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用灵魂面对党旗 记诸暨市“两学一做”先进人物詹萍
2016年09月08日 09:45:38 来源: 浙江在线 俞燕 刁卓璐

  浙江在线讯(通讯员/俞燕 刁卓璐)在诸暨市江藻镇,村民们只要遇到困难,都会急着找詹萍。詹萍是谁?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公信力?作为镇干部,詹萍用每天接近1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来帮助村民;作为女人,她用耐心和爱心,温暖了一颗颗民心;作为党员,无论身处何地,她时刻以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灵魂面对党旗。

  她是干部,用热情履行职守

  从23岁担任计生专管员开始,詹萍30年如一日,风风火火的办事风格,和耿直的性子,让她接足了“地气”。在计生岗位上,没有她不知道的育龄妇女,“每周我都要去走访育龄妇女,拉拉家常,这样就能做到‘底子清’了。”詹萍说。

  这种“拉家常”的工作方法,也同样带到了詹萍的第二份岗位上。2013年2月6日詹萍从基层计生岗位后调任为驻村干部,而驻村的村庄是诸暨第一大村江藻村,这个村共有4773人、1763户家庭。“我一个女人,从来没做过驻村干部,一下子到这么大的村,失眠了好几天。”詹萍说,怀着这种忐忑,上班第一天,她骑着一辆自行车,带着一支笔、一本笔记本、一只包,去了村里。

  “让一个50岁的女同志来驻村,行不行啊?”面对村里人的质疑,顶着压力,詹萍在第一次村两委会议上,讲了三句话:以我的诚心来换得你们的信任,以我的真心来取得你们的支持,以我的耐心来换得你们的理解。

  立下承诺后,詹萍很快就行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了解1763户家庭的基本情况。为了顺应农村家庭的作息规律,她开始白天驻村,晚上夜访。詹萍的丈夫谢小平是江藻镇中的体育老师,为了方便走访,他们从城里搬到了教师宿舍,每天一下班,詹萍就赶到学校食堂,匆匆扒完饭,开始夜访。

  刚上任的詹萍像初生牛犊一般,拿着一只手电筒,不断为自己壮胆,在陌生的田头村路上摸索着,看见有亮光的房子就一头扎进去自我介绍,有好几次被村民误认为是卖保险的。“我当时看到詹大姐一个人在走夜路,对村里的路又不熟,路上还有狗冲她叫,太危险了。”湖山自然村村民宣丽红说,担心之余,她主动提出为詹萍带路,这一带就是5天,从傍晚5点走到晚上10点。“别看她风风火火的,在弄堂里穿来穿去,詹萍跟我说其实她很怕狗的。”

  为了赶在7月前,完成所有的走访,詹萍每天风雨兼程,一天,詹萍扭伤了脚,伤口肿得像个小鸡蛋,她把皮鞋换成拖鞋,选择继续走访。进度赶上了,詹萍却因此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这以后一遇到雨天,詹萍的脚伤就会复发,隐隐作痛。由于走访积下的劳累,晚上也时常会因为小腿抽筋而惊醒。

  “做好事,办实事,凭良心说话,凭骨气做人”,这是詹萍一直坚守的信念。为了做一名有良心、做实事的干部,每进一户村民家中,詹萍都会递上为民服务联系卡,并在驻村笔记上记下村民的联系方式和家长里短的事儿。她说:“光认识村民还不够,要不断地深入群众,让村民信任我,如果不经常去听听他们的想法,就不能准确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驻村3年,詹萍把走访农户的基本情况和调解工作的点滴都写在了29本驻村笔记里,翻开一本本笔记本,在歪歪斜斜的字迹中,9.36平方公里的江藻村村情村务,1700多户农户的闲杂事务历历尽数。

  “2013年3月13日,东沙自然村,钱某某,早年离异,要求补办遗失离婚协议。”

  “2013年3月15日,市人民法院,借阅10年离婚档案,找到钱某某的档案。办结。”

  “2014年3月25日,周某某,78岁,孩子在上班,医保卡遗失,要求补办。”

  “2014年4月3日,王某某,丈夫去世,儿子大病,化疗,家有两个孙女,要求列入低保边缘户。”

  ……

  29本驻村笔记上记载着千余件诉求、纠纷,有超过一半都是詹萍主动找上门的。

  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詹萍不仅了解了每家的基本情况,也默默在心里勾画出一幅“民情地图”。“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干部,她是我们村里的‘第一书记’。”原江藻村党支部书记钱伟苗坦言,他从自然村开始就是一直担任村里的两委干部,接触过的驻村干部不少,詹萍是最较真的一个。

