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衢州 正文
衢州:精准扶贫,一个都不能少
2017年10月10日 03:51:53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10月10日讯生活幸福,是人们的共同心愿;脱贫致富,是老百姓的热切追求。

  近年来,衢州立足打造“浙江生态屏障、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家园”,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等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办法,着力提高低收入农户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让低收入群众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2016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9.5%,达9994元。2017年上半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3%。

  “不许一户返贫”已经成为衢州扶贫工作坚守的底线,精准扶贫的成果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富有衢州特色的扶贫模式和经验已经逐步形成。

  扶贫保险,创新帮困新机制

  “人有旦夕祸福”,意外事件往往是导致一个普通家庭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原本是低收入的人群来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境况时有发生。

  在衢州,一项由政府出资创立的“扶贫健康保险”,正为低收入人群撑起一道保护伞,也为衢州“不许一户返贫”的承诺加了一道防线。

  今年57岁的郑雪姣(化名)是柯城区花园街道新叶村村民。20年前,她与丈夫一起,靠经营一家水果店为生。2016年3月,郑雪姣被查出患有白血病,需进行骨髓移植,所幸与27岁的儿子配型成功。

  但手术后经医保统筹和大病救助,仍需自付50多万元,家中多年的积蓄一下子被抽空,还向亲戚朋友借了近20万元。今年7月27日,郑雪姣收到了中国人寿衢州市分公司赔付的2.5万多元“扶贫健康保险”理赔款,为她缓解了部分压力。

  “‘扶贫健康险’是低收入农户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础上的医疗健康再保险,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益补充,是精准扶贫帮困的重要举措。”衢州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6年下半年起,衢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扶贫健康保险工作试点。市、县财政投入资金1300万元,对全市12万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巩固扶持对象进行投保,保费由财政全额承担,将30种重大疾病、住院医保外费用、意外死亡、疾病死亡等纳入保险责任,贫困对象每人最高保额6万元。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乡村干部群众一致认为扶贫健康保险是最精准、最有效的,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精准帮扶举措。衢州各县(市、区)纷纷根据自身实际出台相应政策,将精准扶贫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以常山县为例,参保人员初次患30种常见重大疾病可获赔2万元,意外身故和意外致残的可获赔1万元,意外伤害社保可报费用减100元免赔额后按90%赔付,社保赔偿后可按差额补偿最高2000元。

  柯城区将住院医保外费用、特殊病种费用、意外死亡、意外残疾纳入赔付范围,当年累计住院个人医保外费用达到1000元以上按低比例起补、分级累进的原则进行赔付,最高赔付3万元,形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精准扶贫健康保险”四位一体的模式。

  开化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出资120余万元,为全县1.57万名低收入农户投保扶贫健康保险,减缓因病因灾返贫现象,开化县扶贫办、中国人寿开化县支公司的负责人走村入户发放《保险告知书》,宣讲“扶贫健康保险”的有关政策。

  “‘扶贫健康保险’是对老百姓自费项目进行的费用补充。它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允许当年累积,即累积到一定数额后,报销比例相应提高,不仅减少群众报销奔波的次数,也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中国人寿衢州市分公司健康保险部经理曹国辉介绍,中国人寿衢州市分公司正着力实施健康扶贫、精准扶贫。

  截至2017年9月20日,衢州全市已有240人次的参保对象受益,得到意外死亡、意外医疗、疾病死亡、重大疾病定额给付等各类赔款95.02万元。衢州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市首批扶贫健康保险期满之后,财政投入保费的赔付率可达到90%以上,财政资金绩效将得到充分发挥。

  今年4月,衢州市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健康保险工作的意见》,按照“定向、精准、特惠、创新”的原则,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国家脱贫攻坚战相适应的保险服务体制机制,形成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等各类机构协调配合、共同参与,惠及所有低收入农户的健康保险服务格局。

  异地搬迁,打造生活新空间

  受闭塞的交通条件、频发的自然灾害等要素制约,原来的居住环境已不适合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异地搬迁成为老百姓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也是扶贫开发异地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走进江山市清泉村,硬化后的道路宽敞、洁净,笔直地向前延伸,道路两旁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掩映着一排排别墅般的楼房,花园式的小区让人很难联想到这里其实是一个下山搬迁的安置区。

  清泉村是江山市第一个市级的异地搬迁安置小区。在江山,类似的安置小区还有花园岗、洞塘山、雁塘、余家、水香畈、凤凰山、杨柳湾、秀峰、凤鸣等。从2005年开始,江山通过异地搬迁,让塘源口、张村、双溪口、廿八都、保安、峡口等山区乡镇的近9000户村民走出了“大山”,到10个市级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生活。

  “原来有很多贫困山区的村民,居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泥木结构老屋,生活条件很差,安全系数也低。通过异地搬迁,现在都住上了砖混楼房,看上了有线电视,出行也更加方便了。”江山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如今这些异地搬迁的新村生机无限,已经成了老百姓生活的乐园。

  2016年,江山市异地搬迁安置工程获得“2016民生示范工程”和“2016中国十大民生决策奖”两个“国字号”奖项。其中双溪口乡通过整乡搬迁,居住人口从4500人减少至500人,行政区域整体并入张村乡,是全省唯一一个因异地搬迁实现自然消亡的乡镇。

