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6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巫小凤 通讯员 徐继宏) 落日的余晖照射着古老的宗祠,安静的老祠堂突然热闹了起来。
4月5日傍晚,衢州柯城区航埠镇墩头村的文化礼堂里,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课程里。“抬头挺胸,预备,起……”伴着老师打出的节拍,几个孩子拉起二胡,《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旋律回响在祠堂。
穿过天井,十来个孩子正低头伏案,学习软笔书法。书房内,五年级的公佳乐托着一本小说,看得有滋有味,还不时笑出声音。
这里是衢州市最早成立的“放学来吧”之一,也是衢州市“放学来吧”开设以来的一个活动剪影。
近年来,衢州市围绕农村文化礼堂“何以可为、何以可用”,积极探索创新,因地制宜搭建起“文教互哺”平台——“放学来吧”,变农村文化礼堂为农村小学教育第二课堂、留守儿童管护中心、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实现了文化润泽教育、教育传承文化的双赢局面。目前,该市90%的农村文化礼堂都与当地学校共同开设了“放学来吧”,惠及学生20余万人。
墩头村的“放学来吧”是两年前建立的,由墩头村“两委”和新世纪学校中心亭校区共同组建,村里的退休老师和民间手工艺人担任“放学来吧”的指导老师,辅导孩子们阅读、拉二胡、剪纸、练书法……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门课免费学习。两年来,墩头村30多个孩子每天放学后去村文化礼堂学习一小时,已成了共同习惯。
“墩头村一直以来就非常注重孝道文化的传承,近期我们在‘放学来吧’开展一系列以‘孝’为主题的德育活动,让孩子们对孝道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柯城区宣传部工作人员陆耀宏说,依托“放学来吧”这个平台,衢州全市每年在文化礼堂举办各类宣讲会达400多场。与此同时,各乡镇还普遍利用文化讲堂、文化展陈、文化宣传栏、文化长廊“四大板块”载体,讲述特色乡贤故事,举办民俗节庆庆典,在学校开展寻找“最骄傲校友”活动,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强化文化传承,不但形式活、效果好,学生普遍乐于接受。
走进柯城区上余畈村文化礼堂,我们马上被一整面墙的图书所吸引。“余畈村建‘放学来吧’的主旨就是推动课外阅读,平时会定期将校图书馆内的课外书更换到这里,保证孩子们找到自己心仪的读物!”沟溪小学校长陈勇介绍。如今,沟溪小学将村文化礼堂作为学生阅读的第二课堂,学生每周在文化礼堂阅读的时间超过3小时。同时,学校还把“放学来吧”与“学生婺剧进礼堂”“春泥护花”等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吸引更多农村孩子参与各种文艺活动,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沟溪小学五年级学生吴圳说:“我很喜欢‘放学来吧’,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有趣的图书,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还能交到很多朋友,比在家里强多了!”
据了解,柯城区“放学来吧”从农村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出发,在退休教师、学生家长、村中老党员、大学生、民间手艺人中发掘有教育才能、有一技之长或是富有爱心的志愿者,以无偿服务为宗旨,免费对留守儿童放学回家时段进行管理和学习辅导,凝聚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合力,对留守儿童“真空时段”形成“看”“管”“育”三维管护,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放学来吧’既解决了农村学龄儿童放学后无处可去、无人可教、无样可学的实际困难,又通过建队伍、设课程、传文化,让文化礼堂成为乡村未成年人的精神家园。作为孩子开心、家长称心、社会放心的‘三心工程’,‘放学来吧’受到学生、家长、老师的一致欢迎。”作为“放学来吧”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衢州柯城区教育体育(文化)局局长吴玉珍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