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4日讯 11月30日,记者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衢州市市民足球场。该足球场的设计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是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众多项目之一。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西区鹿鸣公园作为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示范点之一。这里的绿地、道路、坑塘等在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达到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的功能。石梁溪流、河滩湿地、红砂裸岩、碧田郁林等生态基底保留完整,每天吸引着众多周边的市民和远道而来的游客。
近日,衢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从2016 年起,随着“海绵城市”相关项目的实施,一大批“海绵项目”即将或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未来衢城市民们将生活在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中。
那么,所谓的“海绵项目”到底有什么特别?对于今后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访规划部门和部分在建场馆。
●“海绵球场”即将完工
正在建设中的衢州市市民足球场工程位于衢州市区浙西大道以北,荷花五路以南的竹苑公园与南环公园之间,作为衢州唯一的公共足球场,一直备受市民关注。记者从施工现场了解到,目前足球场的施工进程已经达到85%左右,只剩下外墙、草坪铺设和机动车环形道透水沥青混凝土浇筑等工程没有完成。施工监理人员江彬介绍,预计到本月底整个项目就可以完工验收。
该足球场的设计理念,运用绿化设计、生态优先原则,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设计了透水路面,通过渗透作用进行雨水减量,与场地边缘的生态截水沟共同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回补地下水,增加城市湿度,有效改善区域微气候环境的目的。“足球场地内都排有盲沟和盲管,下雨天雨水可以通过盲沟和盲管排到外围的排水沟中,保证场地内不会出现积水现象,道路用的都是透水沥青混凝土,整个项目是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设计施工。”江彬说。
●“海绵学校”正在筹建
计划将在西区开工建设的衢州第三、第四实验学校,目前前期工作在有序推进中。据了解,这两所学校在前期设计中也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力争将这两所学校建成“会呼吸的学校”。
校园道路设计和以往学校传统的硬质路面不同,这两所学校校内道路都采用了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广场铺装使用透水地砖,在遇到下雨天,雨水可以直接下渗,即使是暴雨天,结合良好的排水系统,路面和校园内也不会出现积水现象。约占校园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屋顶将预留储水设备,走廊、阳台等地设置植物种植容器,下雨时能够吸水并蓄水,最后通过净化,在需要时,可将蓄存的水加以利用。
此外,还有水亭门隧道、锦西大道改造提升工程等多数与广大市民生活、出行息息相关的项目也都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遇暴雨不再看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处可见拔地而起的高楼,蜿蜒交错的马路,却也逐渐失去了自然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路面硬化程度较高,每逢雨季或暴雨来临,雨水无处渗透、分流,只能通过地下管网排出,单一的排水方式和相对落后的排水设施,最终导致城市发生内涝,并给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都带来重大的损失。
每到雨季,衢城总有几个地点成为“内涝重灾区”,比如本报曾经报道过的“昨天下午大雨如注,记者直击市区内涝——强降雨给衢城带来了什么”(2014年3月29日3版),以及“衢城洪涝24小时”(2011年6月20日3版)。这些都是早期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一些问题,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让城市建设重新回归自然、顺应自然。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围绕“渗、滞、蓄、净、用、排”,有效利用雨水资源,从以往的工程治水转变为生态治水,充分发挥和利用城市水体、绿地、市政基础设施、各类城市建筑体等对雨水的渗透、吸纳和净化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城市建设向现代田园城市方向发展,而每次遇到暴雨就要在城市里“看海”的场景也会逐渐消失。
随着“海绵城市”理念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各环节和领域,海绵道路、海绵公园、海绵学校等海绵城市项目的规划建设中,未来的衢州将成为一座“会呼吸”、更宜居、更美丽的城市,而生活其中的广大市民也将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