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是否和您记忆中的某个画面重合了?图为2005年6月30日,江山农村一集市,众人挑选麦秆扇。鲍卫东摄
高温肆虐,大家都恨不得躲进空调房不出来,冰箱里塞满了冷饮、瓜果……您可记得二三十年前没有空调、没有冰箱的夏日是怎么度过的?可记得那些年摇着麦秆扇在露天乘凉的惬意?可记得拎着热水壶去买白糖棒冰的快乐?
今天,让我们静下心来,回首那些年走过的盛夏,或许,清凉在不经意间就“袭”上了心头。
竹床躺躺、蒲扇摇摇,吹着弄堂风安然入睡
43岁的郑女士,忆起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夏天,就会想起那张2米长、1米左右宽的竹床:
当时,我家在柯城区石梁镇里前坞村。家门口有一口老井,每到下午3点左右,奶奶就会打来井水,把竹床整个打湿。大约过了两三个小时,竹床晾干了,奶奶就会大呼一声:“床已经很凉快了。”听到奶奶的一声令下,我就马上爬到竹床上去躺着。床就摆在院子里,我们小孩躺在上面,奶奶坐在一旁,拿着蒲扇,一边帮我们赶蚊子扇风,一边跟我们聊天,有时还会有些小零食。我现在想想那时的生活,还是会觉得很幸福。
63岁的赵女士对竹床也是记忆犹新:
我大概十几岁时,家住在市区蝴蝶路附近。夏天,太阳一落山,父亲就会先用水把家门口的地面冲凉,然后把门板一拆,用两条凳子一拼,全家人就坐在家门口吃晚饭。到了晚上睡觉时,就找个弄堂口摆上竹床,躺在上面伴着阵阵弄堂风入睡,可凉快了。当时,我们就这样在家门口一夜睡到大天亮,家门也不关的。
捉知了,看露天电影,人晒得就跟黑炭一样
30岁的邵女士,对儿时的夏天印象深刻,捉知了,看露天电影,是那么的快乐:
说实在话,感觉小时候的夏天没现在这么热,和小伙伴们是撒开了玩!我当时住在柯城区花园乡(现花园街道)花园村,农村可玩的东西特别多。尤其到了大中午,我和小伙伴们根本就不午睡,大家约起来去捉知了。
捉知了的工具都是我们自己做的!用一根铁丝围成圈,再把塑料袋套在铁圈上,然后将铁丝缠到竹竿上固定,一个简易捉知了工具就做好了。那时,衢化的白沙溪两旁都种满了梧桐树,上面的知了特别多,不一会儿就能抓满一大袋。那里的树很高,河面很宽,时不时还有一阵微风拂过,正午忙着捉知了倒也不觉得热。回家后,我就让妈妈把抓来的知了炒着吃,可香了!有时,我还会去田里捉泥鳅,一个夏天玩下来,人晒得跟黑炭一样,但是非常快乐。
夏天的晚上也有不少活动!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小广场上,每到夏天晚上,常常会播放露天电影。那个时候,听到父母说“有电影看”,我就会带上一张小板凳,拿着一把麦秆扇,准时赶到小广场去。我记得当时经常放的好像是香港的动作片电影,具体名字也记不清了。放电影时,还会有一个人拖着自行车,后面放着一个小箱子卖棒冰,怕棒冰化了,就在箱子里塞满了棉花。
水池成了“天然冰箱”,最期待的吆喝是“卖白糖棒冰”
52岁的李女士说,20多年前的夏天,家里没有空调、冰箱,更没有网络,但是有“天然冰箱”,会去舞厅里跳交谊舞:
20多年前,我就在巨化合成氨厂工作了,下班后和同事们一起到大路旁简陋的大排档吃着宵夜,大汗淋漓,被蚊虫叮咬,但吃得还是很开心。每到夏天,单位就会发西瓜,我用雨裤装着放到自行车的后座上驮回家,把西瓜放到水池里,用水浸凉西瓜,再切开吃,吃上一口那叫一个爽啊!所以,水池也成了“天然冰箱”。
那时,合成氨厂有棒冰加工厂,每到夏天单位就会发棒冰票、汽水票。我一下班就用热水瓶装汽水,再装满一保温壶的棒冰带回家,心里美美的。
那时候,还没有广场舞,也没有手机,大家下班之后会去溜旱冰,或者到舞厅里跳交谊舞。我有好多个夏天的晚上,就是在舞厅跳交谊舞。当时舞厅只有顶上挂着的电扇在吹,每次跳完都是一身汗,但是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也顾不了这么多了。
而55岁的陈先生,则说“白糖棒冰”是夏日最深的记忆:
那时候我们在生产队里,每天都要去地里割稻,早上天还没亮就出门,中午哨子一响就休息,差不多歇到下午1点左右,就又回到地里继续干活,直到晚上七八点才会收工回家。在夏天的忙碌时分,最期待的便是听到“卖白糖棒冰”的吆喝声了。那时候可壮观了,“卖白糖棒冰”的声音一响起,就会有很多人拎着热水壶出门,买好白糖棒冰后用热水壶装着带回家。虽然热水壶有保温效果,但是也维持不了多久,一买回家就得快点把棒冰吃掉,要不然啊,化掉就可惜了。那冰凉清甜的口感,至今都忘不了。
到了晚上,最热闹的地方就数河边了。以前空调没有现在这么普及,一到傍晚,家家户户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河边。有的挑水回家浇水泥地降温,有的坐在河边嬉水玩耍,还有人跳到水里,就一个脖子露在外面,等到全身都凉快了,才会回家休息。那时的夏天,没有现在日益优越的物质条件,可想起来,依然觉得欢乐满满,充实舒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