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良知、有良心的医生”
每周三的上午,王李华都会早早换上白大褂,在8点前赶到血管外科的专家门诊。医生,是他所有身份中最重要的角色,他非常珍惜每次和患者交流的机会,有时遇到老病号,他会主动聊聊家长里短,言语间充满着轻松与欢笑。
王李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以病人为中心”。在他看来,医生对病人当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病情的轻重缓急,是决定患者能否接受更多“照顾”的唯一标准。
笃信患者至上的他,为了患者的安危,甚至可以不顾自己安危。2015年 6月26日是中国医师节,这天傍晚,王李华带领的团队经历了一场动人心魄的高风险手术。
当时,有一名患者因骑电动车不慎撞到路边护栏,被送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经检查,他的肝、脾破裂,右侧髂骨等多处骨折,病情非常危急。
病情就是命令!在王李华的带领下,多个科室的专家协同制定抢救方案,患者被立即送往手术室。
正当抢救工作在紧张进行时,该患者的HIV(艾滋病病毒)血样检查结果显示可疑阳性。这意味着,手术中一旦不小心,比如器械误伤、被骨头刺伤,医护人员就会有感染艾滋病毒的危险。
“救人是医护人员的使命,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有救治希望的患者。”面对突发状况,王李华一锤定音、挺身而出,他带领大家穿上双层手术衣,戴上了双层手套,毫无畏惧地继续投入手术。事后有人回忆,王李华为了争分夺秒的抢救,连护目镜都来不及佩戴。
这场刀尖上行走的手术,最终进行了4个多小时,走下手术台时,所有人的手术服都完全被汗水浸湿。而窗外,万家灯火早已黯然寂寥,城市悄然进入了梦乡。
起早贪黑,日以继夜,已经成为王李华工作的常态。与他共事10多年的衢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陆炜记得,王李华主刀的手术中,时间最长的一台达12个小时。“手术后期,大家都劝他休息一下,可他摇摇头,坚持到了最后。”
作为外科医生,王李华常说手术室就是自己的战场。不仅要成功剿灭各种高难度的复杂病魔,无愧于无影灯下的患者,更要照顾好手术室外望穿秋水的患者家属,时刻顾及他们的感受,不能再让他们雪上加霜。
血管外科护士长朱慧芬回忆,王李华任科主任时,常常会和新来的医护同事提及一段30多年前的往事。
当时的王李华还是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在校生,陪着父亲借钱看病一路从衢州看到省城,饱尝了当患者家属的悲伤与忧愁。那些并不愉快的“看病难、看病贵”的求医经历,日后都成为他反复念叨的“反面教材。”
“王老师对病人的了解程度,有时比主管医生还熟悉。他多次告诫我们,做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对病人好,要对病人付出爱和真心。”陆炜的印象中,王李华就像是不知疲倦的摆渡人。无论月黑风高,河水湍急,暗礁密布,也要将一位又一位病人普渡到健康的彼岸。
时至今日,王李华依然坚持每天查房,有时下班前还会特意到病房里转转。既要看看危重病人的康复情况,也会和患者的家属、陪客聊天,主动和他们交朋友。见过他查房的患者都说,王医生查得特别慢,问也问得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要做一个有良知、有良心的医生。多数患者来自农村,医生一定要为病人算账,能给他们省一点是一点。”行医生涯中,王李华不仅以身作则、不收红包,还努力为患者省钱,只用对的,不用贵的,提供简单有效又经济的治疗方案。
数据可以作证,目前衢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介入治疗手术量位居全省前三位,但耗材使用总价值在全省排名第七位以外。
“知不足”才能攀上新高峰
1988年夏天,王李华跨出浙江医科大学的校园,正式成为衢州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
再次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1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往事,在他心中历历在目。彼时,6岁的王李华随家人送爷爷进城到人民医院看病。
起初,他的爷爷因鼻腔内长了疖肿而四处求医,但病情很快恶化。时值“文革”,连医院走廊里也有红卫兵在高喊“随时准备牺牲一切”的口号。
“你们就别喊了,这位老人家是真要牺牲了!”正当王李华家人焦灼等待时,一位叫石全成的医生做出了诊断,“老人得了败血症,快回去准备后事吧。”
“那个年代,老人如果死在家外就是天大的事,听了石医生的诊断,父亲赶紧把爷爷背回了家,让爷爷安心度过人生中的最后几天。”王李华回忆,正是做出准确诊断的石全成,让他对医生的崇敬之感挥之不去,最终促成了他的学医之路,结下了与衢州市人民医院的不解之缘。
王李华坦言,自己能从一名普通医生走到今天,离不开医学道路上相遇相知的每一位恩师。“是他们的言传身教和无私帮助,让我找到了专注的学科方向,树立了医学理想与人格,构筑了永远的仁医情怀。”
甫到外科工作时,科主任张仁政给王李华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写的病历本字体娟秀,不仅技术扎实,还非常耐心,每次和病人术前谈话,都在半个小时以上。”王李华说,张仁政的“仁者”风范,令他受益匪浅。
而在衢州名医余耀生的身上,王李华学到了什么是“术业专攻”“学海无涯”。和余耀生的共事相处中,王李华发现这位老师非常谦逊:“他最大的优点是‘知不足、不知足’,身为医院领导还要出去进修,他常说书是不会白读,总是有用的。”
“知不足”才能攀上新高峰。直到现在,王李华依然谨记余耀生的教诲,不管每天有多忙,都必须要排出专业学习时间,而且不光带着医生团队学,还要督促护士团队一起学。
在很多科主任看来,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都是医生的事,但王李华当科主任时,会让骨干护士随医生一同去学习。