  “让农户从山上‘下得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稳得住’‘富得起’,还要让他们‘融得进’。”衢州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强调,衢州十分注重将异地搬迁与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依托产业平台、工业园区、中心镇布局,将搬迁小区选址在离县城、工业区、集镇靠近的区域、便于搬迁户就业创业。

  安新居,再创业,奔富路。农民洗脚上岸变身“上班族”,日子也一天天殷实起来。

  今年58岁的陈元成,老家在江山市峡口镇大峦口村,过去靠山吃山,年收入不到2万元。8年前,他家搬迁至该镇水香畈小区后,在镇工业功能区内一家木门企业找了份工作。“骑电瓶车5分钟就能到厂里,月收入超过3000元,收入实现翻番。”陈元成笑道。

  在江山,有许多“陈元成”异地搬迁后就近到家门口的企业上班。清泉村共有38家塑胶加工企业,实现年产值650万元,直接带动村民就业超过1500人;四都镇上峰安置小区毗邻该镇机电工业园区,贺村镇杨柳湾下山搬迁安置小区距离莲华山工业区很近……异地搬迁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转型成为“产业工人”。他们在增收致富的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当地企业用工难题,助力城镇化建设。

  同样是典型山区的开化县,在规划安置小区时,就同步规划建设了来料加工等物业用房,只要入驻安置小区,即可享受创业优惠政策,还能利用扶贫贴息、阳光信贷等金融服务,走上创业的“绿色通道”。在开化的安置小区内,从事来料加工、建材经营、超市等各类经营户步入了小康的快车道。

  在龙游,公司化运作、市场化安置创全省先河。由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的龙游县奔康投资有限公司,不仅为安置小区的建设和居民提供融资担保等服务,还招商引进了玩具公司等生产企业,居民可顺利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3年~2016年,衢州全市建成异地搬迁安置小区63个,安置点275个,累计完成异地搬迁3.34万户5.32万人。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建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点)28个,完成异地搬迁669户2165人。

  迁出地自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改善,为衢州打造“浙江生态屏障”和“大花园”提供了生态支撑。而美丽和谐、惠民富民的下山搬迁安置小区,恰是这幅幸福画卷中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亮点。

  产业扶贫,迎来美好新生活

  转变扶贫方式,发展扶贫经济,才能真正激活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衢州按照“政府扶持产业、产业带动农民”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不断增强贫困户的输血、造血和活血能力,推动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到“造血式”帮扶转变。

  衢江区湖南镇蛟垄村63岁村民王水荣家中种有6亩板栗树,一年板栗收入仅千余元。最近,他签订了一份合同,花5000元从浙江仙霞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购买了1000丛铁皮石斛驯化苗,栽种在自家两亩板栗树上,三年至少可增加收入约17900元。

  王水荣签订的是为低收入农户量身定制的《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合同书》,合同约定由浙江仙霞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铁皮石斛原生态活树附生栽培技术,在库区农户板栗树上栽植铁皮石斛,由低收入农户通过“认养”或“合作”两种模式参与产业发展增收脱贫。

  “通过附植铁皮石斛经济效益将大大提高,公司教技术、管收购没有风险,我们农户只需要出点劳动力就可以了,先让低收入农户种,如果前景好了可以全村都推广起来。”跑项目的蛟垄村支部书记温泉洪说,浙江仙霞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与低收入农户签订三年保量保价收购合同,确保低收入农户第一年保底收益2340元,第二第三年每年保底收益7800元。

  目前在蛟垄村石斛产销基地现有板栗树800余株,种植石斛25000丛,同时套种黄精、白芨等中药20余亩。按照市场价测算,一棵板栗树可增加经济收入1.2万元。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农业龙头企业+低收入农户”股份合作模式,衢江区已带动300多户低收入农户种植中药材、食用菌,年增收2万元以上。

  “通过产业扶贫,不仅引导低收入农户参与就业,更为其未来自主创业创新提供了思路和平台,真正变‘输血’为‘造血’。”衢州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扶贫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大户带动,以参股扶持、合作扶持等形式,特色产业成为衢州精准扶贫的有力手段。

  柯城区沟溪乡合心园农业发展公司免费向34户低收入农户提供钢架大棚,实行技术、生产、销售“三包”服务,户年均增收2万元;开化何田成功打造“鱼香小镇”,一半以上行政村5200多农户从事清水鱼养殖,总产出1.4亿元,户均增收5500多元,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郑爱国是江山市四都镇双溪村的低保户。前不久,他的“爱心卡”里收到1000元的扶贫款,这是衢州市建设光伏小康工程的首期收益资金。

  根据规划,衢州市光伏小康工程计划建设规模为191.18兆瓦,总投资17.21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帮扶404个省级结对帮扶扶贫重点村年增收6万元、低收入农户年增收4000元。今年上半年,江山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光伏小康工程、率先发放投资收益,73个省结对扶贫重点村和巩固扶持对象每年可获得固定收入6万元和4000元,合计1048万元。

  通过“产业定向帮扶、异地搬迁帮扶、低保兜底帮扶、干部结对帮扶、社会救助帮扶”等五大举措,和贫困现象发现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对低收入农户实行动态管理,衢州坚决守牢贫困现象不反复、不反弹的政治底线。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衢州争取做到一个都不能少,“美丽幸福家园”属于每一个衢州人。

标签: 衢州;扶贫;异地搬迁;返贫;低收入农户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