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观赏古籍展览
开化纸做的文创作品
纸,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件之一,但如果说到“开化纸”,你可能未必知道。
这几天,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周和平及来自美国、德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私人藏书家齐聚开化,举行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成立三周年院庆暨开化纸制作工艺及纸本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首次集中展示开化纸本古籍善本,首次亮相世界上第一件由开化纸制作而成的文创品,开化纸研究团队也是首次对外进行工作报告……
为什么一张“开化纸”会引起这么大关注?
曾是清代最贵纸张 制作技艺已失传多年
据史料记载,开化纸因产于开化而得名,又称“藤纸”、“开花纸”、“桃花纸”。它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特点是耐老化、寿命长、细腻洁白、帘纹不显、温软柔润,是当时清朝内府用纸,我们熟悉的《四库全书》就是用它印刷的。
简单来说,在被现代工艺取代前,清代最贵的纸就是“开化纸”。
到现代,开化贡纸制作技艺是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开化纸”渐渐销声匿迹,其制作技艺也已经失传多年。
所以现在能看到的“开化纸”纸本作品,都可以说是极好的藏品。
这次研讨会,有35部来自全国各地的开化纸本古籍善本在根宫佛国展出(展出到11月25日止),大多是从清朝初期遗留下来,历经两三百年依旧保存完整。单本价值可能高达万元甚至百万元。
制作一张开化纸起码要两年
开化成立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
复原开化纸,不只是“找出”过往,更为了保护传承这一中华文化的载体,而这个过程并不简单。
在开化县华埠镇的马金溪畔,有一座白墙黛瓦的建筑,它就是今年3月刚挂牌成立的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
主人叫黄宏健,是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主任、开化纸非遗传承人,从2012年开始专职研究开化纸。
屋内随处可见荛花等制纸素材,按制作过程,被细分为踏碓、烘焙等工作间。
“不要小看一张纸,真正成型至少得等上两年。”黄宏健的妻子赖大姐边说边拿出这些年制作的纸张样品,上面一一标注着成型时间,2013年、2016年……2017年11月3日是最近的一批。
相比而言,现在的纸张和过往的纸张在厚度、色泽、手感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区别。
“纸张的寿命、白度、韧性对于手工传统用纸,都是很关键的衡量元素。现在的纸很多含有化学用品,对纸张的寿命很不利。”从记录和传承角度来说,我们更需要一份保存年份更长的手工传统用纸。
失传百年后重出江湖
最新版复原“开化纸”寿命可达2825年
现场,开化纸研究团队还首次对外作了工作报告。
“简单来说,最新版的‘开化纸’寿命已经可以达到2825年的标准,把最难的寿命问题给解决了。”团队负责人杨玉良,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自2014年10月卸任复旦大学校长后,他以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的身份,全身心投入中国古籍保护事业。
接下去,团队需要攻克的还有“定量”问题,也就是标准化,让纸张标准能够规范化、稳定化,从而远销埃及、欧洲,作为古籍保护的重要载体。
“经过这几年的科研攻关,已经明确了开化纸的起源、造纸工艺、植物原料和纤维特性,失传百年的开化纸重出江湖,得到规模应用的时刻指日可待。”杨玉良说。现在,开化纸不仅正式涉足古籍修复用纸圈。下一步,还将大量推广,努力跻身印刷用纸,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献力。
目前,开化纸已得到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的肯定,两家图书馆都有意订购开化纸为修复用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