垃圾的种类及对应时间、收运责任人、联系电话等。居民有任何疑问,还可拨打公示栏中的海曙区分类办监督投诉电话。
记者此次一共走访了鄞州区、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等13个小区以及1个自然村,除了鄞州区五乡镇因去年6月才试点垃圾分类,垃圾只分为不可腐烂垃圾和易腐烂垃圾之外,有12个小区已备齐四色垃圾桶。
2喜忧参半 街头、园区垃圾桶配置参差不齐
如果说,走在各个干净的居民小区,我们还能为垃圾分类工作感到一丝欣喜的话,走到街头、企业园区等公共场所,则难免喜忧参半。在记者走访的10条街道、4个园区(写字楼)中,符合“四分法”的垃圾桶配置明显不够到位。
记者在镇海区兴庄路、明海大道,鄞州区大步街、下应北路、紫城路,海曙区府桥街、东渡路等多条街道上走访时,发现超过半数的垃圾桶已经分类正确,即分成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垃圾桶仍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
各条街道上垃圾桶的形状、新旧、颜色五花八门,既有蓝色和黑色的,也有同为蓝色或同为青色的,若不仔细阅读桶上的文字,较难区分。甚至有把其他垃圾桶标注成红色的。
在企业园区等处,记者看到的情况更加不理想。在与清泉花园仅一街之隔的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垃圾分类的“新风”似乎还没有吹到。园区内20余个露天的垃圾桶中,绝大部分没有明显的分类标识,剩余的也是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3月16日中午,一个小伙子走出一间办公楼,看也不看,就将一桶明显混着餐巾纸、饮料瓶等的垃圾直接倒进了垃圾桶。
在鄞州区清华宁波科创园内,记者看到写字楼一楼大厅单独放置了一个未分类的小型垃圾桶,楼内每隔两三层在货梯前摆放一个垃圾桶,颜色五花八门,也未标注具体分类,外卖餐盒、食物残渣、办公垃圾都混乱地投放在里面。
而在海曙区恒泰大厦,记者看到一些楼层在楼梯间摆放了黑色的其他垃圾桶,但不少办公室前仍是未分类的垃圾桶。
记者在小区走访时,垃圾分类提示牌随处可见。记者房伟摄
3可圈可点 人流汹涌的商圈商场也有亮点
商圈、商场人流汹涌,一般都集中了不少餐饮店,会产生较多的厨余垃圾。这些地方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怎样呢?记者走访了1844广场、月湖盛园、东鼓道、万科1902广场、东部新城银泰城等5家商圈(商场)。
3月18日晚,记者来到东部新城银泰城,发现每一楼层的扶梯旁边或直梯口,都摆放有装“其他垃圾”的小型垃圾桶。记者随机在4楼找到了一家名叫“三不牛腩”的餐厅,征得同意后进入后厨查看。
记者发现,后厨有一个垃圾桶专门放各种残羹剩渣,一个垃圾桶专门放原材料外包装,一个黑色塑料袋里则装满了空矿泉水瓶、可乐罐等。该店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会对这些垃圾做相应处理,“像矿泉水瓶等会当作可回收物卖掉。”
在东鼓道地下商业街,记者发现带有正确分类标识的垃圾桶分布密集,主要是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一家餐馆外,一名正在打扫卫生的保洁人员告诉记者,商业街早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但仍有部分商家没做好,有时将盛有汤汁剩菜的外包装盒一起丢进垃圾桶,“我们发现后,只能再做简单分拣。”
但在月湖盛园,记者发现,这里在用的还是传统的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乍一看较难区分。1844广场的垃圾桶从外观上看很有特色,印有“塑胶”和“金属”字样,不过记者从该广场商业管理中心了解到,实际上这里的垃圾桶还是只分为传统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
记者还注意到,1844广场别出心裁地在教育博物馆附近配备了一台“黑科技”垃圾回收箱,垃圾被正确投放回收后,市民可通过支付宝“赚零花钱”,吸引了一些市民驻足。
4不尽如人意 垃圾桶内,不正确的投放还有不少
记者在走访中注意到,虽然在一些居民小区、部分街道和公共场所等,四色垃圾桶已很齐备,但掀开桶盖仔细看,还是可以发现在实际投放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分类投放不到位。
在鑫隆花园小区,记者看到,一个红色的有害垃圾桶桶盖上,有人用笔写了“不要扔生活垃圾”的提示,但桶中仍然有一袋垃圾装着废纸、废塑料瓶。在龙湖名景台小区大门外,集中堆放的7个绿色厨余垃圾桶内,不少垃圾混在一起等着清运。
在丹凤小区,记者翻看了一个黑色的其他垃圾桶,里面有废纸巾、废塑料袋、尘土等,还算分类准确,但打开另一个绿色的厨余垃圾桶,里面却放满了报纸、落叶和泡沫盒等。
在位于五乡镇的东大道壹号小区,记者发现地下车库的个别垃圾投放点仅放置了一个垃圾桶,一些居民就把垃圾都往这个桶里扔,不管是腐烂垃圾还是不可腐烂垃圾。
在街头等公共场所的垃圾桶中,垃圾没有投放正确的也不鲜见。记者多次看到,辛苦的环卫工人只能挨个检查并重新分类。
记者在东渡路走访时,特意在一个垃圾桶前等待了10分钟,其间共有8人投放垃圾,能准确分类投放的接近半数。记者注意到,儿童对于垃圾桶身上的标识更感兴趣,都会认真核对再对口投放。
在府桥街,尽管垃圾桶外侧有图示,但有些市民还是将瓜果皮、烤串签子等扔进蓝色的可回收物桶。
5久久为功 垃圾分类已深入人心,仍需持之以恒
“不容易”“需要坚持”“得从心底改变、从习惯上养成”……这是记者走访全市6户家庭时听到最多的。记者发现,虽然垃圾分类早已深入大家的内心,但大家感慨最多的还是:难,但要坚持。