  一年盛夏,一位穿着棉军大衣的村民来找詹萍,哭着说忘了自己是哪一年离的婚。边上的人,谁都知道他有点精神障碍,詹萍完全可以不理会,但在接待完后,詹萍执拗地去法院查阅了近10年的离婚宗卷。当在2006年的审判结果上查到档案时,詹萍欣喜若狂。之后凭借一纸离婚证明,詹萍还为其办理了每月960元的独生子女奖抚补助费。此后,这位村民每天一早就在村里高歌:“詹萍是个大好人。”

  “干部好不好,看狗叫不叫。”村民钱天月说,因为詹萍的细致,很多村民找不到邻居的电话会去问她,连被虫子咬了都会问詹萍该怎么办。

  她是女人,用真情关怀百姓

  劝超生育龄妇女把孩子拿掉,既是计生工作中最困难的事,也是最不讨好的。而詹萍负责的12个自然村,只要在村子里的,就没有她劝不掉的。“要理解政府的工作,而且这对以后小孩的成长也不利。”她先用长辈的身份关心孕妇,再以孕妇的角度来劝导。“一定要像妈妈那样,设身处地为她们考虑,把育龄妇女当成贴心人。”詹萍说。

  从计生专管员到驻村干部,詹萍不仅认真对待每一样任务,对村民遇到的问题也像任务一样执行。詹萍为什么要去管考核以外的“闲事”?记者在她的笔记本里找到了答案:“我想只有我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当亲人,只有我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以公仆的精神、店小二的服务,所有的问题和工作才会更加有的放矢。”

  詹萍就像母亲一般抚育着江藻村的成长。有一次,詹萍在检查江藻渠的环境卫生时,发现村民在渠埂边种满了蔬菜,足足有800米长,当时还没有“五水共治”的要求,但詹萍认为江藻渠靠近公路,蔬菜不仅影响美观,还会阻碍渠道的通畅,但问题是,这些蔬菜涉及到13家农户。考虑到村民的感受,詹萍首先用先易后难的原则逐个来劝说,村民们有些碍于面子,就会说“那你拔了吧”,为防止有些是反话,万一拔了会引发激烈的矛盾,詹萍又三番五次地询问农户,经过再三确认后,她才着手拔菜。“这要么不拔,要拔就要一起拔,不然有些村民会有意见,说我偏心。”詹萍为了平衡农户之间的心理,流着汗、咬着牙,以最快的速度,拔掉了所有蔬菜。

  “话真是太多了。”钱伟苗笑着描述起当时对詹萍的印象,“每天一到村部里,就听到她开始不停地向你征求意见,她是真把村里人当亲人”。在詹萍的努力下,江藻村建起了新宅南湖水库,解决了防洪问题;她还带头捐款,完成了省级文化礼堂的建设;通过清淤,把雁宿湖改造成了江藻的“小西湖”;完成了雨污分流、江藻渠道改造、集镇改造等一大批民生工程。

  一个女人,用一对铁一般的肩膀,和一颗炽热的心,扎根农村。由于工作繁忙,詹萍放下了家里的家务活,常常废寝忘食,“有一次她又是过敏,又是胃病,喝了10天的白粥,上午在村里上班,中午抽空去挂针,挂完针又去村里协调问题,为了不耽搁别人的事,她一点不注意自己的身体。” 丈夫谢小平说。

  詹萍对村民的感情,早已化成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而她对自己的亲人,却有着深深的愧疚。无数个有紧急任务的夜晚,当丈夫一边嚼着晚饭,一边急匆匆开车送她到村时,她只能一遍一遍地对丈夫说着“对不起”。丈夫常常帮他,不仅充当司机,同时也代她担负起做女儿该尽的职责。2014年,正值“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要忙的事情太多了,詹萍的妈妈得了重病,全靠丈夫每天送去医院换药。“毕竟是女婿,还是会有很多不方便,我却没有帮上忙。”詹萍说着,泪水已噙满眼眶。那会儿,每天从早到晚,村民不断地向詹萍咨询政策,寸步不离村部的詹萍说到喉咙出血,连躺在卫生院的妈妈也没时间去照顾,而距离卫生院,只隔了一条小路。只有在午休时,詹萍能抽空站起身来,去看看病重的妈妈,为了不吵醒她,詹萍总是站在门外,隔着门缝往里瞄。那一年,詹萍的一头乌发开始冒出了许多银丝,体重也一下子掉了7斤。

  周末,对詹萍来说非常奢侈,这意味着能去敬老院看看年迈的父亲,而事实上,詹萍往往都是在村里走访,“在和老党员聊天的时候,常常会想到自己不能陪伴在父亲左右,蛮惭愧的。”詹萍说。而对在其他乡镇工作的儿子,詹萍常跟儿子说的,不是“常回家”,而是“少回家”,以免她会为了照顾他而分心。

  詹萍就像村里的大家长一样,无私奉献着,用陪伴自己亲人的时间来照顾更多的“亲人”,用打理自己小家的精力来守护更大的“家庭”。

  她是党员,用灵魂面对党旗

  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细也是责任。在詹萍的心里,她的一举一动不仅仅是在对自己负责,更是在对村民的生命负责,对党和政府负责。

