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奖瘦身 艺术添彩
历时半月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古都西安落下帷幕。走出剧场,思绪万千。本届艺术节的一大亮点是,“文华奖”和“群星奖”在文化部贯彻中办和国办有关精神、推进文艺评奖改革后首次开评,奖项进行了“大瘦身”。
文华奖作为国家舞台艺术的政府最高奖,只保留了10个文华大奖(剧目)和10个文华表演奖(个人),奖项数量由往届最多的200多个压缩到20个,压缩了90%;群星奖最终也仅从84个决赛作品中评选出20个获奖作品,奖项与上届相比,压缩了70%,含金量大大提升。
演员爱演、观众爱看才是好戏。精简压缩奖项,并不意味着艺术评价的削弱。从摘取本届文华奖和群星奖的剧目看,最终进入文华奖终评的有57台剧目,涵盖了京昆、地方戏、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杂技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全国各地均有剧目入选。而从这57台剧目中评选出的10台文华大奖获奖剧目,以及10位德艺双馨的“文华表演奖”艺术家,无疑是中国剧坛的佼佼者。
多年来,文艺评奖是我国文艺创作领域的一根“指挥棒”。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常常以评奖为衡量标准,文艺团体或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也常常以获奖为考核指标,这使评奖中的暗箱操作和权力交换渐趋泛滥,评奖的公正性无法得到保障。随之而来的现象是文艺评奖“过多过滥”,“潜规则”发酵,人情奖、政绩奖、关系奖混迹其中,“鱼目混珠”败坏了文艺土壤和社会风气。
在文艺界,评奖之前之所以受到超乎寻常的重视,究其原因,首先是公正客观的评论的缺席。本届中国艺术节第一次增加了评论环节。把所有创作团体和演出人员的目光从评奖转向了评论。在压缩评奖的同时,艺术节加强评论的审美价值引领作用,通过评论使更多观众了解这些剧目,吸引观众走进剧场观看,起到导赏、导览作用。本届文华奖评选还首次增设群众评委,用评论推介优秀作品,同时通过专业评论进一步打磨、提高剧目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质量,由“高原”向“高峰”攀登。
让艺术回归艺术本身,而不再是名利的附庸。作品深入生活才能赢得观众。例如,入选本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的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管弦乐《富春山居图随想》,至今已经在国内外巡演了百余场。走下去,多演出、常演出,对文艺作品来说,是比评奖更大的意义。(刘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