“我感觉垃圾分类的氛围正越来越浓。”女儿在江东实验小学读二年级的曹先生告诉记者,大约从两年前就开始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均单独放在可降解的垃圾袋中并投放至厨余垃圾桶,“分类起来还是挺方便的。这一段时间,女儿学校也发起了相关活动,她每天回家都要监督我们。”
说起垃圾分类,家住彩虹社区的郭女士则略感无奈。她说,家里放了三个垃圾桶,分别用来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以及小孙子换下的尿不湿。家里四个大人基本都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但分类的习惯尚未彻底养成,“特别是吃完饭,用过的纸巾和吃剩的骨头往往被收进同一个垃圾桶。有时下楼倒垃圾,拎三个袋子不方便,就塞进一个大袋子里一起丢掉了。”
“小区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好几年了,每户都发了垃圾袋和垃圾桶。”住在青林湾小区的小王一家五口、三代同堂,因为家里每天要做饭,产生的垃圾自然会多一些,“要一一分拣,确实不是件容易事。”小王举了个例子,当日中午母亲烧了虾、可乐鸡翅、莴笋炒肉等,削下来的土豆皮、莴笋皮自然就丢进了厨余垃圾桶,但喝光可乐后的可乐瓶、擦过手的纸巾也习惯性地扔进去了。“事情一多就全忘了。”小王惭愧地说,最后,她还是拎起垃圾桶,重新分拣。
在鄞州区五乡镇涵玉村郑家桥自然村,记者看到,村里的道路非常干净,几乎看不到垃圾。村里的公厕边就是一个垃圾投放点,放置了不少绿色和黄色的垃圾桶。“以前村里谁家有垃圾找个沟就倒了,现在陈年垃圾都清理掉了,还有专门的保洁员每天打扫,环境好多了。”村民胡女士说。不过她也向记者坦言,“垃圾分类难的是坚持,我有时候贪图方便,随手把家里的垃圾都放到一个垃圾袋里扔掉了事,以后一定要慢慢做起来,我们的环境才会越来越好。”宁波晚报记者房伟 樊莹 朱琳 石承承 滕华 林伟
垃圾分类有妙招?
快来分享您的想法与智慧
随着垃圾分类在我市试点推广,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了解并践行垃圾分类。但在实践中,还是有不少市民觉得垃圾分类有点难。
有人说,难在要彻底改掉生活中的小习惯,比如饭桌上抹过嘴的餐巾纸,一不小心就混到了厨余垃圾中;有人说,难在如何做到精准分类,比如弄不懂落花、枯叶算其他垃圾还是厨余垃圾;有人说,难在如何持之以恒,比如兴师动众在家里放了三个垃圾桶,刚开始兴致勃勃,时间久了,常常是“随手一丢”……这些,都需要巧方法。
除了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我们可否在垃圾源头减量上下功夫?可否通过市场倒逼的方式来实现,比如多制造垃圾,就要多收费,分类做得好、减量到位,就有激励……这些,都需要动脑筋。
读者朋友,您在日常垃圾分类中遇到过怎样的难题,又是如何想办法克服、解决的?您有什么能够实现精准、长效分类的好办法?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跟我们联系,提出您的建议或想法,分享您的智慧和妙招。
联系方式如下:
宁波晚报微博:
http://weibo.com/nbwb0574
宁波晚报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晚报”,回复“垃圾分类”获取留言页面,在本页面中写下您想说的建议或妙招
宁波晚报热线:0574-87777777
记者手记
垃圾分类或迎来最难“决战时刻”
“把垃圾用一个塑料袋装好,扔到能遇到的任意一个垃圾桶里,然后,垃圾就与我再没有什么关系了。”大多数人都曾这样做、这么想,从没留意身边的垃圾去了哪里,潜意识里“这是环卫工人的事”。在这种集体无意识中,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垃圾都得到了有效处理,即使心存疑虑,也鲜有愧疚。
然而,严酷的现实告诉所有的人:事实并非如此!2018年全市生活垃圾平均每日产生11041吨,末端处理的压力越来越大,“垃圾围城”正悄然逼近。
如果不是这次沉下去广泛观察这些细节,我们的感受可能还停留在臆想中,关注还只浮在表面上。
通过走访调查和事后交流,记者们普遍感觉,经过多年的试点实践,实施垃圾分类的“硬件”已初见成效,垃圾分类的理念也已初步入心入脑,但这或许也意味着垃圾分类工作中最容易做的阶段快要过去,即将进入最难的爬坡过坎阶段——落实到每家每户、每人每次的行动上了。
垃圾分类虽然有千难万难,但最难改的是认知,最难做的是自觉。
在采访中,有市民说,街头只有可回收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那路上吃剩的早餐怎么扔?有市民说,垃圾分得那么细,家里的垃圾桶要添加多少个啊?还有市民说,垃圾分得太细,搞不清、记不牢怎么办?
其实,这些是问题也不是问题,特别是在更新你的常识、变换你的角度乃至修正你的行为之后。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对自己产生的垃圾、对我们共同生活的城市负责,这不能只是环卫工人的职责;扔垃圾也不是想扔就随时随地扔的,我们应该慢慢养成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习惯,吃不完的食物,暂时揣在身边吧,直至遇到绿色的垃圾桶;家庭里的垃圾桶不是数量不够,只是定位分工不明确……
每天、每人、每次都改变一点点,就像这座文明城市曾经力推斑马线礼让行人一样,相信垃圾分类一定会成为甬城人民的新时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