  去年冬天,詹萍顶着大风大雪,和村民钱天飞来到东沙自然村劝一位村民离开危房。这户村民的情况有些特殊,独身一人,年龄又没达到低保标准,住在租来的危房里。“我们劝他搬出来,他就是不听,足足劝了3次,詹萍还多次跟他嫂子做思想工作,才给他找好了安顿的地方。”钱天飞说。中午,詹萍扶着这位村民搬离了危房,万幸的是!晚上8点,这30多平方米的房子就整个的坍塌了。詹萍,救了一条生命。“如果我不尽责,由着他住在里面,我想我会懊悔一辈子的。”詹萍说。

  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村,每年的刮风下雪,詹萍都会准时敲开困难群众的门,为他们提供温暖。就是这样的詹萍,让村民们铭记在心。

  今年年初,詹萍回到了镇里,调任为驻村干部指导员。在新岗位上,詹萍没有懈怠,和3年前一样,重新调整心态,面对新的挑战。

  不变的是,她认真的态度,较真的性格,还有做笔记的习惯。离开了村部,詹萍还是坐不住,“每天早上,我们都能看到詹大姐在城建办找事做,因为那里邻里纠纷最多。”镇政府党政办干部楼薇说。詹萍对此不以为然,她说:“我是党员,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面前,执行力就是党性。”

  1989年1月,詹萍成了一名共产党员,此后,她一直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规定了早上8点上班,詹萍就会7点半到岗,理由很简单,她说:“不能根据自己的上班时间来,要根据老百姓的实际来,村民一般7点半已经干了不少活了。”现在詹萍虽然不驻村了,但每天还是有忙不完的事情,“村民们都很想她,一有事还是去镇里找詹萍。”钱天飞说。

  在帮助老百姓的琐事、调解邻里间的纠纷之余,詹萍还教新任的驻村干部“诀窍”。“一定要沉下心,弯下身子。高高在上、不深入群众是做不好事情的。”詹萍说。无论在哪个岗位,她仍旧放不下村里的人、村里的事,习惯用本子把每天做的事情记下来;无论在哪个岗位,她仍旧会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一把椅子让人、一杯热茶敬人、一句问候暖人、一张笑脸迎人、一颗诚心感人、一股正气激人”;无论在哪个岗位,她仍旧保持着乐观的詹萍精神,和充满活力的状态。对于镇村干部处理不了的事情,詹萍都会去帮上一把,成了全镇活脱脱的“110”和“114”。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中詹萍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在江藻镇建立了不小的公信力。今年8月12日,一大早詹萍就遇到了江藻村的老钱,“詹大姐,这些东西拿掉的话,万一碰到下雨,烂泥就会塌下来,冲到前面的水沟会造成渠道堵塞,我相信你,你帮我想想办法,我会配合的。”老钱说。原来前几天,镇城建办在督查走访“两路两侧”时,发现老钱家门口有乱堆乱放的现象,要求立即整改,但老钱表示有困难。当天晚上,趁着老钱在家,詹萍和镇领导到实地察看,发现确实存在隐患,便立即承诺,会与部门联系好,在此处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塌陷。

  詹萍党员干部的形象,像一面旗帜一般,树立在每个江藻人的心里。而烂熟于心的民情和村里的人际圈,在詹萍心里、脑里却从未“尘埃落定”,并且在不断更新。今年8月,江藻镇以詹萍为核心,成立了“詹大姐帮忙团”,现在快退休的詹萍正忙着联系一些退休干部和志愿者一起加入进来,为村民调解矛盾,解决问题。“既然有那么多人信任我,我希望能再发挥点余热,多为村民们做点事。”詹萍说。

  詹萍是个急性子,对待调解对象却耐心得很。先请坐,再泡茶,然后耐心地听抱怨,詹大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调解对象拉家常、说道理。“还有1年多就退休了,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詹萍说,就算退休了,也会把“詹大姐帮忙团”继续做下去。

  今年,詹萍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为了让更多的人成为詹萍,目前,江藻镇已自编了一本《“全科型”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的教材,内容涵盖了驻村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而书中的第一篇就是詹萍驻村“九法”,包括起早摸黑法、主动融入法、笑脸暖心法、第一时间法等九条工作方法。

  “我们想让‘詹大姐’的调解实效在全镇铺开,而不仅仅限于原来的江藻村,也想让更多的年轻干部来学习詹大姐的精神,涌现出更多的‘詹萍’。”江藻镇党委书记田海斌说,今年6月,江藻镇镇政府还根据詹萍事迹拍摄了《我找詹萍》,这不仅是诸暨市首部党建微电影,也是首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特色微电影。如今,说农家话、办农家事、体农家情的詹萍更深入人心,在年轻干部中产生了不小影响。

标签: 两学一做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