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衢州 正文
“螺蛳壳里做道场”撬动集体发展
2018年03月20日 09:35:01 来源: 衢州日报 记者 胡宗仁 报道组 钱李源

  一个现代化的村民集聚小区建在两座小山之间,一幢幢排屋漂亮美观,路面宽敞又洁净,环境比城市里的居民小区还幽静上档次。“这个村民自建房项目是2011年底开始启动的,现在有72户村民居住。”3月15日,在常山县天马街道常年青村,村支书徐晓俊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介绍。

  常年青村位于常山县城东南部,是典型的城中村。因地处城区,20多年来,村民一直没有建房。“不少村民住房困难,迫切需要解决。”徐晓俊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支持城市化建设,村里的土地基本被征用了,只留下村南边的山坞里一块45亩山地。

  通过多年努力,2011年,村民自建房项目建设终于得到上级部门的批准。“这个项目由村里提供土地,搞好‘三通一平’,再让符合建房条件的村民出资建小排屋,达到村级场所规范化建设要求。”他介绍,整个小区统一规划,排屋三层半高,户占地面积分别有85平方米、105平方米,供村民选择。2013年村民开始陆续建房,到2015年就有一部分村民建成,住上了新楼房。

  “这个里坞小区的建成,实现了双赢,解决了72户村民住房问题,还撬动集体经济发展。”徐晓俊告诉记者,除去村集体投入,这个项目为村集体带来400多万元的收益。

  之前,常年青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只有一家粮食加工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只有1.5万元。

  上世纪90年代末,村党支部一班人抓住县城建设快速发展的契机,利用土地征用集体提留资金进行滚动投资,在县城汽车站旁建起一栋村综合楼,用作租赁。“这栋村综合楼原先年租金50多万元,到2011年开始对外招投标就有120万元左右的收入,以后每年递增。”徐晓俊说,到了2017年租金达160万元。“随着县城汽车站的搬迁,下一步我们要把村综合楼进行改建,计划建一栋22层的商业综合体,增加集体收入。”

  从20多年前的1.5万元收入,发展到如今的集体经济富强村,常年青村的变化让村民欣喜不已。“现在,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有180万元。”徐晓俊说。

  随着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村里“还富于民”,为村民统一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徐晓俊说,除了这些保险由村集体出资,在常年青村,55岁以上老人还能享受到特殊的“待遇”,每人每月有200元补助金。

  常山县的农村股份制改革工作是从2010年9月开始逐步推行的,首先在天马街道常年青村进行试点,于当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常山县第一个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现在村里每年年底要拿出30万元,给600多名社员分红。”徐晓俊说。

标签: 村民;常山县;建房项目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