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胡芸 县委报道组 吴莉莉)站在高高的辣椒地里,开化县何田乡高升村村民邹成根俯瞰这个偏远的浙西小山村,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漫山遍野不再荒芜,村里村外不再冷清;一垄垄辣椒生机勃勃,一尾尾清水鱼在流着山泉的坑塘里游来游去;三三两两的村民围在一起,聊聊家常,说说收成,喜笑颜开。“去年依托合作社,辣椒收成3.5万公斤,挣了5万多元,抵得上一年的打工钱。”邹成根很满足,村子发展越来越好,大家生活越来越踏实。
高升村地理位置偏远,最高海拔800米,下辖的8个自然村散落在山间,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落后,是典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村里共有229多户、785人,人均耕地面积仅0.7亩。为了生计,村里的青壮年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只留下老人和小孩。
如此偏远、贫瘠的村庄如何发展,村民如何致富?
2016年,高升村成了开化县委政法委的联系结对村。根据海拔高、生态好、水资源丰富的条件,在“亲家”的持续帮扶下,高升村作出了发展“高山生态农业”的产业振兴决策,并确定了高山辣椒、清水鱼等特色优势产业,摸索出一条“农户+基地+协会+销售”的生产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从政策、资金、项目等全方位给予支持,为村庄‘造血壮骨’。”开化县政法委副书记、高升村组团联村领队吴晓明介绍,高升村古法坑塘养鱼有600余年的历史,光是为引导鼓励村民发展清水鱼产业,去年他们就帮忙筹集资金10万余元,将低效的村集体土地开发为高标准的养殖场,培育集体“精品鱼塘”16个,带动农户发展鱼塘120余个,还请来浙江大学教授实地调研,创新古法坑塘养鱼技术——让鱼吃辣椒、啃脆稻。
“吃了辣椒的鱼,肉质鲜嫩。现在,来自杭州等地的客商,每天都会跑来收鱼。”高升村党支部书记张顺良说,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去年人均年收入增长到13750元,同比增长11.5%;去年村经营性集体收入更是实现“零的突破”,达到5.04万元。
在外多年的廖绍东去年回到家乡,试着承包了数个鱼塘,也做好了来年再外出的准备。“没想到,去年一年养了1000公斤清水鱼,以每公斤60元的价格卖给杭州、衢州等地餐馆,供不应求。”他算了算账,光养鱼就赚了5万多元。不久前,他又从邻居那里转包了一个鱼塘,这几天正在整修,预计明年所有鱼塘能产鱼1万公斤。
在“造血”过程中,除了带动村民通过养鱼增收外,联村团队想做得更多。
“杭州一家大型宾馆对村里的生态稻米很感兴趣,目前我们的产量供不应求。如果要扩大种植规模,还需要进一步科学规划。”11月20日上午,高升村村委会会议室内“组团联村”碰头会激烈而有序,面对村两委提出要扩大生态稻种植面积的想法,吴晓明和驻村生态指导员向大家耐心解释说,高升村基本都是缺水型土地,可在条件好的地方实行“旱改水”,不过这还需听取民意。
原来,今年5月,在联村团队的推动下,多位农业技术专家到高升村实地踏勘指导后,村集体试种了30亩生态水稻,已收割的有机稻米还没加工,就已被预订一空。“以前村里种的稻米,每公斤只能卖3元,今年的生态稻米,每公斤至少能卖10元。”张顺良笑着说,部分优质大米每公斤最高能卖到120元。目前,高升村已流转土地102亩,全村30亩生态水稻平均亩产250余公斤,农技专家还为村里量身打造了“高山彩色农业”,在生态有机稻中间,混种紫红色彩稻,为今后发展生态旅游造景。
“目前估算,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突破50万元。我们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张顺良信心满满地向记者描绘着高升村的未来:生态稻米已申请“高升山茶尖有机稻”商标,明年还要打造“梯田式”景观,发展乡村游……“产业强了,乡村‘造血功能’被激活,离乡村振兴也就越来越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