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衢州 正文
中国农民收节的衢州转码——衢州农村活力被释放
2018年10月19日 10:31:18 来源: 衢州日报 记 者 余慧仙 徐敏 报道组 江玥 通讯员 张鑫

  金秋十月的一天,记者走进刚刚举办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的衢江区莲花镇涧峰村,透过建于清代的拱门“圆门底”,老街上高高悬挂的红灯笼、古色古香的石板路两旁的小摊位,依稀感受到丰收节活动上的热闹景象。作为农业农村部官网公布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特色村庄之一,涧峰村名列其中,是衢州唯一。

  “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有很多的没想到。”涧峰村妇女主任徐亚萍今年51岁,生在涧峰嫁在涧峰,她说这是她51年来第一次看到村里这么热闹。作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举办地之一,9月15日那天涧峰村举办了美食节活动,村里凡是“会两手”的主妇依古街设摊,做出自己最擅长的菜和小吃当街吆喝,更有12人参加农家宴的比赛。从外地赶回的村民、外来的游客、附近乡村的农民,2000多人的客流着实让徐亚萍“惊着了”。徐亚萍说,这次活动的举办让她有几个“没想到”——没想到吸引力这么大,有这么多人来;没想到村民参与积极性这么高,从筹备到举办,可以说是一呼百应;没想到农民的节日还可以这么好玩。

  “福也,好啊!胡柚满山坡,柚树满山坳呦,柚果挂枝头,又是丰收年喽……”9月19日,常山县同弓乡彤弓山村,伴随着常山喝彩歌谣的阵阵喝彩声,常山县欢庆“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活动拉开帷幕,300多名农民演员用各自的方式为丰收喝彩。舞台上载歌载舞庆丰收,舞台下农妇们把竹匾当作画板,以金灿灿的玉米、红彤彤的辣椒等农作物作画,绘制出了最诗意的丰收画卷。

  “和同事朋友一起来的,农民朋友越来越会玩了。”常山当天的活动现场,杭州游客周先生带着家人品尝当地美食,参与游戏互动。周先生说,他的同事老家在常山,趁着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他带上家人和同事一道来常山体验丰收节,这一次游玩简直让他颠覆了以往对农村、农民的传统印象,变得很有活力。“以后有机会,会和朋友多来衢州的农村走走。”

  节日的魅力不仅在于此,秋分前后,衢州各县(市、区)几乎都举办了内容丰富的节目,每场活动参与人次过万,让人们见识了衢州农村的勃勃生机。

  这是一个 唤醒集体记忆的节日

  ——衢州农耕文化被唤醒

  无论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还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自古以来,人们祈盼五谷丰登,“丰收”两字在农民心中的分量无与伦比,并逐渐积淀起厚重的中国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当城镇化加快、农民与农村、土地渐行渐远,农耕文化渐渐衰落,正当其时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将人们远走的记忆拉回,让人们的目光重新收回落在那一方田野上,寻回乡愁,重振灿烂的农耕文化。

  衢江区全旺镇有着千年稻耕文明,万亩良田是当地农民最珍视的财产。丰收节上的“开镰仪式”让整个活动瞬时庄重起来,4名穿汉服的姑娘把镰刀交给嘉宾,由嘉宾举镰割下象征喜米的稻穗。活动以“金秋丰收祭”为中心,结合喜米推介会,开展“趣丰收、品丰收、赏丰收、书丰收”等活动,传承全旺千年稻米文化,打造特色美丽村寨。

  如果说隆重的仪式让农耕文化变得具象、可触摸,那么将农事变赛事则让人们有了愉快的劳动体验,而两者最终交融成为一种旅游经历和文化符号烙在人们思想深处。

  在衢江区莲花镇现代农业观光园,刚刚举办完丰收节活动的几块水田尚留着农民运动会的印记:水田拔河、徒手抓鱼、赶鸭子、螃蟹运粮等趣味运动项目,让农民和游客再一次亲近农事。

  参加“螃蟹运粮”比赛的选手吴秀芬告诉记者,已经很多年没有进行传统的农事劳作了,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运动会,很有意思,活动让她想起了以前种稻割稻的场景,记忆中的很多东西被唤醒。

  “这面‘五星红旗’是用辣椒和玉米‘画’的。”活动中,慕名而来的杭州游客王先生,借用现场布置的展台,和孩子讲述过去农民种粮、收粮的劳作方式。王先生说:“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很丰富,却不知道这些农产品是怎么来的。带他们来看看,让他们知道农民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

  对此,全旺镇楼山后村的做法早已走在游客王先生的前面,他们腾出村里“国舅厅”等古建筑,办书院诵经典,推广普及当地的农耕文化。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村里孝贞书院的柴子青老师带着孩子走向田野进入厨房,认识一粒稻怎样变成一颗饭,将稻米文化与传统教育相结合。

  这是一个 点燃无限想象的节日

  ——衢州“三农”在变脸

  “现在的农民不再守着土地愁眉苦脸了。”在39岁的涧峰村村民徐庸宾看来,“守着农村”不再是“没出息”的代名词,尤其是今年的丰收节让他对今后的农村产生无限想象。和衢州大多数农民一样,徐庸宾外出闯荡过,随着莲花镇现代农业的兴起,他选择回到涧峰。“种葡萄,偶尔进城打点零工。”他说,一年数万元的收入,能陪孩子家人,还呼吸着大好空气,何乐不为。这次丰收节活动中,他和52岁的邻居郑炳渭参加了三个项目,所见所闻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农民身份”。“现代农业兴起,让如今的农民有了足够的时间去休闲,以后这是一份职业,不再令人嫌弃。”

  “丰收节那天,村里游客很多,我们是看在眼里、美在心里。”涧峰村民徐建军、王落霞夫妇在杭州开了二十余年的饭馆,刚好趁当地房子拆迁,他们回到村里办起了农家乐。“二十多年来匆匆去匆匆,没有好好看一眼村庄,现在发现变化太大了。”王落霞说,改变其观望心态的正是丰收节的火爆,当天她家的12道菜获得一致好评。记者采访那天,徐建军正参加农家乐厨师提升培训。

  当农业、农村、农民三张“脸”悄悄地变,丰收节给农村带来的不仅是客流,更是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丰收”二字已经不仅仅是量的丰产,“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成为新时代丰收的新内涵。

  今年,江山市塘源口乡塘源口村村民老徐迎来板栗丰收,和往年不同,今年他家的板栗足不出户就卖光了。老徐算了一笔账,今年板栗比去年多收了两成,钱却多赚了近一半,这都是因为丰收节。

  作为入选全国100个特色村寨庆丰收活动举办地的村庄,楼山后村聘请专业公司打造的喜米在丰收节上大放异彩。据统计,截至10月中旬,短短二十来天,已售出大米五千多公斤。

  “优质的农产品卖上好价钱,才能让‘丰产’变成‘丰收’。”楼山后村委会主任王水龙的这句话,说出了很多农民的心声。

  就在9月26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公布衢江区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这是当地多年来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类似发展典范,为衢州农村未来提供了无限可能。

标签: 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衢州;农耕文化;衢江区;莲花镇;农民;村...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