工作10年时,王李华主动向医院领导提出,希望攻读研究生。当被问及原因时,他毫不讳言:“自己的知识已经落后了,对很多疾病的治疗已经力不从心。”
重返母校的王李华开始了如饥似渴的研究生学业,他师从浙大一院郑树森、潘松龄等名医,对血管外科研究渐入佳境。就读期间,就凭借实力跻身浙大一院的“三唤”医生。毕业后,他光荣成为浙江省首位自主培养的血管外科硕士研究生。
而在此之前,王李华也曾到上海长海医院进修了半年,师从著名肛肠外科专家喻德洪。1993年,从上海回衢后,王李华牵头创办了衢州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并开展了多项当时在浙江都属领先的肛肠专业手术,造福了许多患者。
事实上,王李华之所以将学科方向从肛肠外科转向血管外科,源于现实中遇到越来越多的血管疾病。其中最令他震撼的是一位突发腹主动脉瘤破裂的男性。该患者来院时腹部剧痛,惨叫声整栋楼都听得到。可面对该患者,医生们却束手无策,只能看着病人出血休克而死……
这一年是1997年,王李华后来知道,在当时国内能做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医生不超过十人。
不能再让悲剧重演!医者责任与使命的火焰在王李华心中越烧越旺,催促着他毅然直面凶险的血管疾病。
什么才是最好的医患关系
迄今为止,衢州仅有两个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其中之一就是王李华任学科带头人的衢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著名血管外科专家、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曾这样评价,“最能代表浙江省血管外科水平的主要是浙大一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三个地方。其中,医教研综合实力最强的还是衢州。”
金字招牌的背后,是甘苦自知的从医之路。这些年,王李华每年的门诊量都在5000人次以上,每年参加域内外疑难病会诊手术200多次。形形色色的疑难杂症给他带去了汗水和白发,更带去了医术的不断积累与精进。
每个月,王李华都会在诊室见到林静(化名),看到她健康平安,王李华倍感欣慰,因为在他记忆中,患有多发性动脉炎的林静,曾经是一个徘徊在死亡边缘的少女。
20岁那年,林静因为咯血被送到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这次咯血是因感冒引发的一次病症暴发。每次“咳嗽”,林静都能咳出近百毫升的鲜血。主管医生几次下达病危通知,劝林母做好后事准备。
生命垂危之际,王李华多次为她加油鼓劲,参与对她的治疗会诊,勉励她不要放弃。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林静转危为安。
转眼过了3年,林静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能不能怀孕?有没有良策?王李华与林静一样着急。
在CT扫描显现下,林静的动脉血管壁布满钙化斑。“就像月球上的陨石坑。”王李华说,如果只看CT影像,你会认为这是一个80岁老人的血管。
由于林静的腹主动脉上部有堵塞,导致下部血液供应不足,血管长期处于“饥渴”状态,子宫动脉没有营养,动脉血管壁变得像静脉一样簿,风险极高,任何一部专业教科书上都是建议“不宜生育”的。
“这么年轻美丽的女孩,如果不能生育,这辈子恐怕都会蒙上阴影。”王李华决定冒险进行支架植入术,挑战业内视为畏途的难疾。他的信心来自于血管外科创科之初,成功完成的两台高难度手术。一场是胸主动脉瘤手术,一场是降主动脉缩窄手术,“既然我们的起点都这么高,就要直面更高的险峰。”
庆幸的是,手术十分顺利,现在林静的孩子都已经4岁,健康状况一直稳定。回忆与王李华相识10年的生死之情,她感恩地说:“也许在王医生心中,我只是个平凡的病人,但我的人生却因他而不平凡。”
事实上,回溯王李华从医三十载往昔,如此的抉择时常有之,无处转身,也无处躲藏。每次遇到,他都会回想起当初的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虽然他深知,挑战与创新有时也意味着失败的风险。
“医学是一门永远需要创新的科学。放手去做,出了问题我负责!”血管外科的青年医生程国兵,至今记得王李华在手术室外对自己的鼓励。
多年来,王李华带领的团队已经形成默契,只要是他上台参与的手术,出了问题和责任都由王李华担当,而初衷就是鼓励年轻医生大胆探索。为此,他也创下了连续半年被扣罚奖金的“纪录”。
甘为 “人梯”的王李华,真正的苦心是想不断地培养人才,建成强大的团队,让优秀医术薪火相传,护卫更多的生命。
“王老师乐见年轻医生的成长成才,他会毫无保留地传道授业。当然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极其严格,如果学生犯了错误,他训起人来一点面子也不给。”衢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姜仁鸦说。
28岁的研究生李晓阳是王李华兼任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后,招收的第一批学生。“王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医技与医德一样重要。”现在,李晓阳经常在科室里开设医学小讲堂,为患者解答各种检查背后的意义,术后的各种注意要点等,从最基本的常识普及入手,改善医患关系。
严师出高徒,在王李华的以身作则和躬亲示范下,他的门下已然人才济济。其中,省级、市级医院的科主任就有9人。这些中坚骨干在各自岗位散发出光和热,驱散着病魔的阴影,点亮患者生命的希望。
病人是医生的衣食父母,王李华说,无论什么荣誉与奖杯,都比不上患者的评价。去年2月,67岁的铁路退休职工王荣华在进行胰头癌手术后10周年之际,给主刀医生王李华送去了锦旗。
“胰头癌十分凶险,健康生活至今,已经是生命的奇迹!”“感谢你!王医生,这生命的奇迹也是你创造的!”接过锦旗,王李华与王荣华像老友般谈笑风生。
这个不经意的细节,也诠释了什么才是最好的医患关系——是父母般的恩人与恩人般的父母。(受访者供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